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顾朝林:特大城市低碳规划理论框架的再思考

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低碳规划的理论框架再思考的问题,讲到再思考,首先是我们前面应该有一个想法,谈一谈关于规划框架的重建问题,要讲这样一个重建的问题,我想有两个背景还是要说一下,城市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必要但是有没有可能来转型。再看看一个案例,讲的是纽约,我们知道纽约是一个世界城市了,它的低碳转型是怎么做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来说说关于低碳规划的转型框架的重建问题。

一、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天上午也有院士说了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的国家,我们在人均的排放领域也是非常高的,也是第一。这张图看起来我们碳的排放密度跟我们的城市发展水平、跟我们中国城市的密集区的分布是密切有关的,就说明我们的碳排放是跟城市化、跟城市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国家的大城市的增长情况,现在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东京,4500万,北京是2050或者2100万,是东京的一半。但是我们的人口是13亿人,日本是3.5亿人。整个的经济的总量我们也超过了日本,我们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2027年有人预计总的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大城市我的预计应该还是在进一步增长、扩大。像北京极有可能在2030年突破3000万,到3500万。像这样一个城市,当然不仅仅是北京,还有一些巨型的城市,我们还会再进一步扩展。

所以到2050年,中国整体的总量人口是在下降,但是我们的城市化的水平都知道现在49.6%,这些人口向哪个地方集中?肯定是向大城市集中。但是,整体上来说,跟能源相关的状况,我们的排放量还是在进一步增加,每次在开气候变化会议的时候,都是在争论,因为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的过程中,因为我们还是在工业化时期,在工业化时期跟碳排放是有紧密关联的,我们要转型,但是我们不可能在三年或者在五年内把这个产业结构转型了,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来调整,这是一些关于能源预测的情况。

另外是规划的理论,他的意思是我们城市规划的理论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做实体的规划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规划时期,第三个阶段是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在这里有几个阶段,当务之急的环境问题将带来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吗?气候变化会带来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规划师应该要面对这样一种生方式的改变来重新思考我们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来协调个人愿望和社会限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规划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全世界要减排,我们的整体目标是要减排,我们的个人愿望呢,你说让我不开车我怎么上班呢,这之间的愿望怎么通过规划的手段来解决、来达到。

第三个方面是新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与发达国家共同遵守相关的制约,因为他们早排,他们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了,他们排得少了,我们后发展,我刚开始发展你不让我发展我们怎么来解决这样一种关系。

第四个方面是通过持续的消费新形式能解决“水中捞月”的问题吗?

第五个方面是尤其是海平面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地域后果,尤其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还有环渤海地区,尤其是地面沉降,一个是地面本身在下沉,第二是海平面在上升。在这样一个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面,我们怎么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在城市规划通过相关的手段,在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方面,我们在能源、交通、在工业、在碳捕捉方面都可以起到一些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来减轻、来适应我们的气候变化。就是我们在两个方面的事情做到,一个是减轻、减排,第二个方面是适应气候的变化。我们仅仅是减排还不够,因为我们是规划师,我们要通过相应的工程的手段,我们要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我们怎么样通过经济的系统,通过产业的结构的调整,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实现我们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的这样一个模式的转变。从这个方面来说有好几种路径,我们可以把低收入的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分类,尤其是发达国家,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类,我们中国处在这样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朝哪条路径去走。整体上来说,2020年我们的减排目标是已经规定了的,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里面也是确定了的。所以必须要通过低碳来发展,来实现绿色的跨越,这是一个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回到我前面讲的,它的可能性、必要性,一个是必要,第二个是有可能的。

二、纽约低碳转型做了什么。首先是间百,它在2030年要绝对的减排,首先是要减掉30%,第二是要把增加的27%也得减掉。整体上来说,他的人口状况,在2010年-2030年这二十年中间要再增加100万人,这100万人增加的过程中,他怎么再进一步地减排,这个减排的主要领域有这么几个方面:交通产业和非产业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住房、开放空间、水环境、网络、交通、能源等领域。能源、交通和清洁的空气,这是减排追求的目标。在这一个规划中间,他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就是纽约市要成为全美最清洁的城市空气质量,应对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减排30%。所以他先做出了一个排放清单,可以看出建筑物的耗能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交通是第二个来源。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要做什么呢?要在发电、在交通、在供热方面要使用清洁燃料。清洁能源、建筑节能和可持续的交通这三个方面是他可以减排30%的可能性。建筑的节能要节省30-40%,能源这个部分是怎么来通过能源的效应,照明升级和分户计量,以及做一些标杆和审计及节能调试,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它是通过管理来减,并不是通过技术。

比如说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35%,每年的费用减少420万美元,投资的回报不到三年可以收回。做了一个计划,在2010年他们全市减排了13%。做到什么呢?比如说通勤火车和公交车之间的换乘,我们国家这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等大城市,地铁跟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无缝连结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们也在做。另外比如卡车使用的清洁燃料计划,把这个车辆换掉,淘汰高污染的老旧卡车。

我们可以看出来,纽约目前这样一个减排,一方面是要通过关注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生活方式,关注通过规划的手段来减少碳排放。

三、城市低碳转型规划框架重建。根据纽约这样一种做法我们的思考,我们做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低碳城市项目的概念框架,这个框架主要是关注交通、建筑、工业这三个部分,这也是我们上次编的书里面就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自己做的东西,政府跟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我们认为城市碳排放,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跟前面这个框架符不符合,我们认为是值得探讨的。我们的经济增长是等于人口加上消费,等于消费和科技与管理这个关系之间的关系。要减排,你要把人口控制了,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已经控制了。第二个方面是减少收入,你把你的产业控制,少排。还有一个就是节能,降低你的单位GDP的能耗。另外就是减少化石依赖,用新能源,二氧化碳的减排关系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我们在节能,减少化石燃料依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是既定了一个目标,减少收入不太可能,我们不可能通过低碳的方式来减慢我们的发展速度,你选择的方式是什么呢?我们只有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有没有?

我们就看看城市碳减排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两种方式去转型,一种方式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社会福利指数,还有一个横向的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减排,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一方面是减排,一方面我在减排的过程中不要影响生活质量。要找到这样一种转型方式,就要看我们的成本。

我们假如要通过技术,我们要投入很多的钱,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不要通过技术,我们就是要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就能够减排相当大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从哪些地方开始起步呢?我们认为,低碳的转型应该要从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不是通过增加碳汇,还有就是碳捕捉,通过这种来增加我们城市发展的成本。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煤是在我们能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70、80%仍然要依靠化石能源。所以讲到这儿,我们城市低碳转型的规划思路关键是对传统能源的低碳化使用,要降低产业中的二氧化碳强度,要发展一些碳源碳汇的路径连结起来,要降低二氧化碳强度,要建立一个低碳转型的社会变革路径。

从城市的交通上来说,从解决问题到管理问题,而不是全面的转型。所以在这样一个思路下面,我们就可以谈转型发展的新框架,这个框架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低碳的转型,通过低碳城市的转型模型来实现我们的碳排放。

四、城市CO2排放清单是特大城市低碳规划的基础。大家对城市里面究竟碳排放谁排了,在哪一部分排,我们怎么去减排,比如上海,上海不同的部门跟纽约、跟伦敦、跟东京的比较,它的排放情况,这也是从文章里面说的,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能把这个事情讲清楚。另外,中国的特大城市在碳的足迹或者碳排放的密度是比全国平均的要高。但在国外来说,比如东京跟日本来比,东京比它低。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中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碳排放密度要高于平均数,在其他国家后工业化时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这些特大城市碳排放的密度、强度都要比它的平均数要低。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就是我们规划师应该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他们的大城市的碳密度的排放都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但是我们再看看北京、上海,都是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只有把这些问题关注清楚了,我认为才能找到我们真正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的路径。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低碳城市与传统城市增长方式不一致,因此,城市低碳转型不仅需要规划师更新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是城市碳排放清单的研究和编制,其次将低碳城市规划编制理论和技术、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以及低碳城市运行与治理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仅仅是搞碳捕捉,去做碳汇增加的手段。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关于转型的思考。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件事情呢,我认为到了目前中国关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大家已经讲了很多了,在很多城市都开始做这样一项工作,但是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清单的工作,大家关注不够。我认为应该要先从清单入手,要发现我们自己的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模式,要找到这样一个东西,我们可能比较好的能够切入到我们的主题上去。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