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新农村规划的乡村聚落思考

云南威信县庙沟乡新农村建设成果 (图片来源:互联网)

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城市规划师在农村画出了许多方格网,俨然一个个小型的现代化的小城镇:宽马路、小洋楼、大广场等应有尽有。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应该是这类村庄的代表。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有机体,典型的乡村聚落。无论在表象上还是本质上,乡村聚落都与城市聚落有很大的差异,而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又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的,所以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挖掘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体系,从而在规划时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规划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规划师在新农村规划中不应扮演裁缝师的角色,而应充当修补匠的角色。也就是说,新农村规划决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聚落的完善。

乡村聚落。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剩余产品有直接交换的可能,于是,集市出现,并且集市有可能演变成城市聚落,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

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及内部体系和功能混合空间

早期人类的聚居是人们为了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根据自然的特点而逐步建造形成的。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对生活和生产来说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如河流、墁坡、有大片的水域或能够提供狩猎采集的森林等;人们总是要选择易于防守的地方,甚至修筑人工地形(沟渠、城墙等),有效地辅助聚落的防御能力。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在乡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情感上都与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族类聚居,千百年来总是相对稳定在某一经过自然选择的地点上。

由于地缘、人缘等因素,外来人口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工厂大量聚集,虽然职业五花八门,在居住地上形成村落化聚集,形成河南村、安徽村、湖南村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的聚集,也充分说明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千丝万屡的联系,给了我们“聚”的缘由。

聚落的定义及组成和发展

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汉书.沟洫志》中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五帝本纪》:“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了

聚落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延续至今,在它的身后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沉淀。各种宗教、宇宙观、空间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等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如我国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事物反映在空间上就形成了该村的标志:一口老井、一棵古树、一座庙宇、一对石狮等等,它们都包涵着特定的意义。他们在聚落中位置以及分布方式不同,所具有的意义就不同,这些事物的配置、排列使空间形式化,使场所秩序化,如此聚落的纹理宛若天成。

乡村聚落间的秩序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累酝酿而成的,相对于城市聚落,乡村聚落受工业化冲击还不是那么严重。它们日常活动的空间还是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平房、狭窄的街道、村头小广场、十字路口大树下的空地等等。小空间更适合人们的日常交流,这些场所是村民们忙碌一天后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乡村聚落的空间秩序是有生命力的,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和再现,他们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内在体系(价值观、信仰等)控制着村庄的格局,这种体系本身就是村民所共有的空间概念,将这个空间概念很好地转化为形式的聚落就是现存的一切。

乡村聚落的功能混合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静态平衡,村庄的边界很快被突破了,宽马路、小洋楼、大广场等一并进入农村。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一完善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重复投资,当前许多新农村规划采取拆乡建镇、拆村建乡、迁村并点等强行规划措施。这些措施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农村不同于城市,它自有一整套“聚”的内在体系,并且有相应的空间形态与其协调,这样的聚落能保证聚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500多名不同行业和身份的人物在市井中忙碌穿梭,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保险金融业”、“医院”、“政府部门”等等各种业态应有尽有,一派繁荣和谐景象,正所谓安居乐业。

如农村的大院落,农民不仅要安放各种农具(包括机动三轮、四轮等),还要喂养家禽家畜,有些还要和池塘结合起来,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又如乡村街道长期以来形成了平时人车混行、集市日又成了商业空间和谐场景,严格的车道划分并不适应乡村的人性化街道。

由于村庄的物质空间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支撑体系,所以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在村庄内的生产生活,想象将来他们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情景”连续起来形成模拟空间。农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规划师要更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参与,从调研到方案阶段,规划师都要以农民为主体,他们对村庄的发展村庄的布局的建议对规划师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对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要慎用,农村是有机形成的,同样规划应顺其肌理,如生产和生活混合,商业和居住混合,商业和生产混合,祭祀和商业混合,生产、旅游和娱乐休闲(农家乐)混合等。

保留生态空间

农村是生态生命线,在做规划时不仅要保留农业用地、森林用地、矿藏资源用地、水面等保护区,还要把昔日生命线系统(水系、山脉、城墙、沟渠等)进行统一调查,划为不可建设区,虽然有的已失去以往的物质功能,现在可以把它们作为记忆与绿化相结合。

老井、古树、庙宇、宗祠……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它们更是空间定位的基点,不能轻易拆换。

积极组织人性化的“聚”空间

如果对待城市要大手笔的化,那么对农村需要小细琢。街道、老井、古树、宗祠等是规划做文章的依据和基点,把每家每户的入口同街道自然衔接,使他们的交往空间由家门口、胡同口、街道边到村头大树下等,形成一系列过度空间,再由交往空间的点(胡同口,大树下等)、线(各级街道和巷道等)、面(庙宇前广场、大型集市等)形成整个村落的交往的空间体系,既自然又安全。把戏台、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增加的体育设施结合起来布置;把宗祠、庙宇和文化大院结合布置;把街道边大树下的广场与少儿游戏场地结合布置;将集市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相融合……传统场地与现代化设施结合布置,不断给村落增加新鲜血液,使其生命有机体得到可持续延伸。

结语

随着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会更加健全,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使农村的传统空间得以更新和完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