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刘迪:城市不能让市民感到冷漠

网络配图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诸多城市群。但这些高密度城市空间,今天均面临多种严峻问题,如雾霾、拥堵等等,其今后发展方向值得思考。

任何公共建筑,首先应对市民是亲切的。每次回国,我总为各地城市的壮美建筑折服,但在那些宏大建筑中,少见儿童戏逐、行人欢娱的场面。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化建设中,人的存在日益矮小。中国城市是否真的需要那些巨大的广场、壮伟的立交桥、宽阔的马路?我们的城市设计者,是否考虑到每个市民个体的利用?他们是否曾想过,城市居民如不借助交通工具,如何通过广场、跨越立交桥、横穿马路?我们是否应变巨大广场为树林覆盖的植物园,让行人穿越马路时更便利、更安全?城市的目的应是人,应促进人与人的彼此接触、沟通、合作,而非人类的自我矮小化。

中国城市化负载了中国近代化的众多问题。中国的城市空间多因外部压力促成,加之追赶型的城市化,导致这种发展缺乏市民主体形成的各种契机。这造成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城市,无社会”。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到处可见,但这些琼楼玉宇之中住的是彼此孤立,相互毫无关联的个人、家庭。市民对城市公共事务缺乏了解、缺乏发言、缺乏参与、缺乏合作,这种疏离如长期以往,城市化结果则是“城市沙漠化”,城市居民如同沙粒一样,造成“社会空白”。

城市必须注重公共精神的培养,扩展、充实公共空间。古希腊的城市居民崇尚城市的公共生活,今天的城市同样既应保障市民的私人生活,也应保障公共生活空间。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尤其缺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缺少公民集会场所、缺少公园、公共体育设施。我们应在城镇化中通过立法,规定“公共空间”比例。同时,我们还应提倡一种“私有公用”。以中国“如厕难”问题为例,世界许多“私有公用”的例子可供参考。今天世界许多著名连锁快餐店、私人铁路乃至高级酒店的洗手间,都在不同程度对非用餐、非乘车者、非入住者开放。很多著名大企业,定期开放企业私有设施供市民使用。

中国城市化存在不少问题,很大部分就源自市民缺乏参与。这种参与缺失,与中国城市化的社会理念缺失有关。面对诸多城市问题,除中国现有官方组织应发挥作用外,也要允许、保护市民监督市政建设的权利。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城市空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