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来源:网友维生素投稿 2015-04-23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折射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难题。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约1.14亿亩,实现城乡统筹下的远景潜力可达1.49亿亩。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空心村”已成为城乡转型发展中“喜忧参半”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空心化”
过去5年,中国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农村房屋空置、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是农村‘空心化’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认为,农村“空心化”与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中国人口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
目前“空心村”中的空心家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举家搬迁,逢年过节回来看看;二是儿女举家迁城,留下老人看门,逢年过节回家团聚;三是老人孩子留守,青壮年外出打工,年年候鸟式迁徙。总体来看,举家迁徙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
除了劳动力流失,近年来一些未能科学规划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另一种农村“空心化”问题。30多年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高速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空心化”,是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乡村聚落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人口与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空心化、村庄空间形态空心化等特征。宅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问题严峻。
“空心化”折射系列发展难题
传统城镇化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是农村出现空心化的主要原因。这突出表现在支撑农村发展的农业的生产率和工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们都是趋利的,当种地的收入远远低于在城市从事其他产业时,农民是不愿意回到土地上的。
然而,即使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依然不能下决心彻底离开农村。在耿明斋看来,这构成了农村空心化的直接原因。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业劳动力的生活空间没有随工作空间的转移而同步转移。其深层原因是两大制度难题,一是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居民身份分离制度,二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农村土地制度。现有的与户籍挂钩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绊住了农民进城的步伐。
“空心村”衍生出了更多发展难题。杜志雄认为,比较严重的是导致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空置,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还导致了农村文化生活凋敝,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短缺,农业后继乏人。
实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对“空心化”
面对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棘手难题,学者们指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空心化现象,继续稳步推进城镇化,释放未来城乡转型发展的改革红利。
“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没有对国土的科学合理规划,盲目投入并不利于‘空心村’的治理。”杜志雄对当前乡村治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批评。
1.14亿亩的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能否得到释放?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各种要素在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引领下自由流动,各个经济主体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通过自由选择决定自己工作和居住空间的取舍,决定自己的财产形式。
以空心化为首的一系列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学术界开展更多针对性研究。与此同时,还要研究那些暂时走不了或许可能永远也不会走的农村人口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保障的办法,研究随着从农村迁出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农村村落的存废及改造方式,研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式,还要研究农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演化的途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