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国际实践的核心是文化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03-17
日前,MAD建筑事务所创立人马岩松接受采访,针对中国建筑师应该如何对待境外建筑实践,如何理解国际建筑实践中的文化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他说:“国际实践其实是文化问题,还是又回到中国建筑师怎么看自己的文化,怎么发展自己的文化的问题上。这是在讨论中国建筑师的文化在全球文化里是什么状态,能不能有对话,对别人来说有没有价值……”
MAD建筑事务所创立人马岩松
问:在参加梦露大厦设计竞赛时,您的事务所还基本上没有知名度。您能否简单地谈谈参加那次竞赛的经历和感受?
马岩松:我认为,梦露大厦设计方案之所以胜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设计概念的新颖。当时,在第一轮评出的6个入围方案中,我觉得至少我们的方案很特别。而之前在国内竞赛的失利,我想是因为他们的判断不是从概念的角度出发。很多时候,建筑设计的概念很好,但对其的考量会受到“能不能盖起来”“会不会太贵”等现实因素影响。大部分人都会惯性地认为建筑实现成本会很贵,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往往是在概念之外的因素导致了概念竞赛的失败。既然是国际竞赛,目的应该是开放思想、寻找好的想法,所以概念非常重要。梦露大厦这次竞赛坚定这个目标,请的都是国际评委,当地政府、开发商不参加评选。我认为,建筑师做竞赛或者接受委托项目犹如在选择一个战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业主,更要考虑建筑设计师想要通过建筑表达什么。
问:对于目前中国的青年建筑师,如果也想尝试通过这样没有门槛的设计竞赛在国际建筑市场上有所收获,您有什么建议吗?
马岩松:对于青年建筑师来说,要多进行实践,无论是国内设计竞赛还是国外设计竞赛。我觉得,建筑设计的概念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技巧的问题。因为年轻人真正的武器就是自身的思想,你一旦有了好的概念,所有人都会团结在这个概念周围,跟你是谁、懂多少、你的经验没有关系。
在国内,如果有机会,哪怕是小项目,能实现一些小的高质量的作品,我觉得也很好,不必都经过残酷的竞赛。因此,还是要衡量自身的精力,找到合适的竞赛,因为在竞赛之外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事可以去做。
问: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的对外输出还是伴随投资和工程技术输出为主,像您这样完全以设计输出的还比较少。您怎么看待中国建筑师在境外的建筑实践?
马岩松:我认为,进行境外建筑实践首先要想清楚目的是什么。中国有很多“舞台”可以展示实力,并不是一定要出国做项目才是好的建筑师,在国内也可以做好的建筑师。而且建筑设计如果不是伴随资本进行,那么,它就是文化的问题,这时就要看你的东西国外需不需要。所以,国际实践其实是文化问题,要回到中国建筑师怎么看待和发展自己国家文化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在讨论中国建筑师的文化在全球文化里是什么状态、能不能有对话、对别人来说有没有价值。
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作品,这种“对话”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例如,日本建筑师在西方不但是被接受,甚至被崇拜,这与他们的文化价值息息相关。对日本设计师或者整个日本文化层来说,他们产生的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同时又赋有日本性的现代化的新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原因在于它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又对其抱持批判式的态度,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我们如果只是学西方,是不可能产生这样一个东西的。而目前的中国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们的建筑界崇拜现代主义,但是,我认为,所谓的现代主义已经是文化遗产了。当然,主张现代主义的人,也是基于更大量的人还处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阶段这一现状,很多建筑创作混杂的状况就是这种价值观混乱的体现。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处理不好,到其他国家还是处理不好。
问:您在其他国家的设计也是在输出您的文化观念?
马岩松:是的。我们最近发布的罗马项目是在古罗马城区的一个建筑改造,那里没有现代建筑,我们将原来的建筑立面拆掉,把人的生活反映出来,它看起来和古典建筑不一样,但这是真实的生活。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明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这个建筑设计概念是新的。
我们谈的山水城市不是一个复古的概念,是面向未来有普世意义的。现代主义后工业时代末期,工业城市已经绝望了,整个人类都在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问题。西方的思路是生态、绿色,山水城市,是在讨论人和自然情感上的问题,这是一种东方式的。东方传统的园林、城市观念和西方非常不一样,这种价值观,一旦用于现代城市设计与建设,将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