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柴培根:新疆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游客中心设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柴培根

地处新疆阿尔泰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面积619.0平方公里;它是我国第一个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地质公园。气势恢宏的阿尔泰山,银波奔腾的额尔齐斯河,甜美安详的绿洲牧场,丰饶壮观的三号矿脉,以及完好保存的地震带遗迹;这里的每一处景观奇迹都向我们展示着自然的宽广与壮丽,它们共同构成了可可托海这个梦幻天堂。

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暨游客服务中心即将坐落于此,针对本项目所在场所的独特自然风貌我们提出了建筑的总体策略;并通过建筑及景观设计实现在尊重场所氛围下谦和的人工自然的重塑过程。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总体策略

“和合之道”——尊重自然

建筑所在场所的自然属性是建筑形态定位的重要依据。持久辉煌的建筑往往采用与环境融合共生的手法,巧妙的与场所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案所在的宏大场所,更使我们坚定了采用 “和合之道”将使方案获得成功的愿景。

图片来源:互联网

“大地褶皱”——人工自然

可可托海地区的多样地貌以及健康的生态系统,已为我们生动的展示出一幅和谐的大地艺术巨作。是展示体量还是融入土地?我们针对建筑形态的选择进行了如下分析。

若采用通常造型手法追求建筑形体的手法,即用独立的形体摆放在场地上,建筑体量只能占据如此宏大的场所中的一隅。由此将带来建筑体量与场所尺度上的巨大差异。超大场所中的小型建筑很难控制场所的整体环境。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采用覆土、功能分散布置等手法将建筑舒展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时。看似弱化了建筑形态感的处理手法,实际是借助原有场所的力量,巧妙的扩大了建筑的影响范围;共同形成即延续场所机理又强化建筑坚固感的人工自然地貌。通过比较,我们认为这种形态塑造手法更适宜本项目所在场地的特色。由此提出“大地褶皱”的建筑形态意向,塑造融合于自然景观中的建筑;建成后的人工自然场所将强化地质公园的主题,并与所在环境共同构成本案独特的视觉印象。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设计手法

建筑形态设计

采用梁柱支撑的受力结构系统,集合曲面跌落的屋面体系。起伏变化的屋面在纵向上表达所在场所的地表高差变化;平面的曲线构成满足展览流畅的观展空间需要,同时积极的与所在场地的自然边界产生关联;由此生成融入大地中的建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建筑功能组织

北侧为展览区,南侧为办公区,设备用房设于展览区。展览区西侧为展示特有地貌的展厅,东侧主要布置休闲服务区;办公区的对外办公及会议部分设于东侧,其他办公用房位于西侧。两区之间为3米高差的景观楼梯,通过高度变化在保证空间连续感觉的同时满足了功能分区的需要。

图片来源:互联网

景观设计

首先将售票间、票售管理间、卫生间这些小体量的建筑通过整体景观设计融入主体建筑营造的氛围内。还通过铺地、灯池以及花池、水池的曲线造型,强化了建筑与场地肌理的结合。并分别结合博物馆及办公入口设计展示可可托海风情的迎宾与休闲广场。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