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秦佑国:塔尖的守望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

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也是执着探索的守望者;他,是建筑教育的思考者;他,也是建筑价值的追求者。

一直以来对于秦教授心存景仰之心,总不知该用何种语言来表达对他的尊重,今天重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他就是我们前行的楷模,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理想,也是我们探求的动力。

也许,我们一直都在寻找,也许我们一直都在询问,我们的执着为哪般?我们的坚守为哪般?可是当我们一页页翻阅秦教授的文字与思想时,我们的心灵与灵魂为之一振,在建筑领域颇感浮躁的圈子中,在copy成风的当代,在媚俗之气盛行之际,还有一位清醒的长者在提醒和告诫我们。虽然文字简短,思想也不是太复杂,但是意蕴却无穷深远。只是希望,再一次,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让我们静静地聆听秦教授的教诲。

建筑技术——不仅是知识更是修养

数学:建筑专业的文化修养

问:您曾在一次讲座中强调了数学思维是高度抽象的思维,而在建筑学中需要抽象思维。拓扑学等数学的分支学科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请从数学、构造、建筑物理等多个方面为大家详解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秦佑国:建筑技术科学通常包括:建筑设计媒介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和工艺技术、建筑气候和建筑物理环境、建筑设备系统、建筑安全和防护、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学习建筑技术科学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建筑学专业的人学习数学或了解数学并不仅仅(甚至于并非主要)在于为了后来要学习技术课程,数学是大学生当然也是建筑学专业大学生的一种文化修养。

撇开和技术课程的关系,仅仅就建筑学(architecture)而言,数学不是“无用”的,而是“有用”的,可以列举以下各个方面:抽象――数学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用图形图像和数字表达观点和问题的能力,模数和比例是按一定规则的数序,图形和空间的拓扑特性,误差理论,概率和统计是社会科学重要的工具,可行性研究、经济分析等需要数学,“数学美”—勒•柯布西埃:“数学的精确性与大胆的幻想结合起来,就是美”,“混沌”、“分形”等新数学概念已被引入最新的建筑理论。

人工环境技术,既为了使建筑中的微气候更加适合人类的生活,也为了克服建筑带来的与自然阻隔的缺点,人们发展了改善室内环境的技术措施。从原始的生火取暖、点灯照明到现代化的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系统。现代人工环境技术也带来消极作用:消解了建筑的气候特征,造成了世界建筑的趋同化;极短历史时期内技术急速发展与人类生理进化过程的矛盾,舒适≠健康;建筑能耗造成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

建筑艺术不同于绘画和雕塑,作品是建筑师事先设计的,制作(施工)是随后由他人完成的。于是就有设计信息的表达和传递的问题即产生了设计媒介。设计媒介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模型(包括实物)、技艺传承等。设计信息交流需要以“共同的知识背景”为前提。

在古代,设计媒介表达的粗糙性和传递的局限性,手工技艺的传承性,共同的知识背景是“对象”,造成建筑师的“完人”特性和“匠人”特性,建筑平面的简单性和构造做法的复杂性,建筑形式的模式化、传承性和持续性。

到了近代,投影几何和透视画法,制图标准和工程图纸,图纸复制(蓝图)技术,形成设计信息表达的精确性和传递的方便性,共同的知识背景转化为“规则”。促成多种专业人员的合作和配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工,设计和施工的分工,建筑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建立在投影几何基础上以纸为介质的二维工程图。纸,难以表达复杂的不规则的三维空间和形状。同时会使设计思路陷入先画平面,再“竖”立面,再“切”剖面的套路,面对着二维的图纸,做着二维的设计,而忽视了建筑及其空间始终是三维的。

现在,CAD发展迅猛,取消了图板,复杂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参数化设计(“非线性设计”)带来了建筑造型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逼真的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的传递能力。但目前“规则”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期待着未来。

气候:建筑本体的表述方式

问:您曾用“第二层衣服”这一生动的比喻来向大家阐释了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并从建筑与气候,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分析了从古到今建筑技术的发展及建筑多样化的产生,可以谈谈吗?

秦佑国:气候与文明的诞生: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近1万年以来相对稳定的气候状况。恩格斯:“文明既不能从条件过于恶劣的地方产生,也不能从条件过于优越的地方产生”。人类文明在四季分明的中低纬度带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气候作用于建筑的三个层次:气候因素(日照、降水、风、温度、湿度等)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维护结构等;气候因素影响水源、土壤、植被等其它地理因素,并与之共同作用于建筑;气候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并体现为不同地域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性,最终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肯尼斯•弗兰普顿:“在深层结构的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和礼仪”。

建筑适应气候: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严酷而建造的“遮蔽所”(Shelter)。地球上各个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环境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造成了建筑巨大的地区差异。

 “遮蔽”与“阻隔”:建筑这个“遮蔽所”又不同程度地阻隔了自然气候对人有益的作用:温暖的阳光、充足的光线、新鲜的空气、柔和的清风、美丽的景色……。如何在“遮蔽”与“阻隔”这对矛盾中求取平衡,是人类如何建筑“遮蔽所”的重要考虑,而发展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个矛盾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

细部:建筑艺术的表达手段

问:当代中外建筑工艺水平上的差距是导致中外建筑设计整体水平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您可以给我们分析当前国内建筑在构造节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吗?

秦佑国:从你的问句中,就反映了问题的所在。这不是什么“当前国内建筑在构造节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中国建筑设计缺少“细部设计(Detail Design)”。

需要区分细部设计(Detail Design)与构造设计、施工图(Construction Drawing)的不同:

细部设计是面向使用者,是使用者看到的、触摸到的、使用到的建筑细部,是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

构造设计、施工图是面向施工,是向施工人员表达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和建造的技术要求与过程。

如果画一个墙身剖面,标明厚度240,用50号混合砂浆砌筑100号红机砖,清水砖墙勾缝,则是“构造图”。而关肇邺先生在清华理学院设计中,仔细画出清水砖墙的排砖方式和图案则是“细部设计”。

细部设计要在建筑总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根据被设计的细部在建筑中的部位和功能要求,在设计者设计意向和审美取向的控制下,选择所用的材料(或成型的部件),考虑其色彩、图案、质感、触感、规格和划分尺度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等,把这些材料和通过加工后的部件进行搭配、排布、连接、组装,形成建筑细部,并用图纸和设计说明(必要时配以模型)来加以表达。细部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加工、连接、组装的工艺技术的选择和控制,这对建筑细部完成后的效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艺术和建筑美不仅仅表现于建筑的形式、空间和风格,也表现在建筑的细部(细部设计和工艺技术)。

在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中,采用的是手工工艺,工艺技术水平取决于工匠的技艺、技巧和经验。古代, 建筑师和匠人(常常是分不开的)以精湛的手工技艺使经典建筑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用工业制造工艺代替手工技艺的新时代。工业制造工艺和手工技艺相比,擅长于简单几何形体的高精度加工,平直、光洁、准确复制是其特长。从而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观点 —— Machine  Aesthetic 机器美学。 

 “今天没有人再否认那个从现代工业创作中产生出来的美学。”——勒•柯布西埃 <新精神>。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两个基础——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受到挑战。

寻求传统技艺的再现和体现是对上述挑战的一种回答,如马里奥•博塔的巴黎郊外的Evry教堂、Rafael Moneo的西班牙罗马艺术博物馆、关肇邺的清华理学院等;

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 “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是对挑战的另一种回答, 这在 “Hi-tech” 建筑中集中体现。如巴黎蓬皮杜中心、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大阪关西机场候机楼等。

而现今当红的“简约主义”似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回归。但是简约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比:材料的使用更加丰富多样,除了钢、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并不排斥传统材料:砖、石、木;工艺技术更为精致,且从Hi-Tech的精致的构件和节点,发展到精致的“表皮(Skin)”;不是单调的“国际式”,而是显示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简约主义可以归纳成:

“简洁中显出精致,简洁中显出雅致”。

 这些年来,我们在建筑上已经丢失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却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没有进入工业制造的现代工艺阶段。“粗糙, 没有细部, 不耐看, 不能近看,不能细看”。

长期以来中国的建筑设计,就建筑艺术而言,只作重空间与形式的创作。却忽略了细部设计和工艺技术。建筑师应该进行建筑细部和节点的造型设计、材料和工艺技术设计。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近看、可以细看,才耐看。要说现阶段中国建筑与国外的差距,这个方面可能是最主要的。

中国现阶段的建筑设计教学中也几乎没有细部设计。从大一到硕士阶段,建筑设计课交的作业,都是平、立、剖面,加透视图和场地布置图(间或有个模型),没有细部设计,至多画个外檐剖面或个把节点图,也都是构造图,没有设计,只是抄现成的图。

中国建筑需要呼唤“精致性”设计!

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转变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也需要从建筑教育开始,同时也需要制造业的介入,即整个国家工业水准的提高。

需要对建筑教育进行改革。

首先要在设计课教学中,通过设计课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导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建筑和建筑艺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增设和增加细部设计的概念与实践,训练学生对建筑细部和构造节点的造型、尺度、材料、颜色、质感、工艺技术的体验把握和设计能力。

要根本性地改革现有的建筑构造课教学,从building 进入architecture, 从construct进入tectonic,从drawing进入design, 从“土建”工艺技术进入机械工艺技术,从毫米为单位进入0.01mm的精度概念。

随着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对建筑业的进入,盖房子已越来越从机械化的现场施工向工业工艺控制下的工厂制造过渡,建筑设计越来越需要和工业设计相结合,这主要体现在细部设计,而中国的建筑师还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为工业革命产物的现代建筑材料的主体:钢材(包括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混凝土、玻璃和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砖、石不会被取代。而这些材料的性能改进、加工工艺、构造方法、施工技术会发展,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建筑细部设计。  

建筑教育——建筑人才的发源地

 教育理念:理工与人文结合

问:您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您还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请您谈谈您的建筑教育思想和理念。

秦佑国:我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建筑系主任和学院院长会议上提出了清华的建筑教育思想: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学科的构成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skill training) 和建筑理解(architecture learning)相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办学模式是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三结合。

在新世纪来临之时,针对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国情和建筑学科发展的国际趋势,提出清华建筑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地区建筑学和地方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城乡发展和规划;在资源与环境严峻态势下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下的建筑与建筑技术。

作为建筑学院院长最主要的工作和最重要的职责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主持和率先提出,并身体力行贯彻了一些决策和措施:

坚持建筑学一级学科下,本科只设一个建筑学专业,实行“宽口径“培养;

率先实行建筑学专业六年本硕统筹学制;

2001年暖通空调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这些年来,该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结合,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生态建筑与规划、室内外微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教学方面也有较好的配合。

提出建立景观建筑学系的计划,申请自主增设“景观建筑学”二级学科,招收研究生,2003年10月正式成立景观学系;

大力度推进建筑设计主干课教学改革,提出要改变以建筑类型组织教学,90个学生9个教师用同一个任务书的模式,改革为以教学目标和建筑问题组织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教师各自特点;

改革建筑历史和理论类课程由一个教师用一本教材讲授一门长学时课程的惯例,压缩长学时课,腾出课时,由其他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推进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建筑(architecture)和人文性讲授。在国内率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开设“建筑技术概论”课,提出开设“建筑细部”课。

采取措施选派年轻教师公派出国学习进修,担任院长的7年间,共有28人被派出(其中12人前往哈佛,6人去MIT)。

理工课程:人文讲授

问:听说你一直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并连续多年被学生网上无记名投票评为“良师益友”,你的讲课为什么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秦佑国:一个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即使你担任了行政职务,也不能脱离教学,何况我十分喜欢教学。

我常说: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什么是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举个例子:1978年我回到学校读研究生时读的是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导师要求我们这些学建筑学的要加强数理基础。我当时找到一本美国的普通物理教材,相比之下与我国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普通物理教材在讲某一个定理时,是讲这个定理在没有被发现之前,物理学进展到此出现了哪些问题,谁又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这个定理,再讲这个定理提出后物理学又是如何向前发展的,而具体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讲得很简略。而中国的普通物理课本,一上来就是,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然后是对牛顿三定律的推导……。美国的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一个方法论,一种思维模式,而我国的教材则是既有知识体系的学习。由此,我认识到讲授一门课程,必须要讲这门知识在人类文明中或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在关键时期是如何推动学科发展的。这些要比把一些具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得多。这就是理工类课程人文性讲授。

我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建筑与技术》,学生是来自十多个系和专业的大一刚入学的新生。我一直对学生说,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大家懂得多少建筑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大家学会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学习的方法。你要让学生发现,建筑原来是与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环境、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讲的“建筑”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范例,通过它让学生懂得学科是如何构成的,在大学里如何学习。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学习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我给建筑学大一学生讲《建筑技术概论》,给硕士生讲《建筑物理环境》也是贯彻这种教学理念。

从1997年以来我主持博士生的课程《科学、艺术与建筑》,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建筑学专业的博士生在科学和艺术的广阔领域中拓展自己的视野。由课程主持人并邀请校内外有关领域的学者就科学、哲学、艺术、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与考古、宗教学等举办讲座和讨论,启发建筑学博士研究生科学、艺术地思考问题并增长学识,进而实现培养其广博的学术视野和坚实的专业知识之目的,并提高为人的“气质和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科学修养。

大学教育:要讲气质与修养

问:现在大学教育都在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你却提出“气质和修养”,请你就这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秦佑国:我2004年在清华大学校刊《新清华》上发表文章,阐述了我对清华大学学生教育的看法。

我觉得大学教育光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还不够。不仅要讲“素质”,还要讲“气质”(人格的外在表现);不仅要讲“能力”,还要讲“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只讲素质、能力还是有些功利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做事”,而气质和修养是“为人”。我们当然希望清华学生将来能成为“学术大师、治国英才、兴业之士”,能做大事;学生将来能否做“大事”,不仅与大学教育有关,还和他未来的经历和机遇有关。但是,如果做不成“大事”,他还是不是一个落魄的君子呢?

其实“为人”的教育是将来“做事”的基础,精英教育更应如此。在英美国家,气质和修养教育在中学就予以重视,尤其是像英国的伊顿公学等名校和美国东海岸新英格兰的私立寄宿学校,在其精英教育中,更是把气质和修养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这些高分录取考上清华的学生,一方面未必在“为人”方面也高于他人,一方面也没有受到相应的精英教育,这个课需要大学教育来补。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却没有把气质和修养教育自觉和明确地提出,尽管像“文化大革命中”以“大老粗”为荣的现象一去不返,但社会还没有完全从对“气质”、“风度”、“修养”的误识(认为是贵族化、书呆子、脱离大众)的禁锢中摆脱出来,不敢理直气壮的提大学生应该是“君子”,是“淑女”。大学生们一方面没有受到良好的气质和修养教育,另一方面却受到格调低俗的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教育和教学又过于专业化,缺乏文理(Science and Art)通识教育。以至今天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专业人士”,而不是“知识分子”,或只是“知分子” 不是“识分子”。

现在各级政府领导大多数已是大学毕业,硕士博士也为数不少,但在城市建设中,一些领导干部缺少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修养,以至于出现铜钱形的大楼,福禄寿三星的象形旅馆,把巨大的金元宝供在山顶,要在神女峰下盖百米高的神女像(与美国自由女神像比一比),要在漓江上建万国桥(世界各国著名大桥的缩尺模型)等等,而拆毁历史文化古迹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事例在全国更是比比皆是。还有,近年来“风水堪舆”、“命相星座”、“口彩籤语”在全社会泛滥,这些在封建社会里的传统文人都不以为然的东西,今天却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诚惶诚恐地相信。因此,学过现代科技知识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科学修养。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是大学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气质和修养的教育是否会套用一个模子,会限制学生的多样化?我看不会,就拿气质来讲,因为个人性格不同和背景与际遇不同,可以是质朴(而不是粗俗)的、高雅(而不是高傲)的、平和(而不是平庸)的、率真(而不是矫情)的、内涵(而不是城府很深)的、精明(而不是狡黠自利)的等等。

实行气质和修养教育,除了要为学生开设一些人文、艺术等的课程之外,主要是讲“养成”和“熏陶”。“养成”有:教师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校纪和校规的约束,班集体的建设,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熏陶”有:校园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风气的熏陶和学校传统精神的熏陶等。

学生自己应当有意识地在“气质”和“修养”方面要求自己,培养自己。例如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和“流行”的文化,王尔德说过:“Fashion is really ugly, so that it must be changed every tow months.” ,不要迎合低俗的审美趣味,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不要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在气质上追求雅气、英气、才气、大气和正气,尤其是正气。要提高自己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科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要多读书,要多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建筑学的学生尤为重要。

要大力宣传和发扬清华的人文传统。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来自于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以《君子》为题的讲演,他引用了《易经》中乾、坤二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7年他再次来清华讲演,讲了为人、做事和修学三方面问题。后来他成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国学研究院的另一个导师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在学术界脍炙人口,应该作为清华人治学的传统。陈寅恪来清华的传奇表现了举荐者梁启超的慧眼识人和自谦,也表现出清华录用人才的不拘一格,而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碑文中提到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更应是清华学人的人格追求。“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再有教师的为人师表。说到为人师表,今天都在想这个教师工作是否勤奋、有什么成果,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还必须显示出你的人文、艺术、科学修养和人格魅力。今天我们很多教师,他确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是出色的专家,但是一出他的专业范畴,没有了像解放前清华、北大那些名师们的大师风采。大学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学术修养和精神风度,给学生启发、熏陶和感染。

另外就从事专业工作而言,也有一个“知识与修养”的问题。

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如果可能,“多多益善”。知识是通过学习,如听课、看书,被告知的,懂了也就会了。记住了,固然好,记不住,可以查阅书籍和资料。知识是做好专业工作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专业工作难以做好。

修养是比知识高一层次的境界。

修养表现在对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知道)和把握,对这门学科的历史和背景、发展过程和动力、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方法论和思维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修养表现在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各分支的融贯,对相关知识甚至是看似无关的知识的了解;

修养表现在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表现在观察的敏锐、思维的敏捷、思路的开阔和独到的见解,表现在结合实际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修养的提高,主动的意识和追求要比无意识的被动的积累快得多。

知识结合修养可以使一个人在专业领域中得以自由,可以在复杂的棘手的工程对象和问题面前,萌发解决问题的灵感,产生有创新的有特色的方案,这时工程技术也就成了艺术——Art。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清华大学秦佑国塔尖的守望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