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造型与风格特色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风景名胜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陆续建立了各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供游客观光、考察、休闲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逐渐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应运而生。

游客接待中心有三大主要功能:展示、服务、管理。建筑的功能要求决定着其功能组成和平面组合、空间布局以及室内空间的分隔形式。建筑设计时需要在满足相应功能的同时,还要组织好便捷的交通流线,并塑造出舒适宜人、底蕴丰富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游客接待中心的功能还决定着其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大众的审美意象。同时,建筑风格又受到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因此游客接待中心建筑应当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与外部景观相协调。

游客接待中心造型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注重功能、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建筑技术、建筑个性的表现、努力探索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游客接待中心的建筑造型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脱离具体条件去片面追求某种建筑形式,而应根据游客中心的性质、等级标准以及技术经济等条件作恰当的艺术处理,不搞虚假的门面和繁琐的装饰。

造型处理要结合地区条件和特点。北方地区一般不采用过大的玻璃面和过分开敞的处理;南方地区可有较大灵活性,而且可多采用我国庭院建筑的手法,结合绿化、水池等建筑小品,为观众创造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顾及到全面。如:主要体部、主要出入口、门厅、展示厅以及休息厅等,无论是形式处理、色彩、材料质感和装修等方面都要作重点处理。但同时要有统一格调,有主次,有呼应,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相互协调的有机体。

建筑形式处理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抄袭。要不断研究探讨,把新的功能、新的要求、新的技术、新的结构和新的艺术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融为一体,使建筑造型反映出其科学性,经得起推敲,既新颖、有时代感,又不失其独自的特点。

游客接待中心造型的设计手法

一栋建筑物,无论其体型怎样复杂,都不外是一些基本的集合形体组合和体量的加减而成。游客接待中心的造型只有在功能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使各个要素能够巧妙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具有完整统一的效果。体量的组合要达到完整统一,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建立起一种秩序感。空间体量的秩序感主要是通过平面布局良好的条理性和秩序性来表现的。所以在进行体型组合时,还是应先从平面组织开始,平面组织与体量组合结合考虑。

传统的构图理论,十分重视主从关系的处理,并认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首先意味着组成整体的若干要素必须主从分明,各组成部分必须有所区别,而不能平均对待、各自为政,否则难免会流于松散、单调而失去统一性。因此,各个部分应该有主次之分,有重点与一般的区别。在建筑中,无论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还是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以及从细部装饰到群体组合,都要处理好主与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以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不论采用对称或不对称的平面布局都如此。若采用不对称的体量组合,就要按不对称均衡的原则进行设计,以达到主从分明。

比例是一个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尺度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例与尺度是经典美学的两个基本内容。一切的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否和谐,尺度是否恰当的问题。由于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已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对于游客接待中心来说,造型设计仍是需要处理好比例与尺度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该建筑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体量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各体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件的尺度问题。体量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又与功能有关。

此外,比例和尺度也与材料性能和结构类型有关。根据用地条件和功能要求,游客接待中心的平面布局确定以后,由于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景区内的建筑层高有所限制,那么体量的关系就已大体上被固定了下来。所以设计时不能撇开功能而单纯从形式上去考虑问题,不能随心所欲地变更比例关系,但却可以利用一些灵活的手法来调节基本体量的比例。此外,也可通过竖向分割与垂直分割相结合的方法,来调整建筑整体的比例关系。在处理好整体的比例关系时,也要注意整体和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建筑各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当,则会产生不佳的效果。一般在立面设计中,常借助于门窗、细部等的尺度处理反映出建筑物的真实大小。

对于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了“十分之一”的理论。他认为建筑“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室内尺度8一10倍的尺度“,按照该理论,任何物体都能使观察者感到舒适亲切的距离在室内是3m左右,高度为2.5m以下;而在室外则相应扩大到20~25m,高度为20m以下。应考虑不同材料在远处与近处的不同关系。

体量、体型确定以后,虚、实和凹凸的处理就成为造型设计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虚”是指立面上的玻璃、门窗洞口、门廊、空廊、凹廊等部分,能给人以轻巧、通透的感觉:“实”是指墙面、柱面、檐口、阳台板等实体部分,能给人以封闭、厚重、坚实的感觉。而虚实处理本身也存在着比例和尺度的问题。

游客接待中心是大量人流聚集的建筑,门厅和休息厅可以运用以虚为主、虚多实少的处理手法能获得轻巧、开朗的效果。同时,巧妙地处理凹凸关系可以加强光影变化,增强建筑物的体积感,丰富立面的效果。

在视觉艺术中,直接影响效果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三个方面,即形、色、质。因此建筑的色彩、质感的处理也是造型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设计游客接待中心时可以按一定的构思来调配色彩,表现出一种主调和风格,可以来源于当地传统建材的颜色,比如江南传统聚落的粉墙黛瓦、西北地区的棕黄色土墙。设计中,设计者可选择某种色彩为基准色,在色彩变化上,应把握好变异的尺度,色彩完全相同会显得单调,变化太多又会显得杂乱。各建筑的色彩搭配切忌对比强烈,会破坏整体的协调性,但重点部位可以用醒目的颜色。建筑色彩表现气氛与环境色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与环境密切协调。当与背景呈色彩对比时,可以使建筑形象色彩鲜艳,建筑与背景色调适度的差异使二者既能融为一体,又可相映成趣。游客接待中心外观的颜色是其与风景名胜区景观协调方面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材质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且是视觉和触觉上的多重感受,能给人深刻入微的知觉体验,其引起的感觉更为贴近和亲切。因此,材质的质感可以从多方面表达建筑师的意图,体现建筑的内涵。例如表面的粗糙与光滑,轻巧与厚重:粗糙的毛石显得厚重与坚实,富有质朴,自然的情趣:钢和玻璃则突出材料和技术的精细,使人感到轻巧、细腻、简洁、干净。软硬、粗细、滑涩,都是人们通过接触可以获得的感觉。游客接待中心的建筑造型和风格特色能充分体现建筑对人的关心。

质感表现的处理,一方面要考虑材料天然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表现人工处理以及材料组合可能引起的感情效应。砖墙、金属、木材、石材等各种建筑装饰材料,能表达出各种不同建筑的外观。充分利用材料质感的特性,巧妙处理,有机结合,会加强和丰富建筑的表现力。

图片来源:互联网

选用反映自然特色的当地材料,可以营造出粗糙、质朴的感觉,以突出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些天然材料能赋予游客接待中心一些原始特征,我们在运用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时,要尽量取其天然,避免把石材加工成非常规整的形状,或者将当地的圆木加工成像电线杆一样整齐,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其天然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建筑师要大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其富有时代感的色彩与材料创造出游客接待中心的新形象。

至于质感处理中的组合,最常见的有两种,调和组合与对比组合。前者自然真诚,含蓄而不刺激;后者则具强烈效果。两种组合方式结合使用,能收到多变的效果。

符号是人类对自然世界抽象出的一系列形象概念。现代符号学认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一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黑格尔曾提出建筑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建筑学中,符号是利用一种约定了的、可以通过联想得到暗示的一种建筑语汇。一般认为,建筑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两层属性,分别是指建筑符号的外在形象特征和内在精神含义。许多建筑的独特构件、典型的空间建构方式,都形成了符号,如传统建筑的窗权图案就具有中国建筑文化的符号化特征;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几何构架也成为了一种符号,体现着科技、进步、时尚等概念。在游客接待中心设计中,对于符号的运用,应根据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及类型等巧妙地汲取含有信息价值的符号,高度概括和抽象,并且巧妙地利用而不应虚假地、装饰地对待,在立意构思上需要多下功夫。

建筑艺术的表现力主要还是通过空间、体形的巧妙组合,整体与局部之间良好的比例关系,色彩与质感的妥善处理等来获得,而不应乞求于繁琐的矫揉造作的装饰,但适当的装饰与符号的运用可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装饰的运用一般只限于某些重点部位,并且力求和建筑物的功能与结构巧妙地结合。细部的处理也是同样的原则,一些纹样、划分线、隆起、粗细程度、色彩、质感的选择等都要从全局出发,是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需深入地考虑一些细部设计,以使造型处理有一定的深度感。

游客接待中心的风格特色

目前的景区建筑均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地域性不明显。尊重传统并不是墨守陈规,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让时代感与文脉环境意识相结合。从个人的理解来看,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应根据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及人文条件,将当地的建筑特色、材料、传统、工艺等统一纳入接待中心的设计范畴,为游客提供难得的体验地方文化的机会。“服务区的规模、建筑高度、密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都要与景观、地方文化协调”。

中匡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从地形、气候,到经济文化都有不小的地区差异。体现在建筑形象方面,往往会带有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印一记,显示着自身的地区性特色。建筑形象的地区性特色不仅包含着民族或地区的情感,可以赢得当地公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而且还可博得外地来访者浓厚的兴趣,从而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尊重自然,并不是要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直觉来真实地体验风景名胜区环境。人的行为,人的参与使自然的运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过程,人类的存在渗透到山水树石的存在当中,并通过对环境的设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智慧。景观要素如山、水、树、石尽管是自然之物,经过处理却可以体现人为的特征。反之,人工造物,如景观中的建筑在与自然协调的思想指导下也可以成功地表现出自然的精神。任何新的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建筑造型、体量、高度及色彩等,应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游客接待中心的建筑体量不宜过于宏大,而应结合环境形态,因应环境要素体现自然协调与变化之美。为了保持风景名胜区的优美景观,接待中心应该成为环境中的风景,使用合适的室外引导方式使游客自然地进入其中(如用标志牌、广场小品、绿化等手段把游客引至接待中心),可以利用景观环境中的树、石、山、水作为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接待中心空间完成从次序的建筑空间到自然空间的过渡。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现建筑与风景环境的融合和与自然的协调。这种做法远比片面增大建筑的体量,使游客老远就看见一座突兀耸立的建筑的效果要好。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