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冬竹:不确定的力量
来源:网友荒漠星空投稿 2014-05-14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褚冬竹
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推敲”方案。在众多的“推敲”方式中(图纸、模型、计算机……),最易实现的方式恐怕就是将其快速“画”出来了——这其实就是建筑师的“草图”。有趣的是,由石材、混凝土、钢材等坚固材料构筑起来的建筑物,往往却源自几幅模糊、轻松,看似毫不确定的草图。
那么,是什么“力量”将构思由寥寥数笔推向精确、有力的建成品,草图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师又应该怎样看待与使用草图呢?我们有必要对草图进行一次深入的剖析。
一、建筑师的草图
将草图视作推敲的工具并不意味着它只能出现在设计初期。从时间的角度看,草图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即使到了后期,强调数据精确、思维理性的细部设计时,草图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横向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绘画、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大量的创造性活动领域也都以“图”的形式进行推敲。那么在“绘图”的世界中,如何界定和理解草图?下面分别以画家绘图、设计制图、设计草图等几种不同的“图”为例进行阐述。
1、艺术绘画——反映与表达
作为一门艺术,绘画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和主题的选择。它讲究画家独特的技法,同时还要展示其希望表达的某种寓义。艺术的绘图本身便是特殊的完整作品——图形本身即是最终“产品”。色彩、线条、肌理、尺寸,甚至纸张(或其他介质)的选取等,都成为这件作品的最终价值和特征所在。这样的图像语汇是无法复制的,再高明的复制品仍被称为“赝品”。
2、工程制图——描述与媒介
工程制图指的是以修建或记载为目的的绘图形式。它具有高度的精确性与绘制规则,通常以一系列抽象的投影图示(平面、立面、剖面等)来描述真实物体。这样的图示可以记录下已经存在的物体(测绘),或者是为将要建造的物体表述其建造方式(设计)。由于应用了被规范的制图原则,这样的图纸可以成为某种通用的语言符号,并以此为依据理解其表达的真正意义。因此,它更多地成为一种媒介。就像音乐乐谱,它可以被传抄、印刷,但真正被传播的是音乐本身,乐谱则是记录音乐的书面载体。工程制图可以被复制,只要保证尺寸、信息的准确性,复制后的图像语汇仍旧可以具有原图一样的功用。
3、设计草图——创造与延续
第三类便是作为设计构思的绘图——草图,从设计的探索过程到表达都可以归于这类。
首先,它是尝试性的(tentative)和探索性的(exploratory),包含着不断修正且多层次的复合信息。草图绘制过程是非正式的,但又应该是准确而刻意的,因为草图的目标直指现实世界,而且这样的准确性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明显——到最后,草图将会逐渐演化为设计正式图纸。
关联性是草图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需要将信息开放地传承至后续步骤。如果没有关联到下一步工作的作用,这样的草图本身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因此这个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开放性”和“个体性”。这便是在阅读建筑大师草图的时候,如果对设计过程和背景知之甚少的话,仅从草图本身而言,我们能够学习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关联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于其记录功能。很少有人在接受到任务的时候便开始冥想,直到在头脑里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以后,再提笔将最终成果记录下来。事实上,建筑师通过草图不断地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构思,使草图成为“凝固”思考成果的过程。设计者的思考、起始、犹豫、修改、取舍的过程被记录于其中。一份满载思想火花的草图将会有力地推动设计的发展。
草图所包含的信息几乎是无穷尽的,从建筑细节到城市规划,都可以非常灵活地出现在草图的任何一个角落。此时,手伴随着思维的发展而舞蹈,将思维的每一根轨迹都记录下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草图可能不仅是“图”,也可能是“图表”、“数据”,而且会出现在任何可能的时间。因此,常常听见建筑师饶有兴趣地描述自己如何在餐巾纸上绘出构思的关键一步,犹如阿基米德在宣告:“我找到了!”一样。美国曾经出版过这样的一本书——《餐巾纸上的草图》 ,正说明了草图的这一特点。
二、草图的类型
从广义来看,建筑师所绘制的草图大致可分为两种状态:设计类草图与记录类草图,其中记录类草图我们也可称之为“图示笔记”(visual notes),笔者将另文详述。通常狭义的草图往往指的是“设计类”草图,它又可分为探索型草图和表达型草图,两者分别代表着设计类草图的两端。
1、探索型草图
探索型草图主要指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寻求设计的解答方案而做的“图示”尝试,这样的草图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甚至很难被他人识别,但是对于设计者本人而言,这里面蕴含着设计走向下一步的重要“基因”——很多成功的建筑,其主要特征往往在设计最初的草图中就埋下伏笔了。这样的草图涉及到的思维方式以发散为主。
2、表达型草图
表达型草图则是为了表达设计观念、策略、解析过程等而绘制的草图。表达的接受者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设计者本人。这类草图所要求的是信息传递清晰、明确。
事实上,这两种方式的草图之间是互动且相互渗透的。探索型草图在不断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明确、界定,思路的明朗得益于表达型草图的准确定位。如果把一次设计过程看做是一次航行的话,那么探索型草图犹如船帆,面向目标,不断调整方向以找到最合理的航行路线。而表达型草图则是锚,在需要的时候暂停下来,等待下一次启动。在两者之间,还有众多的过渡方式。任何一份草图都不会是纯粹的探索或是表达,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三、草图的生成机理与功能
1、视觉化思考与图示交流
谈到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词汇——图形与思考。前者是草图的载体,后者则是草图的灵魂,这两个要素不可分割。
“视觉化思考”(visual thinking)是草图的核心,而“图式交流”(graphic communication)则是草图的目的。二者都是整个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思维创作模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手段,难以分割。前者重在描述设计者的自身活动特征,后者则描述设计者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方式。
国内外关于视觉思考的研究领域多种多样,但总的看来,基本上都是讲述的“思维—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可以把这三者的关系拆分为“思维—表达”和“表达—交流”两组次一级关系,分别对应的内容就是“视觉化思考”和“图示交流”的能力。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安海姆(Rudolph Arnheim)在其《视觉化思考》一书里指出:“视觉化思考就是要消除并超越理性思考和感性活动之间存在的自我障碍,其研究重点既非理性思维也非感觉知觉,而是两者之间的交流行为。”草图便是这种交流行为的产物,而且遵循着设计的脉络进行。
设计过程中有太多的偶然因素。草图的生成过程恰恰印证了设计的这样一种特点——偶然性。偶然性并不是设计的敌人,虽然它难以把握,却正好成为了设计千变万化的一个前提。甚至可以说,设计能力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去捕获最有价值的偶然性。
2、自由的双手与自由的思想
大家知道,绝大部分草图需要徒手完成,而“徒手画”在英语中被称为“free hand drawing”。free hand仅仅是草图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真正具有价值的,也是我们更应关注的是free mind——自由的思想。当设计者的思想真正得到解放,才可能寻求到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草图的生成是“脑、眼、手、图”共同运作的结果。头脑里初步的设想被反映在手勾画的图形上,勾画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评判,反馈回大脑,激发更多、更深的想法和构思,再回到手上和纸上,进行增减或修改。通过“脑-眼-手-图”四位一体循环往复的活动,构思不断变化、深入,直至明朗。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设计者与草图之间的交流。它能产生比单一的大脑思维活动更多的新想法。这里所谓的“新”,就是新的角度和新的组合。“脑-眼-手-图”每个环节对其处理的信息都有添加、删减、改变的能力。思考的角度、有选择的观察提炼、绘图的能力、线条阴影的暗示与联想,甚至当时的情绪、笔的种类、纸的质感都会影响创作思维活动,形成不同的设计构思。
无论“脑、眼、手、图”这四个部分的运作机理如何,其行为序列始终是“感知—思考—绘制”,再将已绘制的成果作为感知对象,到下一轮的“感知—思考—绘制”……整个过程就犹如登台阶一般,不断地从一个平台再上到另一个平台。
3、草图如何切入设计
(1)信息转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总是会在头脑中组织大量设计信息。这些设计信息不仅包含空间、材料、建造技术等“建筑”信息,也包含人的行为心理、地形、气候、交通等“非建筑”信息,与此同时还会受艺术、经济、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无论这些信息是物质层面的(如材料、地形、气候等),还是心理层面的(行为心理、文化艺术等);或者是以形态显露出来的(材料、构造、空间等),还是以非形态因素影响建筑的(交通、气候等),当建筑师将这些信息组织消化为自身的设计语言,并最终以建筑的形态产生出来后,所有的信息都将在这个具体的、三维的物体上实现。从抽象的设计信息到具体的视觉语汇的过程可以视为一种“信息转译”(图16)。
(2)弹性思考。设计很难一条路笔直走下去,沿途往往有很多障碍或者疑惑。我们的思考方式也不应该是僵化与孤立的。设计过程的轻松、灵活、开放的态度往往比钻牛角尖、纯粹的体力劳作的方式更容易得到乐趣。因为设计过程更要求思考者具有一种“弹性思考”的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随时对已产生的观念进行调整,为下一步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3)可能性探索。设计本身就是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设计问题决不仅仅是“功能”问题,而且也不会轻易显露在那里等待解决。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入设计,挖掘设计对象的潜能变得至关重要。草图便于随时记录的特点对探索更多可能性提供了有力保证。很多新的有价值的构思,往往不是在工作台前面完成的。如果在平时的思考过程中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及时记录下来。草图本身无法思考,却为思考提供了一个外部载体。
(4)构思表述。通常的草图指的是用于设计者独自研究的草图。另外,也有其他情况出现。比如有一部分草图是讲述性的,绘制的过程也就是向别人讲述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甚至要比直接讲述一张已经完成的图纸有意义。比如加拿大建筑师Bruce Kuwabara在一次关于多伦多一项城市设计的方案讨论会上,通过现场描绘草图和口头表述,在一张白纸上清晰地阐述出多伦多城市的发展历史与设计理念,逐渐生成的线条容易使人抓住最为关键的问题。
四、草图的未来可能性
研究草图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用它。在计算机数字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可能掌握到空前丰富的研究方法,而且不同的方法之间还可能结合。例如,Nemetschek Systems公司的Allplan软件就有一项自由绘图模式。建筑师可以利用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画图,其绘制情形和用铅笔在描图纸上制图的情况非常类似。这种草图事后可以转变成等效的直线与弧线,甚至可以成为建筑模型的底稿。
数字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还在迅速地发展之中。传统的纸、笔已逐渐被键盘、鼠标所取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于数字技术下面的忧患:一方面它辅助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却在吞噬我们的思想,令人惰于思考。当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往往需要靠准确坐标去完成形态建立,如果用计算机做设计太注重体积尺寸的精确性,则会痴迷在准确度上,反而会把将物体抽象化的能力减低。另一方面,由于直线条是能够直接快速地生成的,而计算机却很难轻易地做出自由尺度的线,长此以往,计算机的刚直线条会影响到设计者对可塑性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手绘草图更应该得到重视与充分训练。
通过对草图本身的研究,清晰地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推敲方式,是每一位建筑师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写作拙文的初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