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邓雪原: BIM应用,推进整个建筑行业的高效协同

畅言网:请您介绍下现阶段国内的BIM应用情况及存在哪些不足?

邓雪原:国内BIM应用最先开始在建筑设计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BIM软件对少量不规则异型建筑做三维建模,复杂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线综合。近两年开始转移到施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应用BIM软件进行施工阶段的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施工进度计划的模拟与优化。现在运营维护管理阶段的BIM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型业主的重视。

现阶段国内BIM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1)在三维建模过程中BIM软件如Revit的各种专业构件库(族库)不完备,需要用户自定义构件,曲面建模还要其他的专业软件完成后导入。

2)BIM软件产生的一个专业的模型文件很容易就超过了100MB,即便是配置很高的机器,软件运行效率迅速下降。

3)BIM软件在模型文件的数据共享上基本都采用了国际IFC数据标准,但是各种BIM软件的导入与导出IFC文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不支持导入,有的不支持导出,有的导入自己导出的IFC文件也出错。

4)BIM应用过程中,现阶段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几何信息的共享,大量的非几何属性信息甚至都没有被创建在各专业的BIM模型中。

5)项目过程中各阶段产生的BIM模型在竣工后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交付才能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长期(如50年)使用,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二维协同设计平台研究

 

畅言网:在BIM研究应用方面上海交大和您都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邓雪原:首先我要说,研究是应用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深层次的应用。任何企业都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忽视研究必然导致应用的局限性。

在BIM研究应用方面,上海交大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1)建筑设计企业的协同设计平台研究。2007-2009年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定制了基于ACA的二维协同设计平台,并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实现了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局域网内的多工程项目多专业多设计人员参与的二维协同设计。该平台简单实用,成为现代集团的核心业务平台。我们与上海现代集团合作的“建筑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1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0-2013年我们继续研究开发了基于AutoCAD的天磁协同设计平台,先后在上海核工程院、华东城建等设计企业应用。现在正在研究开发广域网下的协同设计平台。

2)基于BIM技术的数据标准、数据共享与转换研究。这部分工作源于2005-2006年为上海现代集团研究的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模型转换系统,也就是采用BIM技术的数据存储标准IFC将三维建筑模型自动转换为结构分析模型(包括Etabs、SAP、SATWE等),然后再将更新后的结构分析模型通过IFC标准返回建筑模型中,虽然很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但是由于太超前(2006年很少有三维建筑模型的应用)而没有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从2009年开始成立了上海交大BIM研究团队,重点研究BIM技术的数据标准IFC、IDM、MVD等,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工业基础类平台规范》GB/T 25507-2010 /ISO /PAS 16739:2005,承担了国家BIM标准研究课题“勘察与设计阶段P-BIM应用技术研究(2012-2013),开发了天磁BIM协同设计管理软件,实现了多项目多专业多人多版本的基于IFC标准的设计协同。上海核工程院与上海隧道院都是该研究的示范单位,这方面更多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多种BIM软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也就是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我们通过业主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分别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管理阶段采用ArchiCAD、Revit、MagiCAD、Navisworks、鲁班、广联达、ArchiBus等软件全面地进行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的三维建模、碰撞检查、管线综合、实景漫游、工程量统计、施工进度计划模拟与优化、运营维护模型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多种应用研究。其中还包含搭建适用于广域网的建筑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平台,对各种软件进行IFC数据的导出导入测试与比较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与测试,发现当前BIM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根据问题的普遍性、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投入力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期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正在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2013-2015)等开展基于BIM技术的应用研究。

畅言网:您怎样看待BIM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如果实现普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邓雪原: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975年Chuck Eastman(现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提出的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筑描述系统)是起源,1994年IAI(国际协作联盟)的成立加速了建筑行业的国际数据标准IFC的研究,2002年Jerry Laiserin(新闻撰稿人)开始采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术语给予广泛报道,2005年IAI更名为buildingSMART International(bSI)继续推动BIM和OpenBIM的发展,2010年Autodesk、Bentley、Graphisoft等国际著名的建筑行业软件公司在全球范围大力宣传各自的BIM软件,从2010年至2013年BIM技术才为建筑行业逐渐了解。

必须指出由于不恰当的宣传,大多数人将BIM与三维软件等同,并不了解BIM的核心是建筑信息的共享与转换。由此可见BIM的应用与普及还有长远的路要走,借用美国BIM标准研究报告的话“行业的转型需要为长远目标不断贡献和积累”。当前全球建筑行业正在从二维走向三维阶段,从三维走向BIM阶段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认为BIM的应用与普及是否能实现,取决于如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1)建筑行业这个整体是否能达成对BIM的共识,那就是BIM的具体目标是否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协同工作;

2)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共享与转换是否能在各种专业软件中得以实现;

3)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数据标准是否完善,是否能在各种专业软件中得以很好的执行。

 

附注:

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团队

网站:http://bim.sjtu.edu.cn

微博:http://weibo.com/sjtubim

邮箱:sjtubim@163.com

QQ:  2563622538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BIM协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