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民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人们生活是相符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所以一些民居达不到人们的要求,此时就会把这样的房子拆掉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特色的老房子也一同被拆掉了。同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些民居群落周围建起了很多新建筑,而这些建筑在建造时参照了一些比较现代的建筑样式。因此,把这些新的建筑样式与民居群落混合在一起后,就会对原有的建筑环境造成破坏。在拆与不拆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必须找好其中的平衡点。
    [查看全文]
  • 谈到民居保护,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民居在我国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民居保护工作是不及西方国家的,甚至距离日本尚有一定差距。追根溯源,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沿袭着“官本位”的思想,也就是重官轻民。古代建筑形式都以官式建筑为代表,几乎没有民式建筑的概念。无论从社会价值和国民意识角度来说,在大的文化、制度层面上我们历来对民居缺乏重视。古民居,在西方人眼中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心中的政治符号。我们保护民居的意识,实际上是从西方嫁接来的。
    [查看全文]
  • 建筑从来不是任何建筑材料的堆砌物,好的建筑能对其所在环境形成一种阐释和空间延续,是能够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等各种因素相融合的,中国不同地域的古民居都是在当地地理与人文环境下产生的建筑形式,其设计过程始终是在考虑如何能够满足人的居住与生活需求,而恰恰也只有这样的设计过程才最契合“建筑因人而存在”的本原命题。在疯狂“复制与粘贴”西方建筑模板后,本土设计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如果还要继续在中国的城市中做出好的作品,本土设计不妨往回看看。
    [查看全文]
  • 对古宅进行单纯“保护”的做法其实很低效。欧洲许多国家,即便历史再悠久的老宅子,修缮后始终有人居住。因为没人住的房子寿命会短,“有人住”才更利于房子的保护。对于大多数老宅子,我们应该试图开发出它们的新功能,或者说,尝试在商业功能开发中引入古建筑的元素,发挥出它们的新价值。因为古建筑不是死的,是活的,不是只让人隔着观看的,而是可以亲近为一体的这才是真正的保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在保持建筑形制、材料不变的前提下,老房子内部条件应该改善。
    [查看全文]
 
  • 陆琦:民居保护,要“整容”也要“嫁接”
  • 刘临安:民居改造旧瓶也需装新酒
  • 王辉:脱离中国民居 本土设计或无根可寻
  • 谭宁:日光之下 亦有新事

这块有两个重要内容:需要分别展示,具体做UE时,编辑与美编结合具体内容安排版式。个重要内容:需要分别展示,具体做UE时,编辑与美编结合具体内容安排版式。

罗店:传承创新中成就中国小城镇典范

平遥古民居屡遭破坏,谁来拯救?

上海北郊四大古镇之“罗店镇”

罗店镇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经济贸易繁荣,在上海市郊区中有“金罗店”之美誉,现镇区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约十万人。2002年,罗店镇被列为上海市“一城九镇”重点建设规划的中心镇……

关帝庙街1号院拆墙毁屋开大门

平遥古城中现存3797处传统民居也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0余处。这些传统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为二进和三进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
 

黄山市“百村千幢”工程保护古民居

黄山市于2009年启动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 1065幢古民居采取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

点击查看详细信息>>

黄山鼓励个人认领古建筑

安徽省黄山市出台《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规定海内外人士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或单幢古建筑,认领者将获得古民居的居住使用权。

点击查看详细信息>>

通州改造居民呼吁别拆老民居

“老院住了好几代人,院子里的枣树都比我岁数大,院外的民国时期的驿站年头更久。

点击查看详细信息>>

百年古村拆成残垣

2002年南洞古村落依然保存有完好的20余栋古民居,但如今,只剩下尚未拆除完的4栋残房卑微地蜷缩在楼房脚下。

点击查看详细信息>>
开平碉楼 山西王家大院 武夷山下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