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吕强:追求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青年建筑师群体中,虽然有很多沉迷于华而不实的设计,绚烂的效果,但他们绝不是主体,也绝不是行业未来的中坚力量。

有这样一种青年建筑师,他们执着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注重解决建筑的本质问题,在设计第一线脚踏实地地努力着。他们喜欢去现场解决问题,不做所谓的“paper architect”,具有实干精神的他们才是行业的希望。

吕强,CCDI副总经理、副总裁,获得了今年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出的“青年建筑师奖”。虽然踏入这个行业出于偶然,但后来的脱颖而出则是付出努力后的必然。他总在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建筑师,“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我都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从中找到自己最有价值的那部分。那么现在,我认为我是一名善于融合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建筑师。” 

吕强,CCDI副总经理、副总裁

从建筑的本质功能着手,注重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平衡

畅言网:请简单谈谈您对建筑和建筑师的理解是什么?

吕强:建筑是为满足人们的某种特定行为或活动,按照某种特定逻辑进行功能空间组合而兴建的场所。建筑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使用。

建筑师就是通过合理的使用业主的投资,融合业主需求、建筑自身逻辑需求以及自身的设计理念,通过与施工单位合作,实现建筑物营造的人。 

畅言网:您如何走上建筑设计的道路?您的设计主张是什么?

吕强:学习建筑设计这个专业于我而言是个偶然。我是一个数理化还不错的学生。高考的时候,父母让我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和北航的电子计算机系之间自己选择,仅仅是因为考虑对天津很熟悉(父亲是天津人)而填报了天津大学的建筑系,除此之外的所有志愿全部是IT类的。偏好当年高考时发挥得非常出色,就很偶然地与建筑结缘了。如果当时一念之差,我想现在我应该是一名IT人了。

在此之前,周边的人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说清楚这一行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学的五年,我基本总是在慢别人一拍的节奏中完成,小插曲是差点因为英语成绩而无法按时毕业,好在足够幸运。

真正对建筑入门,我认为参加工作之后遇到的师傅很重要。

第一个师傅是我的师姐。毕业之后就和她一起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然后辞职一起做了一个装饰公司,主要做室内设计和施工。我对于建筑精细化尺度的推敲、人的行为尺度的研究,以及建筑施工工艺的学习,都是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个师傅是PTW的沈翼先生。2002年下半年,我到北京发展,第一次面试就是PTW,然后顺利进入。和沈翼先生工作了两年。他是一位极其富有创作激情,并深谙设计方法论的建筑师,而且善为人师。在他的引导下,我觉得真正进入了建筑设计的大门。

第三个师傅是水立方的执行总建筑师郑方先生。2005年到了CCDI体育事业部,那时候水立方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当中。由于我有室内设计的经验,公司安排我进入水立方项目组,开始和那时公司里最牛的一群人工作。每时每刻都是学习的好机会,那些人现在都是国内各行业的专家级人物,甚至少数人已经迈入大师的殿堂,或许这就是机遇。大概三年的时间,我和郑方(2008年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共同经历了奥运工程建设尤为艰难的时光。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将理想、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让人愉悦的建筑和空间,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设计思维。

所以,我还是很幸运的,刚毕业的几年时间,连续遇到三位名师,帮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建筑师的转变。

谈到设计主张,我个人觉得并不是特别明确。我自认不是一个特别拥有创意天赋的建筑师,在我的同事中就有很多创意比我更快、更出色的人。我更喜欢从建筑的本质功能着手,更着重于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平衡。

宜家卖场里有一句话:“Design is make function beautiful。”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大家都喜欢宜家产品的简洁、漂亮,以及非常好的性价比。一张桌面,配合4条腿,就是一张实用的餐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曾经在网上搜寻一张这样的桌子,结果得到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附加了其他功能的桌子,价格昂贵,最后还是在宜家找到了我的目标。我们习惯于追求功能的多样化,而忽略了我们的基本需求,最终花费巨大,也浪费了资源。

建筑也是这样。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特定的需求,任何它不需要的或者无法创造出需要的功能附加都会成为它的累赘,然后就要花费更多的投资和精力去处理它们。这就像谎言,为了遮掩它,我们需要不停地编造更多的谎言来弥补,但一不小心,就会全盘崩溃。

我在团队中最大的价值是能够找到那个敏感的平衡点。设计师的理想与业主的主张、造价与选材、空间与功能、效果图与照片、施工工艺与节点图纸,这些看似对立的矛盾里存在着很多需要平衡的点,掌握好这些,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的完成度。在项目竣工的时候,我最希望听到业主说:“嗯,这和我们脑子里想的一样,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当然,如果能够超出想象就更好了。 

注重实践,成为体育建筑专家

畅言网:年轻建筑师都是很多元的,不会刻意地坚持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类型建筑,需要尝试不同的东西,需要不断创新。您从业以来都做过哪些类型的项目?您最满意的项目是哪个?

吕强:刚毕业的时候做过室内设计、住宅、别墅,在PTW的时候,1年可能也就做两个项目,而且最多是介入初设,但是方案做得很深入。

自2005年进入CCDI这9年多,主要的工作集中在体育建筑方面,中间零星做了1个学校和几个高铁的车站。

在做了3年的体育建筑之后,曾经有过疑问:“如果我不再做其他类型的建筑,是不是以后就不会做了?会不会被限制死了?会不会落伍?”为此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没有做过的,难道都要做过么?没有必要,事情都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好了。而且,现今社会没有哪件事情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一个人很难面面俱到,最大的能力是整合资源,我可以成为别人的资源,别人也可以成为我的资源。反倒是如果我能够成为体育建筑方面的专家,就会更有价值,我可以拿这个价值来交换别人的价值。

基于这种理念,我开始撇开体育建筑的特性,来着意看它的建筑本质,也就是向上归类。体育建筑就是一栋用来承接比赛的建筑,所有的需求来自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当我们把这些需求都满足了,建筑也就完成了。就是这么简单,这和我们做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理解建筑的本质,然后向下分类,任何建筑都可以设计,而创新是随时随地的,它不会因建筑的类型不同而无法开展。这就是Steven Holl可以将万科总部的办公楼漂浮于地平面,而别人没有想到的原因。

说到最满意的项目,我觉得是奥运会的网球中心。这栋建筑的体型非常纯粹,材料也采用的是清水混凝土。无论从功能布局还是建筑外观都处理得简洁、干净,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得非常好,展示了体育建筑自有的一种姿态,几乎不带任何附加的修饰痕迹。在实际项目中,很少能够有机会去达到这样的一种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建筑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技术艺术吕强高度融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