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地域建筑创作与建筑形式

印度Kerala传统庭院

建筑在发展的同时,寻求与地区条件的特殊性相融合,遵循地区生态,建筑设计将地域资源当作建筑创作的源泉,并不断更新其内涵以响应社会对建筑的要求,确立一种积极开放的新地区主义建筑观。 

1 建筑的地域性格与文化内涵  建筑具有地域性格特征,一定要适应当地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我们透过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 如: 福建建筑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尚书第”、“大夫第”等大型府第,也有聚族而居、粗犷雄伟的巨型“土楼”,还有不少依山傍水,活泼自由地点缀在山坳林间、幽谷溪畔且空间形体极富变化的民间小舍,以及环境秀丽、地形高低起伏,富有乡土气息的群体村落;再如北方游牧民族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等,无不感受到建筑的自然适应性。  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从建筑外部造型到建筑内部装饰, 无不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及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优秀的建筑作品使能够赋予建筑环境以不同的内涵, 并渲染出特定的环境氛围, 形成不同的场所,表现地域与场所精神。建筑设计与创造应该具有地域性与历史性。建筑师在深入分析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形式、体量、空间、材料和气质等方面,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感,使建筑成为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传承和延续。    

2 地域建筑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一书中一开始就强调“相地”的重要性,并用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各类地形环境的特点,从而指出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应当怎样加以利用,并可能获得什么样的效果。建筑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展现环境特色,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2.1 建筑与气候  世界各地的民居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气候过程中对居住形态不断优化的结果。这些建造于不同气候风土下的传统民居表现出高超的设计智慧, 特别是其对特定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如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温,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再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橼檩枋的用料粗大,建筑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反之,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更为重要,墙体薄(或仅用木板、竹笆墙),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建筑外观也轻巧。  

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段进步,人们对生态意识的不段提高,使得“生态建筑学”得以兴起与发展。现代建筑学将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归纳为两个方面:“用”与“防”的结合,建筑的产生是从“防”不利气候开始的,对气候的“用”体现了建筑的进化。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筑物应当符合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另一方面,其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设计的梅纳拉商厦,该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了双气候的处理方式,使之成为能适应热带气候环境的低耗能建筑。它采取了螺旋上升的植物栽培方式,东、西向采用铝合金遮阳百叶,南面采用镀膜玻璃窗,创造光线柔和、通风良好、富氧而避热的环境,从而探索了一条生物气候学运用在高层建筑中的道路。 

印度建筑师拉兹·里沃尔(RojRewal)设计的国家免疫学院,该建筑巧妙地借庭院组织空间,纵横框架构成的遮阳,有效地防止了强烈阳光的直射。他善于从建筑对气候的适应中发觉地方性文化的内涵,并使之融合到建筑创作中去,从而使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地方建筑在建筑形式处理、材料运用上都体现出卓越的气候适应性,闽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高温、日照辐射强、多雨、湿润、季风的特点。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具有防潮隔湿、抵御野兽蛇虫侵袭的特点。建筑通透轻巧、坡屋顶, 出檐深远,便于隔热、通风、排水,适应当地炎热多雨气候, 同时也起到了遮阳的作用。  

2.2 建筑与地形、地貌  建筑的空间和形态与自然地理的风景特质保持着直接或象征性的联系。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直接影响到当地建筑的布局、传统技术与构造以及外观形象。建筑设计不能阻隔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场所应相互渗透,使人们强烈感受到建筑深深根植于自然所获得的某种生命力。例如美国C·F 托马斯住宅设计,其地段坐落于狭长湖岸的北端,四面环山,岗峦起伏,并有数个山峰兀立于湖岸两侧,风景十分优美。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将建筑物设计呈“T”字形,背山面水,并使其一端悬挑到水面中去,这样不仅使得建筑物的外部体形与近处的地形地貌结合得巧妙,而且在内部空间的安排上又考虑到从各主要房间都能透过窗户而分别看到远处的山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尤其是地形、地貌的结合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既体现在外部又体现在内部;既涉及近处又涉及到远处。  更有少数建筑,对地形地貌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三维形体上,同时还扩大到了听觉。例如著名的“流水别墅”,赖特就曾利用瀑布的流水声而博得了主人的欢心。 

2.3 建筑与地方材料  建筑材料和气候的地区性差异,是形成不同区域建筑特色的物质因素和气候因素,对建筑形式和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从发展的总趋势看,建筑艺术的表现力主要应当通过空间、体形的巧妙组合,整体与局部之间良好的比例关系,色彩与质感的妥善处理来获得。因此,无论是建筑整体还是局部的处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筑材料的运用都是最主要的手段和表达方式。  由于在建筑中各地运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采用了不同的传统做法,因此各地区都保留了自己的明显特点。同时建筑风格总是依附于建筑的可见形象,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及其功能和环境,这些是它存在的前提。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不但以庙宇为代表,而且只能产生于质地细腻的白大理石的梁柱结构和铁质工具普遍应用的时代;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不但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代表,而且只能产生于天然火山灰泥的混凝土券拱结构上;中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则明显地反映着土坯券拱建筑的特点;日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都与木质梁架结构密切不可分。所以不能脱离材料和结构技术的特点去认识任何一种地域建筑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3 地域建筑与技术的关系  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地域建筑要用辨证的观点来对待。传统建筑中的材料大多来自于自然, 如石、木、土、竹、藤等等。建筑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和构造方法也普遍地反映出当地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建筑技术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发展, 首先,建筑技术本身的建筑材料技术、建筑结构、构造技术和建筑设备技术在建筑中的直接应用, 推进了建筑科学的发展,如: 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引入, 才有了包豪斯学校的灵活的不规则的立面构图的建筑形象; 另外, 建筑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建筑的技术需与地域及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协调。分析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各自特点, 强调建筑系统中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与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状态的协调。理解驾驭建筑技术,将技术的发展纳入到合乎人的需求并为人所控制的正确轨迹中, 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时代感的建筑形象。  皮阿诺设计的休斯敦米奈尔收藏馆于1978年建成。这座建筑是设计者所惯用的高技从“硬”变“软”的重要标志。在这里,他采用了极为先进的采光系统——成百组采光叶片安装在置于明净的玻璃下的三角形绗架上,叶片按当地太阳轨迹而精确计算其弯曲度,从而使博物馆具有良好的自然光线。同时,他巧妙地利用高技形式,表达与环境相结合的功能内容以覆盖着精美的叶片的白色回廊环绕建筑四周,使之像优雅的乡村府邸,与环境非常协调。由于该馆集对比与和谐、复杂与简单、坚强与柔软,高技术与高情感于一体,又体现了地域性格,从而被认为是当代建筑中的杰作。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