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罗隽:疫情形势下的建筑师思考

罗隽 博士

国家特聘专家、英国皇家特许资深建造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总建筑师

 

疫情形势下的建筑师思考

 

1. 这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这段时间确实让我们能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也让我们又看清楚了一些问题,比如疫情治理下某些地区一些官员的落后意识和行为,这些都会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工作方面,我们只能待在家里办公,这确实影响团队效率,因为通过互联网和视频等方式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特别是多专业协同的讨论,总没有面对面的讨论更高效更准确。

 

2. 为了阻隔疫病流行,能否从专业角度,谈谈您对公共市政设施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在盲目追求政绩的理念下,城市规模无节制地扩张,建筑追求高大上,丧失地域文化特色,导致千篇一律和乱象丛生等;只顾速度,不顾质量;只顾短期,不顾长远。特别是在城市地下公共设施方面,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如不尽早进行大力改造和更新,将会在未来面对类似的流行性疫情爆发,甚至可能的敌国生化破坏和攻击中,遭受惨重损失。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是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关键问题。

病毒通过空气、食物污染和水体污染等方式传播。1854年造成1.1万人丧生的伦敦大霍乱,正是由于带病毒的排泄物和粪便经下水道溢出污染了饮用水,造成大面积传播流行的。为此,伦敦下决心建设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共工程之一 -- 泰晤士河堤道和已流淌了140多年、总长1800英里的下水道隧道系统。该项工程由伟大的总工程师巴泽尔杰特设计和负责建设,它的建成无疑改善了伦敦人的健康,缓解了城市交通,让城市走向了现代。2003年的SARS疫情也证明下水管道的设计不当是造成传染的途径之一,如香港九龙湾“淘大花园”爆发300多人集体感染非典事件。此次的新冠病毒也能通过粪口传播。如果城市饮用水遭到污染,将造成大面积的公共卫生灾害。而城市雨水排放不畅、洪涝、粪便溢出和污水排放都是污染城市供水管网的最大威胁。象武汉这样的城市,几乎每年都要防洪和防涝。北京2012年夏天,也发生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和积水排泄不畅,导致79死亡,房屋倒塌1万多间,160多万人受灾的事件。因此,通过这些教训,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城市地下工程的重要性和安全意义,不要只专注于地上的面子工程。因此,为防患于未然,从现在开始,全国各地所有的大、中小城市,都应大力推进前几年已经开始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建设相对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保障城市的供水和污水排放安全,从这方面杜绝流行病传染的途径。

 

解读欧洲城市“个性密码”

 

3. 您在《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一书中,论述了几个世纪来的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理念和实践历程。为什么欧洲城市能维护独特的城市个性?给中国城市建设哪些启示?

 

《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封面

 

欧洲文化基因中特别重视文明的延续性,从14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就意识到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以,大多数城市都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城市文化的构建和城市特色的塑造。600多年过去了,在这种理念和意识指导下的城市品质的积累,你想想,不言而喻地,该是多么丰厚和迷人。如今,这些欧洲城市都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旅行、游览、学习和朝拜的胜地。

理念和意识决定人的行动。你着眼长远,你就不会短视;你有心灵,你就面相有文化。我想,这就是中国城市建设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4. 除了历史建筑保护,伦敦、巴黎等欧洲都会在新城规划、社区营造上有许多项目案例。您在英国求学、工作多年,如何看待英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发展?

 

英国切斯特古城一隅(作者供图)

 

英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十三世纪(1215年)就颁布了《大宪章》以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开启了向民主社会的转型。而其时的中国大宋王朝已是强弩之末,在血雨腥风中苟延残喘不了多少时日了。尽管宋太祖信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单赢哲学,且绞尽脑汁设计出一套奇奇怪怪繁复无比的体制,也没能保住宋家王朝长命不衰。

英国引领了工业革命,在世界上率先迈向一个成熟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化国家。至今,英国在科技、教育、艺术各领域仍引领世界。整个社会充满稳定祥和、富于创新的内在活力。其文化具有包容、多样丰富的特征,具象在城市建设方面就是众多城市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共融:既具历史感,也崇尚现代生活,并面向未来。城市充满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魅力。

 

英国爱丁堡市远眺(作者供图)

 

英国的城镇化,自19世纪末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念,100多年过去了,在我看来,英国已经实现了 “田园城市”的梦想,城市和乡村结合的“风景如画”。整个20世纪,英国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从第一代的卫星城,到二战后的新城理论,再到大伦敦规划的多核心理论,一直引导着世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进入21世纪,在全球环境气候问题的背景之下,城市更新和发展走向低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英国也是该领域的先驱国家,这说明英国这个国家充满了创新活力,一直都走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沿。所以,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从英国、法国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城市更新和实践方面学习到很多东西。

 

桃花源般的英国小镇--北约克郡纳尔斯伯勒城(作者供图)

 

 

横贯东西的建筑实践

 

5. 您曾在奥雅纳、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担任重要职位,能否分享这些世界领先的工程顾问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在项目管理、质量标准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奥雅纳、福斯特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上十年,并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我当然收获了很多。国外先进的项目运作方式、质量标准和管理理念融入了我的职业素质。特别是,我对西方大型跨国工程咨询公司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进行了多年细致深入的研究,深刻理解“管理就是生产力”,而这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咨询企业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回国后,我也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延续和保持了福斯特在质量管理标准上的追求,对质量标准要求十分严格。我的团队完成的图纸质量在各个设计阶段都要深于国家规范要求的深度。

设计创新方面,这些公司的意识非常强烈。他们认为,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挑战,从不重复自己。而我国大多数设计企业只以盈利为目标,创新动力很弱。我认为,要在整个建筑行业形成创新机制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行业改革。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产权结构与公司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中国欲在短时间内形成有竞争力的咨询设计企业,可行的途径是对一些国有大型设计院进行体制改造,以增强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兼并和购买一些小型专业设计公司以扩大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和市场份额。创新和建立自己的知识基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层面上,也体现在具体的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行业改革的重点则是建立与总建筑师负责制和注册建筑师制一致的行业管理职业制度,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逐步脱钩。

 

6. 国内机场航站楼在项目体量上屡创新高,但在设计理念、运营管理和创新方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高大上从来就不是好的同义词。自2003年作为NFA联合体的项目董事之一和福斯特团队的项目董事领导和参与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项目以来,我就一直在反思世界各国现代机场规划和航站楼设施的建设问题,潜心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以“空港城”为核心的“整体式航站楼”的21世纪机场开发模式。这种模式运用在2008年参加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概念方案设计”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得到了专家评委组的一致赞扬。这种理念极具创新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机场开发模式,对21世纪我国机场开发建设和设计的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国际竞赛第一名总体模型夜景

 

目前,我国机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您所说,只是在体量上屡创新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机场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跑道+航站楼”,没有质的进步。很多机场没有实现盈利,在做着赔本买卖。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机场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理念陈旧和缺乏创新动力。机场建设必须面向未来,以新的理念规划和开发机场,机场才能够起到带动周边区域和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机场本身才能够实现盈利。但是如果地方机场的建设者缺乏新的理念和意识,创新的方案也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象我们中标的武汉天河机场总体规划,在3期扩建工程的实施中,完全抛弃了“空港城”中心的理念,将轨道车站单纯地作为一个交通中心移到了T3航站楼的前面。

 

7.您曾将自己定义成首先是一个“文化学者”。对于国内城市化趋势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走向,您有哪些预计和判断?

是的。在写作《时光之魅》的这些年间,我深刻意识到建筑是一个文化现象,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希望能让大众意识到建筑就是文化,城市就是文化。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需要有灵魂的陪伴和环绕。

我曾经提出中国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是“就地城镇化”。无疑,绿色低碳和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贪婪物欲所驱动的经济发展,导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不断恶化。我们可以看到灾难性的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严肃思考人类未来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威胁,并且用我们的方式为改变这种生存状况做出贡献。

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建筑物的耗能占人类总耗能的50%左右。建筑必须生态和节能已是人类的共识。然而,人类要想取得理想的节能目标并非易事,2009年底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就是明证。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不只是依赖于高度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文化环境。

我们必须让建筑绿色低碳,让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国家的中短期目标。我们要让城市智慧化运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而不只是建设一些网络系统和数据平台。让城市复杂的各个功能系统能够互联共融集成,进行智慧化运作,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这个长期目标。

疫情过后,我们必须反思现有城市规划理念、模式和方法的缺陷。当然,现在的城市规划,都有基于大数据的模型、模拟分析、数字技术和各种先进辅助设计软件等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BIM等。毫无疑问,这都会改变我们未来的工作方式。但这些都只是技术工具,如果没有新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引导,那也只会是“新瓶装旧酒”罢了。

 

8. 请您介绍一下近来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情况。

近年来,我的理论研究着重在当代中国城镇化和历史城镇的保护,绿色低碳建筑,还有高技术类型建筑的研究这些领域,像机场这类大型公共设施的研究,在前面已经谈到过。

在项目实践方面,我们团队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从项目前期的战略策划、可行性研究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在中国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十分努力。2013年,我们获得了“武汉吴家山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的国际竞赛第一名,并且获得了“国际建筑奖”。“武汉天河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概念方案设计”也获得了国际竞赛第一名。

2015年,我们与多国合作的项目“作为复杂的可适应系统的大数据与城市”,获得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2015年度资助的多国跨学科研究项目。团队包括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大学、东京联合国大学、武汉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和新加坡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的专家学者等。这是目前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课题。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规划罗隽可持续设计新冠肺炎疫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