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一己之好
来源:畅言网 2015-09-07
建筑是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其他很多艺术种类,美可以是主要目的,而建筑却与实用性紧密相连。当前,有些建筑师完全出于个人喜好设计建筑,或者盲于开发商的意志,忽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都是毫无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筑境建筑的副总建筑师王大鹏认为,建筑设计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态度毋庸置疑会打上建筑师的个人印迹,所以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一己之好,而是能读出建筑背后的许多故事。
王大鹏,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文化建筑研创总监
畅言网:您为什么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在您的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王大鹏:为什么从事建筑设计?因为活着吧,或者更好的活着。说来惭愧,直到高考结束我才一个亲戚那里较为模糊的知道建筑学专业——基本不学数理化!我中学时文理科很平衡,分科时选了理科后才发现自己骨子里还是喜欢文科,于是填报志愿时就选建筑学专业,并且选了不要求“加试徒手画”的学校,谁知到了学校报到时说是军训结束就加试素描!于是硬着头皮突击学了二十多天素描,加试时不出意料没有通过,因为建筑学录取分数在学校最高,加试不通过的人可以选择学校里除了建筑学之外的所有专业,我选择了建筑工程专业,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后,在课间休息时有位老师点名让三个人出列——说是今年建筑学专业要扩招,桉扩招后的素描成绩我们几个又被录取了,就这样我回到了建筑学专业,而另外两个同学通过一学期的上课发现他们更喜欢理工科,就留在了建筑工程专业就读。
我至今在想,如果我读了建筑工程专业现在是否就与“艺术”无缘?思想就不深刻?生活就很无趣?工作以来,不少同学和同事不都是转行去房地产公司了吗?难道房地产公司更艺术、更有思想?人多少都有劣根性,大言之每个人多少都会维护自己的祖国和种族,小言之每个人都多少维护着目己所学的专业,尽管自己可以对所学专业迷茫.、失望、抱怨乃至抛弃,但是身处其中和其他专业人士聊天、辩论时却是振振有词,尤其是不能接受其他专业人士的说三道四。人基本不能选择性别、出身乃至民族(当然现在不少同胞选择了别的国家,其中不乏成功的建筑师),但是犯不着为了一个思考不成熟甚至草率的选择就坚持辈子吧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专业和这份工作的,但是这也是我自己理解与掌握的“建筑学”罢了。
畅言网: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您对建筑的理解吗?
王大鹏:建筑最终要成为的东西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取决于背后的设计者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环境。
畅言网:您是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上述提到的建筑观的?
王大鹏:我自认为设计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首先要求建筑师应该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因为大家对什么是问题一开始就是见仁见智的,但这问题一定是与其当下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相吻合的,如此设计就自有其存在价值。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态度毋庸置疑会打上建筑师的个人印迹,所以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一己之好,而是能读出建筑背后的许多故事。解决基本问题是根本,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建筑师应该挑战自己和突破自己。
畅言网:您是如何把握建筑的艺术性和功能性的?
王大鹏:这个问题一贯的潜台词是功能性如同吃喝拉散不可回避,而艺术性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追求,如何才能鱼和熊掌兼得?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并不见得就比一个厨师更具有艺术性,尽管这艺术性也是人为界定的。我想好的建筑应该是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如同一个具备常识与理智的人,这样的建筑其艺术性与功能性就应该是一回事,我们总不能追问一个艺术家身上哪些地方是艺术性的哪些又是功能性的。现在的误区是多数建筑师喜欢或者希望自己能搭上艺术的快车,好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品,从而获得多数人青睐甚至不朽,其实这样的念头以开始就背离了艺术性,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性。
畅言网:最近在做的项目中,有新的尝试或思考吗?
王大鹏:最近做的学校项目比较多,尤其是中小学,这类项目限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功能流线和日照采光等制约,似乎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过一个标一个标的投下来,看看同行的作品,建成的经典案例,梳理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念,突然意识到在貌似的限制也有着很大的突破空间。我们平常做的项目使用对象很不明确,基本设有详细的任务书,这样做起设计感觉很自由,可是这种自由是设有支撑基础的,所以做到后来基本被改了无数稿,设计师被弄得焦头烂额,而学校建筑的使用对象的年龄、生活习惯等都很具体,功能也很详细,创新突破也就有了针对性。
记得我2008年去美国,在市郊的大型停车场拍摄了很多小汽车轮毂,按理轮毂大小、形状和材质基本都一样,设计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其实不然,我拍的数百个轮毂几乎就没有一样的,而且每个设计都特别棒,也许这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吧,这让我对那些貌似极度自由的设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畅言网:在你的设计中,建筑的细部设计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能否谈谈你对细节设计的看法?
王大鹏:在我目前的设计中,建筑细部受到设计周期和实际施工的制约,只能顺其自然适可而止。我觉得即使条件允许,细节设计也不应该滥用,宁为“雪中送炭”,而不为“锦上添花”,实际的情形是许多建筑对基本问题都设有解决好,却做了不少费而不当的“细节”,我们不能因为整容术的进步就只剩下了 “双眼皮”。据说一个真正好的雕塑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无损于其效果,我想好的建筑也应该如此,岁月风化了雅典卫城的细节,却无损于其光辉的历史。
畅言网:如何看待项目“完成度”的问题?
王大鹏:建筑完成度的前提是设计本身的高完成度,如果设计本身就不完善,甚至漏洞百出,完成度就没有了基础,但是完成度本身是多方努力与协作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生产能力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设计、建造及诸多协作团队的精神体现。一个社会的建筑完成度应该有个基本的起点,一些建筑师单纯为了完成度而吹毛求疵的做法如同有“洁癖"的人,我个人不以为然。刘家琨在设计中采取“低技策略”,似乎降低了对完成度的要求,但是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他的作品的完成度与建造环境浑然一体,可谓适宜。
畅言网:作为青年建筑师,您觉得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应该如何去传承文脉,又该如何创新呢?
王大鹏:这个话题太宏大,建筑师于我不是也不应该是救世主,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建筑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纠缠由来已久,我想建筑如果能体现文化的话首先体现的也应该是建筑自身的文化,而不是什么别的门类文化,更不是把所谓的传统文化披在自己外表,还有传承文脉的前提应该是了解熟悉与尊重传统文化(起码我们也应该让那些具有历史和岁月印迹的老建筑有尊严的存在下去),否则传统文化就成了建筑的幌子。至干如何创新我觉得主要还是心态的问题,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是新的,可有的人活在历史里,有的却活在幻想里。
如果这个问题问到厨师、家电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他们会怎么回答?我想他们绝对不会像当下中国的建筑师这么纠结,难道他们的工作就不需要传承文脉和创新吗?说到底我以为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是不接地气的,因为土地制度和城乡二元化的社会制度导致绝大多教建筑是作为假想的“产品”、极少数作为所谓的“艺术品”而存在的——没有追求的建筑师就租制滥造着大量的“产品”,有追求的建筑师则精益求精的实施着自己的“艺术品”,因为建筑设计与实施的不接地气使得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畅言网:您是怎么看待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问题?还有您如何看到建筑的地域性与可持续性?
王大鹏:当下城市建设最为大众和学者诟病的是“千城一面”,我以为造成这个局面原因很多,除了我们土地属性、建设管理等原因外,信息的快速复制和传播导致了大量的山寨建筑,加之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和人们频繁的“迁徙”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 “千城一面”的感觉。我认为“千城一面”还不是最根本问题,其实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还是能感觉到其间的差别,最根本的问题是这“千城”很少有在空间形态、交通环境等方面令人满意的,现实的情形更是“一城千貌”,几乎每个建筑都想成为地标,而快速建造导致建筑质量普遍低下,最后的结果是新城不新,旧城很破,空气很霾,几经折腾,城市里连几十年的大树都难以看到,何谈共同记忆与文化传承?!
建筑的地域性和可持续性成了当下国际建筑的主流方向,只是在我们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地域性首先意味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其中的人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出地方特点,而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速度极快,大量的旧建筑被拆除,加之人口流动性极大(且不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就是城市之间的人□流动也是惊人的),全国建造房子基本都在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和做法,施工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使用者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的地域性又当如何体现?至干建筑的可持续性就更是不容乐观,且不说我们的房子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年,几乎每个大城市都空置着大量的住宅和写字楼,我们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建造而建造,设计和建造更多的成了政绩与资本运作的需要,更多时候不是为了实际的使用需要,更不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人物简介:
王大鹏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文化建筑研创总监、杭州公司副总建筑师
杭州建筑工程评标专家
东南大学企业工作站研究生导师
中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代表作品
浙江美术馆、延安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改扩建项目、东阳同力服装有限公司新厂区、杭州中亚机械有限公司科研楼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