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浙江老年大学设计

鸟瞰(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A-3建筑工作室)

院景西望(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A-3建筑工作室)

浙江老年大学选址于杭州西湖景区宝石山北麓,即定义了此项目的特殊性。而正因这种特殊性使我们直面了城市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平与坡、黑与白、隐与显、高与低等众多的二元矛盾。由此,3年有余的设计施工实践,便成为我们在上述二元关系的取舍与平衡之“境”中所成就的实“象”。

一、旧园•新筑

基地原为浙江省艺术学校老校园。内里留存建筑稀稀落落,在其空隙处,则被香樟、桂花等多种景木填塞。基地就原建筑而言,已无可留;唯其可贵处,实在于山体林木。

因此,设计新建筑事实上变成了如何利用旧(校)园。所谓旧园新筑,其重在“旧园”。而对于旧园,计成曾记“旧园妙于翻建,自然古木繁花”,可见其重重在花木。因此,设计之初,仔细勘查基地,并将较大之林木逐一编号,明其地位,量其胸径冠高等物理数字,其意正在于“留”。设计也正由拆旧建新——于原建筑处定新基入手,从而最大程度保护原有重要林木。

留之又如何用之?对于山池树木,古有屏、露、衬、点、借之法,邀其声香,收其画意。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中曾将植物的造园功能分为九种,其几乎概括了树木于建筑和环境之“大”用。

建筑平面设计结合了原有主要树木的位置,通过细心调整对位,有点有衬、有露有借,力求建筑与留存林木的高度默契。

二、传统•现代

这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依照相关设计条例,重点风景区内建筑应当是园林化传统民居形式手法营造:分散体量,变化轮廓,甚至飞檐黛瓦……然而,基地用地紧张,却面临着将近五千人的使用要求(容积率达1.13),而北面又紧临喧闹的城市干道曙光路。对此,传统的形式体量实难适应。

设计尝试了以现代主义基本语言整理建筑形体的方向。平屋顶不仅客观上在18M限高条件下提高了建筑空间利用率与经济性,其屋面通过绿化处理也容易取得与周边环境的谐调并满足规划对第五立面的要求。

建筑北向长而连续的线性形体呼应了城市的尺度,并与街对面之世贸中心形成了隐约的对话;建筑南向与西向对应了山体或公园,形体低矮断续求其渗透;建筑东向平平正正,但留一洞林木,与待建之邻舍互通消息。

建筑立面与色质上的考虑则由传统的思路生发:建筑下设凹廊、顶覆钢架玻璃平檐,传统立面节奏现代演绎;建筑外墙清水灰砖贴面,求其隐,沿内院侧则多刷白色涂料,求其亮;建筑北外墙点窗为主,求其实,建筑沿内院南侧向阳则条窗落地,求其透……传统抑或现代,但求得体。

三、工整•意趣

“象”由“境”生,事实上,设计最后呈现的建筑形体几乎难以名状:忽高忽低、忽直忽曲、似断非连。于这殊难“工整”的物状,曾有老同志戏称其形若卧马,有老年人“老骥伏枥”之喻。果真如此,这堵围墙非但“有室之用”、非但围构出内里“古木繁花”的花园,却也生发出其意趣来。

然建筑或环境的意趣如何得来?传统书法中有“小曲而大直”的基本导训,传统文人画也向来重写意轻工笔。意趣产生的规律可见一斑。

意趣的营造,首先在于开阖的营造。开纳其动,阖收其静。建筑中密切配合不同功能空间组合的节奏性开阖促成了建筑与外界的别样沟通与交流,增加了建筑的生动之美。

意趣的营造,还在于不同体验的空间并置。正如整个建筑中互为迥异之八个室内楼梯、二个室外步梯所共同提供的,是不同的上下的体验,不同的内外的体验,从而是不同的意趣的体验。

意趣的营造,还在于工法的差异营造。欧阳询书法工整峻朗,因其字内的一划之变,遂成大家。在传统营造中,青灰土砖与木质门窗同构,有和谐之美,而老年大学外墙设计中却强调了青灰面砖与钢架玻璃的并置,呈对比力度;在传统营造中,有阁楼用以望远,然老年大学设砖塔但供远望,以引遐思;在传统营造中,所设石木之桥往往沟通彼此,在老年大学中,除却正常的沟通连廊外,特设槽钢悬桥一,暗红漆穿孔铝板围边,惟愿春来抚枝……

四、气聚•人散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作为现代大学校园的经典范本,在校园纵轴端点处,设置了鲜明的中心——作为智慧与学识的象征的图书馆;中国传统书院似乎亦有中心,不同之处是其往往被讲坛所占据——一个非日常的虚的中心;而就中国园林营造大若拙政园,其内厅堂历历,然而其整园之重,惟其最主要建筑如远香堂者还是另有其他?

老年大学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可以没有中心?而若要有,那么它又能是什么呢?

事实上,老年大学作为一个承载“老有所学”的处所,与其说为老同志提供了一个正规的学习场地,毋宁说是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日常聚会的平台。基此,设计将500人报告厅与同等面积的四季厅竖向叠合置于校园通达处,其出发点正在于让它们共同彰显校园的公共性与相对自发特质。

另外,老年大学校园空间塑造中,设计由入口开始至各层平面,结合交通、环境设置了大小不一的休息、观景处所,并将展览、阅览、活动、室外休闲等公共空间分解、穿插布置 ……它们的分设更多体现了校园扁平的特质与周到的人本。

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出于功能与空间组织需要设置的报告厅、四季厅、休息厅等等处所远非能成其为校园的中心——事实上,设计者只是希冀由它们共同组构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多元世界——而正是这个世界承载了我们对传统文人园林精要的一贯追寻与在老年大学设计中所秉持的基本态度。当后现代主义哲学宣称“……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等二元论范畴再也无法说明这个没有实体也没有中心、千变万化而趋向无限可能的世界”3)的时候,他们事实上已同二元生产世界告别而与当今多元生活世界走到了一起。

面对相对分散的“中心节点”,我们最终让它们呈多环状连接,在保证使用方便、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同时则更是让建筑内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内院展开。林语堂曾云“最优良的建筑应该是这样,让吾们居住在里面,不会感觉到这一个处所天然景象消灭而人工机巧发端。”就此而言,城市、山林、建筑、人群终归是密难可分,正如学习、生活、艺术、人生原本就密难可分一般。

五、小结

在世界绘画历史中,曾有瑞士画家Angelica kauffman著名画作:“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犹豫不决的艺术家”。在我们看来,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建筑师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城市等二元背景下创作的矛盾处境以及在面对众多现实问题时的尴尬心情。然而,建筑倘若成为现实,现实总有缺憾,而此缺憾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每每从记忆中顾及驻足、思前想后。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老年住宅浙江老年大学沈济黄叶长青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