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宏村民居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04-23
图片来源:互联网
安徽歙县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宏村古民居,以正街为中心,层楼叠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铺成。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牛肠”水滋润得游鱼肥壮,花木浓香馥郁。马头墙层层跌落,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
村民把村中仅有的泉眼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为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然后村民从山前的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在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以此形成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里的水就能长年不枯。
这种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村落在选址、布局规划上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在充分发挥自然水系作用的同时,巧妙安排了村内的人工水系。宏村水系是古代人工水系的一大杰作。在群山环抱下,宏村的古民居起伏交错。
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的街巷系统,用花岗石铺地,穿过家家户户的人工水系形成独特的水街巷空间,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水、建筑和环境是构成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的三大要素。村落里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栋,其中的137栋保存完整,这些民居建筑不仅拥有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筑造型,而且与大自然紧密相融,
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之一。建筑中最使人叫绝的要数三雕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雕刻刀法都精细流畅。大与小的运用,疏与密的处理,都独具匠心。
宏村民居的保护现状
历史上的一些古村落能够保留至今,很大程度上是交通不便等原因阻碍了其发展。同时似乎验证了“发展即破坏”这个说法的正确性。正式古村落长期缺少发展,才免受发展和开发造成的悲剧性后果。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欣喜,毕竟古村落确实需要有效的发展,村名的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如果为了其他人视觉上的满足而保留村落现状不予发展,那是极为武断和不人道的。因此,不难看出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要面对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旅游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对古村落及其脆弱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宏村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明清古民居,保存状态良好,曾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了那些在上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的传统古村落”。其街道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独特的文化遗存。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因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而变得不同。当宏村在媒体的广泛宣传下逐渐成为一个著名景点之后,游人不断增加,曾经宁静的村落消逝了。留存的韵味十足的明清建筑俨然成了当地人赚钱的机器,挂满了刺眼的商业招牌。漫步其中,有一种虚假的气息。究其原因,宏村的空间容量有限,但在媒体的广泛宣传下,在强劲的旅游业冲击下,在一切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利益驱动下,一个古老的生命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透出了谄媚的笑容。沿街是满脸堆笑的商贩,一路毫无特色,随处可见的小商品。村里人流如织,在这样一个自然村落里,也感受到类似大城市的紧张感和速度感。宏村很累,很辛苦,它古老的人文命脉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的商业重负。 3 :《中国名镇》
古代民居聚落保护的思考
每个聚落都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管理者而言,已经到了该自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长远眼光,尽最大努力使景区还原它们原貌的时候,决不能超负荷利用、破坏性开发。现阶段过度的商业化已经严重破坏了宏村传统聚落的文化传承,原有的聚落精神已经失去。值得引以为戒的是,在今后的开发与保护中,应该注意保存聚落的生态模式而不应该过度商业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