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中国建筑师中坚力量

图片来源:互联网

每年,中国的建筑量占全球建筑总量的一半,但是那些在中国留下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师,往往是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偶尔有几个国人熟知的中国建筑师,也就是贝聿铭、张永和、王澍、刘家琨、朱锫……但是中国建筑师并不止这几个。许多独立建筑师在体制之外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他们的作品频频在国外专业媒体中出现,屡获国际建筑奖,他们代表着中国建筑师的实力。

张轲,王昀,张雷,华黎。

他们是一群中国建筑师,虽然他们的作品天天由人观看品评,无可避免地变成消费符号,但他们本人,对于消费、时髦这类词汇,多少还是有一些抗拒。骨子里,他们还是认为建筑师是需要与消费、与时尚保持距离的,需要清醒,不该受到太多事务纷扰。而且,他们太忙了,做方案,出差,泡在工地。

他们是中国建筑师相对年轻的一些人,出生于 1970 年前后,年龄集中在 40 岁至 50 岁之间。在建筑师这个行业,四五十岁正是创造力最强、设计理念和风格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些建筑师里,有些人在他们 30 岁出头时就已经小有名气,有些人走了多年弯路之后最终找到方向。有些人在这个行业的明规则、潜规则里游刃有余,有些人则像蛮牛一样与之对抗。每个人的建筑气质不同,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又极其相似,譬如对“宜居”的重视远远超过造型。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他们的思想,比起前辈抛却了建筑的英雄主义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传统这个魔咒的束缚。

他们都来自中小型建筑事务所,他们做的也都是中小体量的项目,他们的实践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法对城市的天际线有太多改变,但文化上的价值不可低估。

他们需要绷紧神经、努力打拼。就像很多人在评价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时会说:“他的获奖,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坚持做自己,就一定能获得认可。”

这是一次受益匪浅的采访,每个人都极度坦诚,你可以感觉到他们身上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这或许是一种职业习惯。

当然也有遗憾之处:一是未能穷尽所有的优秀建筑师,这个名单在了解越多之后就越难取舍;二是缺少一些女性建筑师,因为她们在这个男人的行业里实属不易。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