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祁斌:关注地域文化的理解层面

第三,街区的回归。我觉得低于地域文化,其实我们现在丢失到了什么东西,我觉得很多是丢掉了生活的场景和尺度,就是我们现在城市当中,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是被现代化了。但是在被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原有的邻里街区,互相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被失掉以后,大家的失落感是更强了,所以大家有一种说法,与其我们现在这样过度现代化的状况是建筑增长的,不如说是城市空间造成的,高度的密集,高度的速度化,带来的这种人的渺小化,人被过度的渺小,其实大家回望或者去回忆我们的小山村,小街坊那种很亲切的邻里关系,那种尺度没有了。所以这种想法我想更多尝试,就是说我给你一种真正的传统尺度,但是我并不给你传统的形态,我们做一个东西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受,能不能让大家找到一种既有我们很亲切的城市的氛围,同时又生活在现代,我们不要把自己又拉回到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环境当中。这是我们在徐州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就是徐州舟山艺术街坊,你在一个没有被设计过的城市街区里面,你会觉得什么东西都来的很自如,想要的什么东西都在那里体现,所以这个项目正好处在这个位置,它整合也是处在城市逐渐囊括的趋势当中,现场的环境已经做完了,这个环境也非常好,周围的片区也是我们前些年做的一个水街,也是当地比较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我们这个项目是靠着山的一个地区。从交通来讲,南边有一条城市干道,要一条道路从我们的用地通行,从思考来讲,我们希望这个场地能够让人在里面活动的尺度,就是传统的街区尺度和街区步行空间,能够在这个体现里得到一些体现。其实这个地形很怪,原来规划要建有一条轴线的文化区,所以在非常自然的空间里,切出来非常怪异的刀砍斧切非常硬的场地,所以我想首先要打破场地的坚硬感,采取了两个弧形自然的走势。在这个走势里面,规划了我们整个街区。这里面其实是两部分内容,环山的部分是艺术馆区,因为徐州也是咱们国家很重要的文化大市,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包括李可染、(张力成)、陈大力、(朱德群)等等都是徐州人。所以他们想沿着舟山的部分做一系列艺术博物馆,把大家的艺术作品都成立在这里。另外还想做一些艺术街区,这艺术街区可以把商业化、公共化的艺术活动带进来。

所以在整个街区里面,我们就规划就保持了两个完整的街区,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它的尺度,一直研究传统街巷的空间关系,在这里面水平宽度和空间高度一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在我们内部的解析上采取了体块,解析传统的街区模式,从大到小,我们用一种复合的模式,一二层空间之间相互叠加,形成一些空间错落化的联系。包括尺度的把控,我们研究了十几个村落,它的半径、尺度和空间关系。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串联化的街坊尺度,南边大概470米,北边有500米长。在里面又布置了相应的开放空间,包括入口广场,坡形道路,局部内部的空间,包括聚合性的空间广场,就类似我们传统的街区里面得来的空间节点,但是所有这一切归结在我们街区模式上,我们就是希望把传统的街区模式移植过来。在建筑上,我们是希望把当前的一些生活需求,技术上的能力都体现出来。尤其在屋顶层面上,因为村落在它的屋顶形态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它既是功能的体现,又是长期以来建构和形成积累的特点。当时我们建屋面的时候,肯定是不经意当中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形态,但是这种不经意逐渐给了我们设计上的启发,所以我们在研究它的屋顶线条整合启承的关系,形成屋顶的错位、切削、组合,逐渐开窗的入口,这样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没有说单纯从形式思考形式,我们希望在建筑的屋顶形态上,能够更多跟我们传统街坊尺度印象有很多联系。但是在建筑层面上,我们希望更多展现出生活内容的一面来,这是街坊内部的一些空间效果。我们中间有几个博物馆已经开建了,陆陆续续其他部分也在下半年开始建了,可能两三年之后看看我们这样的思考和想法,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第四,文化的内涵。其实不管怎么讲,我觉得建筑师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做形的时候,更多简单从形出发去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更多希望把思考的内容归结到它的本质上来,而不是简单的就形论形。所以最近我对中国画很感兴趣,这是我自己画的画,我觉得画画是我最大的精神放松和享受。其实从中国画里面读一些内容,我觉得我们就是谈山水画,在山水画画家里,他遵循两条原则,一个是师法古人,一个是师法造化,师法古人讲传承,要沿袭传统而通古法,师法造化则讲体悟和感悟,体悟需要走进自然,从对象世界中提取素材,感悟更需心悟,悟通之后才有变法。像这幅鲁迅的故乡韶山,其实是把中国传统的构成和西画的技法做了很好的结合,它用的透视是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三点透视,就是从下往上,底下是近,上面是远,其实近处的房子和远处的房子是一样的,但是它就在这样的平面空间里给你展现出立体化的效果。在这个空间面的体现当中,表现出前后、远近、大小、高低,所以是非常富有哲理性的阐释。

另外读中国画,肯定少不了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所以看中国画的意境讲究像外之意,所谓的“形从神,则神形兼备”。稍微再通俗一点,其实像吴冠中先生的一些绘画作品,在很多中国画家,其实吴冠中先生是把这种意念走到极致了。他认为似在中国画人眼中,甚至被认为是很低俗的,不似之似是中国深文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与追求虚无为本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无关系。尤其像林风眠的画更多的是品味的表现,他把画的境界,尤其是到最高境界逸品,来传达一种来年。其实按照我们传统理解,我认为中国画是有它非常严谨的传承,非常规律化的一种继承,应该说它是非常传统的,但是真正你去研读他的画,他真正在画里面推崇人的精神方面的修炼,要多于在绘画方面对于具体事物象形性的描述,这个对于我们设计来说也是很大的启发,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困惑,我觉得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认为我们要有传统形式,我们认为要有什么,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的精神状态得到一些启发,而是非要在一些简单符号里面绕,其实这也是一些误区。

像我也去过一些徐州的画家的工作室,这个项目我有幸和(张义成)做了一些关于设计、创作,包括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他给我讲了一个绘画的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是潘天寿先生的弟子,潘天寿先生在给他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用这样一个画来要求他们。他对中国画创作,看成是这样的一个考题,这个考题就是让你用最少的笔墨,把一张白纸割裂成大小不一的状态,不允许有两个一样的空间,不允许有重复的笔绘,但是要留出数量最多的空白来。这句话我觉得他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我跟我们设计团队很多人也在讲这个事情,但是大家对这个事情的领悟可能也都不太一样,其实真正作为绘画来讲,我觉得大家的主体是我们看中的所谓的黑白、图底关系的图,我画什么,这是我们所有关注的主体,但是真正到了中国画大家的层次里,我发现他们关注的反而不是主体,在看它的底,我们建筑学理论图底关系的底,他在看底的空间,底的形态,底和图之间的呼应关系。这一点我非常震惊,在我们所了解中国传统画当中,有中国文人的思维逻辑和社会思想所支撑的体系,其实跟西方绘画在走到一定阶段里面,所追求的图底关系,空间关系,我发现在这个层面上,其实完全是一致的。所以我通过这样的一些研读,也自我有更多的感受,其实这种设计本身并没有很多的框框和压力,对于中国吸引这个问题来讲,没有太多的框框。

最后我们看一个实践,这个项目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投标项目,中国工艺美术馆。这是在奥林匹克公园后奥运时代非常重要的点,我们参加了两轮投标,也是做到的最后。实际上凡是贯着“中国”两个字的项目,都脱离不了对中国心的解读,包括所有的中国内容的解读。当时我们对于工艺美术馆的思考,我们做的两轮,越做越简,越做越轻。我对它的解读就把握了两条,实际上工艺美术,仔细研读十一大门类,光门类就是几十页,所以任何一种试图用某种形态,用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形态,去概括我们中国工艺美术,或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都是挂一漏万。所以在这里面我们更多想到的就是做一个容器,用一个最简单的,最有中国思维精神的一个器,去容这样一些博大的内容。最简单的我们就把思维简化在这样的层次上。当然本身中国建筑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部分,所以在线条的提炼上,就从我们传统建筑的意向,我们中国人建筑给我们最多印象就是大屋顶的形态,但是我们希望把它抽象,简化,类似用一个孩子的笔去画中国建筑是什么形态,就是这样的最简单的轮廓。第二是在造器当中,在讲究器形归置方面,有很多方面的做法,这方面也有我们自身的价值。所以从建筑形态,从造器的形态,以致于造器颜色的提炼,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建筑逻辑。另外在建筑材料方面,我们中国建筑的瓦顶应该说是最有特点,所以这个项目当中我们也把瓦作为建筑材料去演绎建筑形态。包括用我们的技术手段也可以把我们的意向,在山水画里面呈现出来的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在建筑当中有所体现。

所以在这个逻辑当中,整个建筑因为它旁边是中国美术馆,这是国学中心,应该都是比较有形的东西,我希望这个房子是简形,越简越好,所以最后把这个房子形态简到了表面只有八根曲线,整个表皮就用一种材料覆盖,用我们自己烧纸的大尺度瓦片,但是它的形态非常漂亮。这是建筑形态的效果,立面的曲线加上屋顶的曲线,做了一个屋顶院落式的表现,我们也希望人性化的尺度在这里更多的体现,因为底下的尺度的确是非常大。这个表皮就是中国性的表皮,从形态上借鉴了传统的文化和建筑当中,我们提取了一种线条的表现。另外在材料上用了瓦,本身瓦片是通过屋顶构造,在底层部分是比较透视的,在上面的部分适当的封闭一点,透跟封闭之间形成一个很好的空腔,而在这个空腔里面,这是我们的做法,这个瓦我们把它烧一个小样出来,大概有600宽,900深,实际上是作为秦砖汉瓦巨大的瓦片,中间用的钢构和钢骨作为骨架固定起来的体系。这个瓦片其实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设计点,我们的一些技术团队,充分的对于狭窄空间带来的社的问题,通风的问题,温度均匀的问题,相关节能和技术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是建筑的整体形态,我们希望这样的容器能够简洁,很简单的容纳这个里面门类众多的形态,表皮上面用瓦和角度的不同,其实非常简单,用角度不同,开合的不同,就可以很简单的把意境表达出来。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