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何兵:让建筑传承老成都的记忆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何兵

当农村快速地消失,城市变得千城一面的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正在埋葬着自己的历史。成都的老建筑所存本来就不多,城市的改造不可避免,我有些担心,我们留给下一代的,是一个他们不知道如何走过来的成都,他们将来会不会快速地把我们这一代的东西也抛弃呢?

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一些老建筑往往是城市风格最直观的体现,是我们可以触摸的历史。成都近现代的历史,特别是那些重要的文化事件、地理坐标、名人轶事等等,就隐藏在那些已很稀少的老建筑遗存当中。一座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抢救行将湮灭的历史碎片,打捞弥足珍贵的建筑记忆,把那些最有韵味、最能引人遐思和回忆的老建筑保护下来,把成都地域文化的“根”留给下一代,让他们就像读一段关于故乡的故事,感受到这个城市独有的气息,让他们找到作为成都人的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当然,成都要作为一个国际化特大城市,同样需要多样化的建筑,多样化包括保护好历史建筑,创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大众建筑,以及具有国际化气息的现代建筑等等。何兵说得好,成都的国际化始于百年前的华西坝,只有深入本土文化中,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问:老建筑有着成都人无法抹去的记忆,你们对成都现存的历史建筑有没有一个摸底?

何:所谓成都的历史建筑,不管是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是近代翻新的,但它是一个古迹。大家知道,明末清初成都战乱,张献忠一把火把成都烧了。2005年我们开始对成都市的近现代建筑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成都最老的建筑,就是光大巷37号高家大院,建于乾隆年间。当时实地调查了128处,选了33处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全部登记造册。

问:那次调查你个人有什么感受?

何:有一个冲击,就是成都历史上的两江绕城,三城相重,包括路网结构盘状加放射的古城格局基本尚存,但很多老建筑拆得差不多了,我们的家底非常脆弱,主要是量太少,不要说清末的,就是民国的建筑,今天都是微乎其微。

问:就是说,成都的历史建筑主要是清末和民国的?

何:对。比如成都有2300年的建城史,但地面上能够看到的东西,说白了就是100多年的历史。比如安仁镇,说是古镇,其实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所以我们说成都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就是指1840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优秀建筑。我们说,成都的历史就隐藏在那些历史建筑中,建筑是可以触摸的历史,你拆掉一栋建筑,就可能拆掉了一段历史。所以那次调查后,我们编制了首批33处优秀近现代登录建筑的评价体系和保护规划。

问:今天的游客说起成都,还是感叹宽窄巷子的建筑,这是否说明成都建筑的识别性,大家认同的还是传统的东西?

何:当然,能体现成都历史、文化的建筑元素包括小青瓦、白墙、青砖、花窗等,这是建筑中最成都的特色。但是成都本身是移民城市,你说最正宗的四川建筑是什么风格?现在都很难说。因为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各省来的移民都要造他那个地方的会馆,那时的建筑就有多地域文化交融的特点。到了近代,西方文化进来了,西方的建筑师也来了,成都的建筑又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比如设计四圣祠恩光堂的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当时就被成都人称为“苏木匠”,说明老百姓也认同他,教堂从外面看像中国建筑,但里面是木结构,德国巴伐利亚的风格,这是西方人适应中国的情况。最近我给武侯区的人讲,成都的国际化是从哪里开始的?是从百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开始的,华西坝兼具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老建筑群,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很有名,而且对后来成都的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问:你梳理一下近现代成都建筑的发展脉络,哪些优秀近现代建筑保留下来了?

何:根据那次调查,成都市区除保留了几处清末民居外,清末民初,欧美各宗教教会先后在成都修建的平安桥天主堂、华西协合大学、四圣祠恩光堂、医院等等,现都保存完好。之前成都有丁宝桢1877年创办的四川机器局,老厂是中国人设计,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后来的新厂由德国人设计,就在今天望江嘉苑那块地。这是洋务运动在四川建立的第一座机器制造厂,可惜这段历史变成了一个普通楼盘,文化价值没法比,现在只留下当年的一座碉楼。

问:你说成都的国际化是从华西坝开始的,讲讲这个观点。

何: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英、美、加拿大等5个基督教会决定联合在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学科完备的大学,所以叫华西协合大学。大学1910年开学,到1912年,各教会在欧美举办了一次国际招标,为了一个在东方的大学,英国建筑师荣杜易的方案中标。我看了他的一套设计图纸,从当时背景看,华西创造了几个第一:一个是大规模国际化招投标在中国中西部是第一次;二是它第一次采用了国际化办学体制,实行牛津和剑桥的“学舍制”,就是每个教会捐建和资助自己的学院,然后有一个校本部,集中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反映了现代大学的特点,而且它的目标一开始就定得很高远,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解决生源,它还办了一个中学;第三是华西坝建筑群在设计上具有开创的意义。不管从规划思想、办学体制和建筑技术,这里都可以说是成都国际化的起点。

问:华西坝建筑的特色是什么?

何:就是中西合璧,当时被称为“中国式新建筑”。荣杜易中标后,他考察了北京的故宫和四川的民居,因为当时成都有很多教案,为了让老百姓接受外来文化,他在设计上较多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今天我们在华西看到,青砖、墨瓦、歇山式的大屋顶,校园以钟楼南北向为中轴线,建筑向东西方铺开,这就是中国建筑平衡、对称的原理。另外他还把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如飞檐、斗拱嵌入西洋建筑,把中式大屋顶与西方洋楼结合为一体,又具有现代教学功能,比如阶梯教室、图书馆和办公楼。我猜,建筑师荣杜易大概是这样想的,建筑既要让西方人满意,也要让中国人满意,所以他创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无论从文化价值还是建筑艺术看,华西坝这一大片建筑都堪称史上奇观,也是当时成都的地标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问:华西坝的这种地标性建筑,对成都有哪些影响?

何:到1928年,华西坝校园建成大小楼房40多幢,华西坝已名声在外,这种建筑风格成为潮流,成了中国官式建筑的一个典范。当时成都建成了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著名的有暑袜街邮政局,由加拿大人设计,还有一批官邸、民宅和医院。那时候民间的工匠,包括建造者觉得这个风格漂亮,加上建筑材料的进步,有了水泥和火砖,普通民居也有了小洋楼,有中西合璧的门头等等。中西合璧的另一个途径来自中国的建筑师,他们从西方留学回来,在设计中既有传统的东西,也吸收了西方的建筑思想。

问: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何:比如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方形的砖石结构,继承了中国碑塔建筑的传统,同时参照国外建筑的特点,碑高31米,经历了1933年的四川叠溪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考验,基础非常坚固。负责设计和总监工的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王楠先生,双流人,可惜碑上没有写他的名字。另外美国留学回来的杨廷宝先生,他设计的民国“励志社”以及川大部分老建筑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品。

问:我们看成都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何:对,成都历史建筑的风格是多元的,既有过去的,又有近代的,既有中国传统的,又有国外的,这个多元也构成了成都独有的建筑风格,而且有较高建筑艺术。比如安仁镇的刘文彩公馆,刘文彩到过很多地方,接触了西方的东西,他的公馆模仿了传统的宫殿建筑,但他也知道用西方的架空地板、彩色玻璃。安仁中学是他请新津机场的建筑师设计的,礼堂用钢结构做了18米的跨度,在70年前是很先进的。当时学校有400米跑道,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空间划分等等,今天我们很多中学还没有。

问:1949年后成都的建筑是什么特色?

何:新中国成立以后,不管是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明显受苏联风格的影响。比如砖红的色调,典型的是东郊刃具厂的办公楼,就是苏联人的一套图纸。建设北路的国光厂,也是苏联人设计的。包括成都的公用建筑,徐尚志先生设计的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米黄色调、线脚的装饰,都是苏联的风格,建筑体系主要是砖构、砖木,有了混凝土,这就和我们传统建筑不一样,出现了大跨度,建筑的高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标是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还有人民南路。但那个时期的民用建筑都是干打垒,大干快上的东西。

问:目前,国内城市建设由数量开发转向了质量开发,由功能开发转向功能整理,在你看来,历史建筑在成都的文化建设中担当着什么角色?

何: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我们说的优秀近现代登录建筑是未达到“文保”级别的“准文物”,是成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很多是处于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等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外的边缘地带,才被纳入登录建筑的保护范围。它们与文物的最大区别是固定不可移动的,保护要占用城市空间,因此它与城市的建设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矛盾。

问:我们看欧洲一些城市,历史的厚重感非常强烈,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把历史建筑保护下来。

何:对,我们有关地方法规仅有《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保护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方面,我们只是通过市政府公布优秀近现代登录建筑保护名录,对纳入保护名录的建筑,不能随意对建筑物的风貌和建筑风格进行改建。所以下一步迫在眉睫的是加快对成都历史建筑保护的立法工作。

问:在加快立法的同时,成都能不能对城市建筑进行一种文化干预,来体现自己的文化个性?

何:文化干预这个概念很好。现在有一种观念,不需要干预,只要是中国设计师,哪怕你抄人家西方的东西,总会把中国文化的影子带进去。我的观点就是要做控制,对建筑行为一定要引导。有人说,欧洲的漂亮小镇是自然长出来的,这是一个错误,它绝对是控制出来的,包括中国的古镇也是控制出来的,比如说你不控制,就像前些年的到处泛滥的欧陆建筑。

问:按你的观点,成都怎样对城市建筑进行文化干预?

何: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的保护,重点在东郊,工业建筑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历史记忆,近年做的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工业博物馆等就是一种引导。东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可以相互转换,好比一件料子精细但式样不新的衣服,加以改造就得到新生。过去锦江区说你是东郊,但今天拿不出证据,钢管厂3000多亩地铲平了,没有载体了,怎么传承工业文明?我们说,这种保护可以是零散的,比如一口井、一堵墙、一段铁路、一些路牌等等,也可以是一种再现的方式,在今天的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的元素,以此传承城市的记忆,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提升城市人的文化认同感。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