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城市应对老民居怀有包容性

福州陈绍宽故居

在福州火车南站站前广场西侧,围着一座带有鞍形风火墙的老房子,那是民国时期海军上将陈绍宽的故居。有赖于各界人士的奔走呼吁,这座名人故居摆脱了原本被“搬迁”的命运,福州市投入460万元进行修缮维护。然而,有些人脑筋还转不过弯,认为老房子矗立在新广场上显得突兀不搭调,不知该拿它如何是好。

台湾学者李清志游走于日本京都的巷弄时,经常看到两栋高楼间夹着小巧却老旧的地藏堂(供奉地藏王菩萨),这些小庙宇有的被加上栅栏、铁锁……“特别是将(自动)贩卖机与地藏堂并排放置,更是奇特有趣。”他在《异形建筑》一书中写道:这样的画面似乎传达出科技与传统的冲突对比,但仔细思量后发现,这两个不同的街头装置其实拥有相同的功能,同样是满足邻里的需要,一个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另一个满足信仰上的需要。

提到“古为今用”,想起曾在厦门曾厝垵曾氏宗祠喝茶这件事。这座具有闽南特色的祠堂,依旧高悬牌匾,供奉着木雕朱漆描金的祖宗牌位,但新添了吧台红酒、木桌藤椅之后,就摇身变成一家时尚咖啡馆。据说过去每逢清明和冬至,曾氏族人都会聚集在宗祠祭祖,除此之外大门紧闭。而海边的房屋一旦久无人住,就容易生白蚁、结蛛网,祠堂理事会于是就有了“把宗祠利用起来”的想法。咖啡馆负责人说他只做了“加法”,没有破坏宗祠原有的任何东西,像在宗祠这样的开放式空间无法安装空调,设计者便在屋顶上安装喷淋系统,启动开关后,细密的水雾就笼罩整个老厝,降温效果还不错。

有人说,现在这里成了厦门老外最集中的休闲场所。按照约定,清明和冬至两日,咖啡馆要整体撤出,将空间还给曾氏子孙;族人平时可以自由进出祭祖,每天早晚上香的传统依然保留。如何看待宗祠变身咖啡馆这等时尚?一位曾姓村民说:老祖宗也喜欢热闹。宗祠常年关在那里冷冷清清,现在变成咖啡馆,人多气旺,挺好的嘛。

很欣赏闽南人凡事讲求实际的性格,可以将“众神共处一庙”,像泉州天后宫东西两廊配神二十四司,包括北斗星君、文昌帝君、临水夫人等不同道统的神祇。有些专家认为,古代的闽南人并不富裕,众多神明主宰的领域各有侧重,在“少建一座庙,就少些开销”的考量下,当地民间信仰逐渐消除门户之见,多种神祇比肩而坐成了普遍现象。

理想中的人居环境该是啥样?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这样的包容精神必不可少。日本学者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一书提出:在传统社区改造过程中,要秉持既保持历史所赋予的厚重,又能散发出时代气息的理念,着手将传统社区改造成这样—既能让老年人缅怀、触摸到过去,又能让年轻人在时尚的空间中释放出激情。

总说要“以人为本”,而城市建设又何尝不需要“待城如人”的态度?营造社区,大拆大建的“唯新论”固不足取,但死守皇历、不宜动土这等抱残守缺的做法也不可为。只有下番心思将老民居、老街巷融入城市肌理,衬出新地标的“新”,才能形成轮廓丰富的城市格局。

试想一下,一名外地游客搭乘现代化的动车,风尘仆仆地走出福州火车南站这个新地标,入眼的是一座正面墙为西洋建筑式样的民国时期建筑,会有怎样的一个“百感交集”?在紧挨陈绍宽故居的广场一角,不妨设个露天茶座咖啡馆,让游客歇脚后,再走进这座称得上“福建窗口”的老房子,从中一窥福州在百年风云中曾有的底蕴和大气。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