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宅设计:“适老化”VS“去老化”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08-20
老年住宅要注意卫生间无高差设计
中国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需求也日益显现。因此,养老地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越来越多的房企、保险公司纷纷染指养老地产。但是,在投资养老产业喧嚣热潮中的企业来说有着各自的专业,对此类新型产品大多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系统的概念。或打着养老旗号做纯粹的房地产,或单纯的在普通住宅中加入众多的宜老化设施设备,或追求养老机构的设施豪华、规模宏大,更甚者将宜老化设施等同于残疾人或医院高护病房,诸如此类养老设计混乱的现象纷繁不绝。
根据对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反复对比论证,在汲取多方权威养老专家的意见后,笔者着重提出:养老产品在设计上,更多的不是追求高大上、不是追求宜老设施的全面,而是要充分理解和关注老年人的实际心理需求,做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理阶段的适老化产品。
老年人不喜欢因为年龄的关系而受到特別的关照,只要有可能,老年人是不喜欢入住到像医院般的养老设施里。总希望自己是永远年轻,保有青春活力。但随着年龄的渐增,体力必然会衰减容易生病。当然在这样的情況下,必须提供能辅佐老人生活的功能,及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
所以,我们在做养老产品时,既要从不同年龄、生理阶段老年人的实际状况去设计必要的适老化尺度与设施,以方便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同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各阶段老年人入住此类产品后的心理慰藉需求,做到适当的"去老化"。
所谓"去老化"不是简单的将适老产品给去除掉,而是根据各个不同时段的老人,从设计上将过多的不符合此生理阶段的设施设备去除掉或隐藏,避免老年人生活在处处是扶手、处处是急救设施的空间中,消除"我老了、我没用了、我被始终监护"等等负面情绪。
要做到"适老"和"去老"的合理结合,首先需要将产品进行定位。我们将老人分乐活老人、自理老人、介助介护老人这三个阶段。再根据目标人群进行产品定位,有针对地根据不同阶段的老人,进行环境营造,以满足老人各方面的身心需求。
一、乐活老人
60~65岁左右刚退休,自身的状态良好,辛苦了大半辈子,总算有大把的空余时间。但是这种情况也特别容易造成空虚和不适应。
这个阶段的老人特点就是不服老,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进入老年层级。所以,针对这个阶段的老人,我们在环境塑造时,需要呈现的是健康、活泼的氛围。
将"去老化"的理念充分的体现在此。在景观设计及室内空间布置时,不需要将宜老产品设施布置的品种繁多、高大上。适宜在房型及功能布置上,更适合此类人群的需求,大开间的房间、轻松的家具布置等。更多的,应是鼓励老人发展兴趣爱好的思考点,比如:田园农耕、水域垂钓、琴棋书画、交谊舞蹈、亲子聚会等。
二、借助自理老人
随着年龄的上升,体能不如以前,各种慢性疾病也需要简单的医疗配备。这个阶段的老人需要配备一定的适老化设施和设计,诸如合理尺度的桌椅、家具,适合轮椅操作的各功能空间等。同时配备必须的医护空间,方便护理人员照料老人。
此阶段同样不宜立刻配备过多诸如扶手、紧急呼叫等监护设备,适当的去老化同样有利他们的心里感受,不会形成丧失隐私自尊、需要被全面呵护的失落感。在设计中,应考虑此阶段老人向护理老人过渡的情况,注意预留各监护、辅助设备的端口,作全生命周期的设计。
三、介护、护理老人
此阶段已经需要护理人员照料,此时的老人虽然行动不便,但更对阳光、自然充满渴望,需要被人的尊重。此时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行动不便以及不能自理老人的活动半径及活动形态,将适老化理念充分的展示到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但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此阶段的老人,更不愿意呆在类似病房的环境中,容易消极厌世。
所以,除了功能设计要满足宜老化的各类标准外,在环境的设计上(室内色彩、空间、景观等)必须注意"去老化"的理念,让此类老人在健康、轻松、阳光的环境下,充分享受人生。
对于行动不便的护理老人,提供必需的护理设备。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营造。介护房间,有各种方便护理人员照护老人的设备设施。房间装修及软装需考虑老人心理,不宜装修得像病房。
综上所述,我们在此类设计中,要将"适老化"和"去老化"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在充分满足适老化产品的设计中,将"去老化"作为贴心的关爱设计,同时也是隐藏的持续设计。不应将普通的宜老化住宅设计得医院般,不论情况设置全副武装的硬件器械或监护设备,而是应当以细致入微的贴心设计去获得老人的认可,使他们可以有尊严地、持续的生活在经过精心设计、浓郁的居家氛围的关爱空间环境中,真正享受适老化居住环境和服务带来的完美体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