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麦河:摄影之外,艺术之内

麦河,先锋商业摄影师、北京睿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创办人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麦河却不喜欢玩镜头,并自觉对商业保持距离。这个已在建筑摄影界游刃有余的人,更愿意用艺术的标准裁量自己。他说,摄影本身没什么了不起,而艺术,才是通向其至高境界的唯一方式。 

爱摄影从爱艺术开始

建筑畅言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好并接触摄影的?

麦河:对摄影的爱好应该是从对艺术的爱好开始的,我从小就喜欢琴棋书画。我觉得在摄影这个行业里能够把商业做得好,必须把艺术放在前面。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匠人,但是如果要做得好,还需要艺术天分。

真正接触摄影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有近十年了,做职业摄影师也已经有三年。可以说这三年是我摄影生涯的一个爆发期。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加上一点点天赋,做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建筑畅言网:你对艺术的偏爱受到了谁的影响?

麦河:没有受任何人影响,因为我家里没有人是搞艺术的,完全是我自发自觉的。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看到电视上有人弹古筝,我就找一块大木头,用鱼线做琴弦,就这样自己做琴弹。初中的时候,学校有钢琴房,楼上有人弹钢琴我就会坐在楼下一直听,边听边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弹上钢琴,欲望很强烈。上学的时候我们有美术课,基本上老师都会给我较高的分数。

后来我从事摄影这些跟艺术相关的工作提升比较快,我觉得应该是得益于我从小的艺术天分吧。

建筑畅言网:还记得你接的第一个摄影委托吗?

麦河:第一次是一个媒体找到我去拍活动,拍领导讲话的画面,我连相机都是跟朋友借的。那时候我还在朝九晚五的上班,工资是三千多,那个活儿给了我八百块钱,所以当时觉得还挺不错。后来我很抗拒再拍那一类东西,因为完全没有艺术可言,就是纯技术活儿。

建筑畅言网:后来为什么选择拍建筑?

麦河:在做职业摄影师之前,我在新加坡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宣传策划工作,其中包括一些建筑图片处理的内容。虽然做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建筑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国际化的理解。

建筑畅言网:你在做职业摄影师之前还做过哪些工作?当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麦河:我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刚毕业的时候做的是报纸记者,平时也做一些策划。后来去了央视做编导,再后来去了房地产公司工作。但是我觉得那些工作都不是我真正喜欢的,直接的表现就是没办法在一个公司做长久,一年跳一次槽。毕业后前5年的时间里我在不断地跳槽。

建筑畅言网:什么原因促使你下定决心转向摄影业发展?

麦河: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受不了再做不喜欢的事情。

了解光线比了解器材重要得多  

建筑畅言网:你对摄影器材有特殊的要求和偏好吗?

麦河:对职摄影者来说,相机仅仅是一个工具。就像用笔写字一样,每个人用同样的笔写出来的字是不一样的。

论摄影器材,我不是器材党。经常有人说他用的什么高端器材,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不太关注,你给我一只镜头,我可以拍一辈子。有句话说得好:摄影要靠镜头后面的头。现在很多人还是在玩镜头,我周围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凑到一起也是谈论谁的镜头怎么样。但是我工作的时候就是用佳能50的“小痰盂”,五百块钱一个。我现在用的相机还是我七八年前买的第一台相机,屏幕都已经坏了,但是甭管接了多大的单子,我都用它。

建筑畅言网:用同样的镜头不会影响你的表达吗?

麦河:一点不会。因为商业拍摄的场面是很大的,相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件,还需要很多灯光等设备。我觉得机器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怎样去应用光线。

摄影最终是一种用光的艺术。光,才是最核心的元素。所以从摄影的层面来讲,了解光线要比了解器材重要得多。而且,一个熟悉摄影的人学习用新器材是很快的。

建筑畅言网:拍建筑很多时候是在户外进行,怎么控制光线?

麦河:可以说建筑摄影是对建筑表现的二次改造。我比较喜欢在清晨、黄昏或者深夜去拍建筑。因为这些时候的光线很特别,有时候也要人为地加一些灯光。

在很多优秀的国外大片里,摄影师会顺着自然光的方向打光,加强光线。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那个方向有自然光,你还要加?因为只用自然光拍出的照片虽然自然,但是却很有可能不具备质感。如果用灯光加强自然光,拍出来的照片不仅同样自然,更会增加质感。这不是对自然光的扭曲改造,而是顺应加强,它使摄影作品更适合商业和艺术拍摄的需要。

我们会经常在一些片子里看到窗户的格栅打在模特身上。观众会以为那是自然光,但实际上外面加了很多盏灯,灯光顺着自然光的方向透过格栅打进来。所以,当自然光不足以让图片呈现有质感的效果的时候,需要人为的去加强它。 

摄影是一项工程

建筑畅言网:你有没有拍过觉得“丑”建筑?

麦河:我觉得很多建筑不是丑,只是定位不同。比如颜色,没有难看的颜色,只有难看的搭配。而且在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眼中,不应该存在丑陋的、不好看的东西,只看你有没有把他拍得好看。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建筑很丑,摄影师依然要为它完成一个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表达。

我记得看过一个国外的摄影作品,拍的是一群非常胖的姑娘。在现实中,普通人肯定是欣赏不了那种丑的,但是在摄影作品里你却会忽略她们的胖和丑,而觉得那张照片很有意思。

建筑畅言网:如果跟甲方有意见冲突,你会怎么做?

麦河:有时候我跟客户的审美标准会不太一样,客户满意的方案,我可能会摇头。这很正常,例如作为职业摄影师能够预料到不同图片的印刷效果,但是客户可能做不到。所以遇到这类情况我会做两份东西,去说服客户,最后客户一般会听从我的想法。但毕竟最终决定权在客户手里,我能做的只是尽量去平衡这种意见分歧。

建筑畅言网:你也拍过很多明星和模特,能不能说说人物摄影和建筑摄影的区别?

麦河:我觉得百分之九十的东西是相通的。在一个摄影师具备了较高的审美品味,掌握了足够的摄影技法之后,拍什么都能够拍的很好。区别仅仅是领域的不同,当摄影师面对不同的拍摄对象时会自然的进行视角切换。

建筑畅言网:你觉得图片的后期处理是必要的吗?

麦河:很多老一辈摄影师比较反对后期制作。之所以反对,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固有的拍摄模式,不想再付出精力去额外建设一套原本不擅长的体系。第二,坚持纯自然的表达。但是我觉得,一次成型的片子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有可能达不到客户的需求,所以需要做一些比较商业化的后期处理。

从完整意义上讲,摄影是一项工程,不只是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在图片最终呈现给观众之前,它要经历很多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摄影师去掌握。就像电影一样,也需要后期的调色。我觉得如果一个摄影师能够把最终的作品呈现的很完美的话,那就说明他的审美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有没有通过一次快门完成作品并不重要。

也许很多人会执着于快门按下的那一刹那能够一次性完成完美的作品,但是商业摄影不是这样的,做商业摄影师是需要变通的,摄影师需要去不断琢磨,去添加或者减少。

“我可以收徒弟,但是我不能成为徒弟”

建筑畅言网:你有没有崇拜的摄影大师?

麦河:我对国外的摄影界关注比较多,但是总的来说,我关注作品更胜过关注某位大师。所以我的摄影风格几乎没有受别人影响。摄影初期我有很多机会能跟在大师后面学习,但是我没那么做。

建筑畅言网:为什么不愿意在刚起步的时候去学习、模仿大师?

麦河:这个世界上有霍元甲和陈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霍元甲都能带出陈真,更多大师后面的人都是籍籍无名的。我不想成为那拨人。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我可以收徒弟,但是我不能成为徒弟。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国内某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当时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跟他同台竞技。一年之后,在同一本杂志上,他的照片刊登了2p,我的刊登了6p。如果当初我选择追随他,也许我现在做不到这样。

建筑畅言网:有时候超越了自己就很容易超越别人。

麦河:是的。艺术是个特别个性的东西。你如果刻意去学习他,很可能就会变成复制版的他。艺术作品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感知,所以每个人的东西才会不一样。

建筑畅言网:你觉得你的摄影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麦河:在前些年,每半年我会遇到一次技术瓶颈,攻克之后就会上一个台阶。我现阶段的瓶颈在艺术思维方面。比如看到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让我模仿拍出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我在之前没有意识到还能这么去拍,也就是对事物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这就是我现在的瓶颈,是我要提高的部分。我还需要阅览更多优秀的片子,积累更多的阅历,付出更多的勤奋。

另外,我现在一部分时间在做摄影,一部分时间在做建筑类的宣传片导演。我今后主要的方向是导演。

建筑畅言网:能不能给摄影爱好者或者想成为职业摄影师的人一些建议?

麦河:很多玩摄影的人是从用手机拍照开始的,之后可能会买一个入门级的单反,接着可能会不停的换镜头烧钱,还可能会玩灯光,最后他会发现拍摄本身的问题,这时他才觉得需要甩掉相机,回过头去重新学习观察。而我现在出门只会带一个手机,见到想拍的就用手机拍。

玩摄影不是学会用机器,而是要训练看事物的眼光。当你真正的深入进去之后,你会觉得看世界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摄影本身并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它能够改变你观察世界的眼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艺术建筑摄影麦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