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五台山

中文名称:五台山

英文名称:Mount Wutai

入选时间:2009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vi)

地理位置:N39 01 50 E113 33 48

遗产编号:1279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总体上说,五台山的建筑展示了一千多年来佛教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影响。从字面上理解,五台山意即“五座平顶之山”。其山体以险峻的山崖和五个开阔的无树台顶闻名遐迩,乃华北地区第一高峰。五台山是一座佛教圣山,其文化景观包括53座庙宇,均建于公元1世纪至20世纪早期。其中佛光寺东大殿为现存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殿内所有泥塑皆按真人比例建造。建于明代的殊像寺是五台山另外一处奇景:殿内有五百尊悬塑,悬塑中佛像与山水交织出一幅幅立体的佛教故事图。

简介: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喉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显通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塔院寺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合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署,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殊像寺在五台山台怀慎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诞右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1946年),明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顶,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阁佛寺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高约9米。龛背而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驼),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罗喉寺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喇嘛庙。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唐时初创,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崇佛法,尤崇喇嘛,多次朝台,又予修饰。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禅院以及各殿塑像,殿顶脊饰等,齐备无损,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农历六月十四,传为文殊菩萨诞辰,佛子罗喉罗为其祝寿,以跳鬼相娱。寺僧穿上奇装异服,戴上鬼面,随锣鼓节拍满院蹦跳,自朝至暮,游人争相观赏。后殿中心,有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周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莲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其中;另设中轴,轮盘,绳索牵伸,莲瓣时开时合,四方佛时隐时现,名曰:“开花献佛,”观者称奇。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全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历史文化遗产五台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