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权:城市也要能种地
来源:网友阿曼达投稿 2014-07-09
方志权
方志权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都市农业、农村经济、“三农”政策法规。主持和参与20多项国际和省部级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奖。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研究》、《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三农”政策通》、《都市农业概论》等。
把粮食种在摩天楼里
摩天楼农业的理念,最初源自加拿大。世界上首家屋顶花园农场,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北端一栋楼顶上,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由卢法农场负责经营。尽管屋顶农场的投资很大,但它的前景已被广泛看好。
有这样一个趣味问答:世界人口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未来吃什么?未来食物从何而来?答案各有千秋。其中有个答案很有意思:发展垂直农业(垂直农场)。有科学家称,至2050年,全世界的垂直农业可养活100亿人口。垂直农业其实就是“摩天楼农业”。从1999年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斯波米尔就在研究摩天楼农业的方案。他估计,一幢30层的垂直农庄可养活5万人。垂直农业采用循环系统,水、能源和土地的用量都很省,单位面积的产量均高于“水平农业”,如草莓的生产率是“水平农业”的30倍。有鉴于此,目前美国正在实施所谓的“蜻蜓计划”,就是让传统意义上的农场由横向变成纵向,也就是说把粮食种在摩天大楼里,往高处发展。
与美国有所不同,在日本,则是屋顶农业走俏。比如,在寸土之金的东京六本木新城,很多高楼和车站的屋顶都得到利用,建设屋顶农园,种植水稻、蔬菜和花卉等。当地居民特别是少年儿童可以在插秧和收割季节报名参加农事活动。这些屋顶农园既让人们亲近了大自然,也利用有限空间增加了城市绿色,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生态社会作出了贡献。
其实,摩天楼农业的理念,最初源自加拿大。世界上首家屋顶花园农场,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北端一栋楼顶上,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由卢法农场负责经营。尽管屋顶农场的投资很大,但它的前景已被广泛看好。
与摩天楼农业及“天空农场”有同工异曲之妙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的漂移农场船。漂移农场船总长330米、宽60米,分为上下4层。作为海上航行城市的主要食品生产和供给基地,漂移农场船无疑是个新概念,它集合了海水淡化、蔬菜水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食物生产加工以及农作物循环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保证居民身处海上也能吃到鲜活农产品。在地球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的大背景下,创制出这样的漂移农场船,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创新。
都市农业的前世今生
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发展格局各不相同,都市农业所指对象也有所差别。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基于生态环境效应的考虑,人们有意识地在都市圈内保留部分农田;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
事实上,都市农业不是人们闲极无聊的产物,而是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经济发达国家或受近代西洋文化启蒙较早的一些国家中出现的“市民农园”。
从世界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最早作为学术名词出现,是1935年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于其所著《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出的,他对都市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影响,主要经营奶、鸡、鱼、温室、观赏植物、鲜菜、果树等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又包括稻、麦、畜牧、水产等的复合经营。”其后,许多学者纷纷对都市农业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比如庭院农业、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银发族农园、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
都市农业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1992年,国际都市农业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都市农业所作的权威定义是: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包括从生产(或养殖)、加工、运输、消费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经济过程,它与乡村农业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这些定义已将都市农业的范围从城市的开放空间扩展到了受城市影响的郊区地带,并且除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外,还增加了如食物、工作、健康及城市与农业在空间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考虑到了都市农业的复杂性。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学术界广为认同。
但因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发展格局各不相同,都市农业所指对象也出现了差别。根据对地域范围的界定,都市农业可分为两类:一是指大都市中城市区域内部的农业;二是指大都市中城市区域外围的农业。前者包括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市农业所涉及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内部,典型的如新加坡、日本,这些地区的城市布局是呈星状或点状结构的,都市农业零星分布于其中,包括居民点附近、公园空地等公共用地和私人住宅区的阳台、屋顶等地。后者如我国,都市农业所涉及的重点区域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城郊地带,这些地区的城市布局是呈带状或环状结构的,都市农业分布于大面积的郊区。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兴起,有其制度(土地私有)和法律上的原因,是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和产物。在工业化过程的前期,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大量农田被侵占,由于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划,在市区内留下许多零星农业用地,这就是都市农业的最初来源。后来随着城市弊病日趋明显,人们逐渐发现了农业的多功能价值,于是开始自上而下地重视和扶持都市农业。在城市进一步的扩张和发展过程中,基于生态环境效应的考虑,人们有意识地在都市圈内保留部分农田。如在欧洲国家的市镇和城市中,19世纪末以前就保留有用于种植和养殖的耕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政府才出台鼓励辟出专门耕地用于蔬菜等生产的措施。又如日本的都市农业,就是“划线”法律和税制制度的结果,是被动的、保持性的和缺乏规划性的。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都市农业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但因为农业是城市贫民谋生的重要保障手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在艰难地生存着。20世纪80年代,国际发展合作协会在发展中国家发起了社区和家庭农园活动;1983年,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资助若干发展中国家对于都市农业的研究。研究包括了都市农业与人们的食物、健康、营养不良和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国际组织的带动下,再加上非洲国家后殖民地时代的改革以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政府对都市农业的规定有所松动,从而促进了非洲都市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农业实质上是由政府和学者自上而下提出的一种举措。我国的城市一般是“摊大饼”式地发展,在城区内绝少存在农业用地,都市农业概念是由城郊农业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城市郊区 (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同一般农区一样,毫无例外地“以粮为纲”,大抓粮油生产。进入80年代,人们对郊区农业的功能认识有所提高,提出了“副食品生产基地”的指导方针。再后来,区别于一般农区的城郊农业的提法问世。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都市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
为什么要发展都市农业
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都市农业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品应急供应),又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还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而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
目前,上海农产品总体自给率在40%左右,农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6%。但面对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都市农业的功能和地位。
那么,都市农业到底具备哪些功能呢?除了向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特定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外,还承担诸如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水资源管理、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绿化市容市貌、提供旅游观光场所、扩大就业、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其他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都市农业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品应急供应),又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还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而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
具体来说,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食物保障机能。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和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的蔬菜、畜禽、果品及水产品。它虽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主副食品的需要,但能够发挥重要的补充和调剂作用。同时,都市农业大多注重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发展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经济效益也正在不断得到体现和提升。
原料供给机能。随着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这既强化了都市农业对工业发展和创新的原料支撑作用,也为都市农业和商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出口创汇机能。都市农业依托城市对外开放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可以加快农副产品的流转创汇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
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就业增收机能。都市农业具有“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通过开发利用农业多种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及相关产业,挖掘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容人之量”,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进而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农民增收等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旅游休闲机能。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都市内保留一些农地空间,既为城市增添绿色,也能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活动空间,增加减轻工作、生活压力的新渠道,进而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文化传承机能。通过体验式农业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农业文明,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则主要表现在:
保护生态机能。都市农业通过开辟城中森林,创立公用绿地,建设环城绿带,可以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高度统一和谐的生态环境。同时,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多种作物实行轮作,也符合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都市农业发挥净化环境的机能。
增加景观机能。农业是城市的背景和衬托,离开它,城市就会孤单。在山区城市,体现绿化的是绿地、树林;在平原城市,体现绿化的则是农业。如水稻田就是城市长期的、稳定的季节性湿地,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防御灾害机能。都市人口密集,建筑物多而高,一旦发生灾害,农地可用作暂时避难所。此外,都市农业的农田,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为城市的下一步发展预留空间。
城市里如何种好地
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可持续性的农业现代化,对内为现代化都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对外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都市农业必须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结和融合。
农业现代化体现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对于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尽管城镇人口比例很高,农村人口相对较低,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农业比重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地位可有可无。相反,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农业,可以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经验,实现新示范。
上海农业的发展,应该既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又反映城市化进展较快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上海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高效生态农业,高效是农业作为城市一种产业的立足之本,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这既是适应上海高土地级差地租和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使农业成为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高效产业的必要条件。生态,就是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就是要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总之,围绕高效生态这根红线,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增强上海农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服务能力。上海现代农业建设应该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农业多功能的开发。
未来上海都市农业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用工业化手段、市场化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形成规模连片集中的集约农业,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武装的科技农业,产加销一体的高效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循环农业,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的服务农业,努力使上海农业在设施、组织、科技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当然,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有其地理位置上的独特性,既与大都市深度融合,服务于都市,为都市提供有形和无形、有价与无价的服务,同时也必须依托于大都市,需要都市其他产业资金和物质的投入。因此,不应过分扩大都市农业的范围。都市农业的发展也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可持续性的农业现代化,对内为现代化都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对外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都市农业必须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结和融合,要扩大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实现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融合一体。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都市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现实意义。都市农业是我国发达城市地区的农业类型,相对于其他地区,更有基础、有条件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面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都市农业不仅是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也要求城乡社会各项事业的一体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要充分认识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无论是从都市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来看,还是从都市农业的功能来看,都不仅仅局限于向城市提供单一的食品,而是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和服务。与一般农业相比,都市农业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具备了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因此,应充分认识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不能忽视都市农业是在矛盾中生存较为脆弱的产业。在充分肯定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对都市农业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城市发展对都市农业所造成的相关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对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变用地功能蚕食农业区域等。因此,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
都市农业既要体现城市性,又要体现农业性。一方面,都市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没有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就不存在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意味着城乡是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农业还要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一旦失去了“农”味,那也不是都市农业。
未来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比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增强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之中,并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予以保障;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完善配套鼓励都市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抵御城市开发的压力;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产业投入新格局;积极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队伍,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制度,逐步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提高务农人员的整体素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