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日本东京旧城改造

东京的旧城保护主要不是通过法制(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因素),而是通过另一个更有效的途径——理念。

东京市政当局始终抱定这样一个理念:城市发展既不能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疯狂地扩张外延,也不能采取威尼斯完全不发展的方式原封不动,更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破坏传统的方式让旧城风貌荡然无存。东京必须走既发展经济、不断扩大城市容量又保留旧城风貌的路子。矛盾显而易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难免破坏旧城风貌,发展经济难免把城市总体规划引向功利的轨道。一个发展,一个保护,似乎很难两全,但东京居然做到了。

东京保留了旧城风貌,这是有目共睹的,东京城市发展同样不容置疑。从实际功能看,东京圈(这是日本人喜欢使用的词汇,意思是实际上的东京地域,与行政地域相对应)。现在已经有3000万人口(一说4000万),但生活在东京“旧城”中的不过几百万人。许多上班族在行政意义上的东京上班,却居住在东京圈(东京附近的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临近的县)。便利快捷的轻轨交通缩短了地理上的阻隔,这些人进入东京城里以后大多钻入了地下乘坐地铁到达工作地,所以不至于造成城市的过分拥挤。这种灵活的思路与传统上东京无城墙不无关系,他们的头脑里基本没有“城里”、“城外”的概念,他们思考“城市”这一概念时没有条条框框,特别是没有受“行政”框子的拘围,他们既追求城市的最大效率,同时也追求旧城风貌的最完善的保留。把人流分散到周边地带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难怪美国前总统卡特访日乘坐新干线时,吃惊地问随行者,怎么一路见不到农村?

市政当局的理念是建立在百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念基础之上的;高楼是一种暂时过渡,最终目标是一家一院的传统“一户建”(传统的两层木结构院落式住宅)。“一户建” 是百姓住房的终极目标,然而,“一户建”占地远远大于楼房,为了更经济,于是人们纷纷迁居到周边地价较低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城里人的外流,形成居住城外却在城里上班的情形,减轻了市区拆迁的压力。如果就地拆迁无论如何也难以保留原建筑物的风貌,这完全是价值规律使然。无论是哪座城市,拆迁都要受到这样一个规律的制约:为填补拆迁费,只有在层高上打主意,出售多出来的楼层,才能维持资金平衡。拆迁低矮的房子,还照原样建新房是不大可能的,除非有特殊需要。由于市民普遍认同“一户建”,使得楼房永远不可能代替传统民宅,也使得现代化的楼房永远不能取代传统的“一户建”,为达到这个目的宁肯将宅邸迁出大都市。这是东京旧城风貌得以保留的最根本的原因。

文物是旧城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对待文物的态度很值得研究。日本人对于“文物”的理解与我们平常的理解大相径庭,他们有他们的独特理念。文物(古迹)是城市传统风貌的重要标识物,一般来说市政当局都会专门拨款加以维护,千方百计延长其寿命并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但在东京,人们普遍缺乏文物意识。有的人甚至怀疑到底东京有没有文物。几百年的古都(日本文明史仅有两千年,几百年就算”古”了)不可能没有文物,问题在于,东京确实少有专门供人参观的文物。东京的文物大多是活的,还在继续发挥功能,死文物很少。所谓活文物指的是.它还在发挥传统的、原本的功能,简言之,过去它干什么用,现在仍然干什么用。比如著名的浅草寺,现在仍然以寺庙的身份接待观光客,90%以上的游客来此是为了参拜、祈祷、许愿等,而不是单纯为了旅游。在现代化高节奏的大都市生活的人特别需要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发泄一下自己的情感,述说一下自己的心声,向上苍表示一下感激之情。浅草寺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说它是文物,东京人很难认同,虽然人们像爱护文物一样爱护它。明治神宫的情形大同小异,每年元旦,百万人次来此“初诣”(一年中的第一次参拜),人头攒动,万人空巷,形成奇特的聚积景观。

东京的这些古建筑并不存在通常所谓的修缮维护,因为到时候就会把它拆除,建起新的,让新的发挥与旧的一模一样的功能。

中国人一般追求文物的原味,不惜投入巨资对重要文物原样修补维护,尽量延长原物寿命,原物破旧得不能修复了,文物也就没有了。最近,山西应县决定给应县古木塔做一次大手术,这次修复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文物保护理念。专家与有关人员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拆除,照原样建新的,这一方案被否决了;第二种方案是保留原建筑,局部维修,由于此方案难以操作,也被否决了;第三种方案是从中段把塔一分为二,塔基及下半部分不动,对上半部分做手术,塔的原样大体得以保留,此方案被通过了。木塔最后将成为“上新下旧”之物,但还是有人认为这好歹是原物,还算文物,比重建好得多。

这种文物观表面上看是忠于文物,实际上不一定有利于保护传统。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由于土砖结构的牢固性很差,通过局部维修保持原样近于不可能,最后只得在其大限来临时将其改建成现代化建筑。结果很清楚,真正的四合院渐渐被现代风格的建筑取代,实际上真正的北京四合院现在已经濒临绝迹。

两种价值观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个古建筑物或古建筑群,是否因材质的改变而失去原有价值?如果确定存在价值丢失,具体来说丢失的成分又有多大?这的确值得认真思考。日本人认为材质的改变不仅不会使古建筑物丢失原有价值,还会增加价值(因为经过材质的替换古建筑更牢固了)。古建筑的价值在于风格与外观,而不在于材质。我们认为材质的更新会使建筑丢失很多价值,所以重建的古建筑总要略带遗憾地加以特别说明。这便是分歧所在。

为了保留,就得把它拆除,材质老旧了,就换新材质,保留其形式。如果因为一个文物太破旧了难以原样修复就不要了,连同“形式”一起丢弃那太可惜了,这是日本专家经常说的一句话。以这句话为纲,就能读懂东京这座古都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