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毛厚德:建筑扎根于泥土才能更好地生长延伸

艾麦欧(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毛厚德

秉持“非定势思维思考”和“广义建筑师”的理念,提倡“能量”聚集,希望最大限度地给予设计师自由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设计能力,这就是M.A.O毛厚德的一贯态度。

建筑畅言网:您曾经在日本学习建筑设计,毕业初期的建筑实践也是在日本进行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下定决心在2000年回国发展?回国之后您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毛厚德:毕业后,我进入了日本设计株式会社工作,经过了一段职业上升期后,成为了其在日本终生聘用的第一位中国设计师,当时也带领团队进行一些公司主要项目的设计。成就感自然是有,只不过在经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阶段,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二十年后的身影,因为日本的职场和中国有类似的地方,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趋于稳定,不会再有太大波动,就像进入了“休眠期”。

于是,我又开始想折腾了,我反问自己,这就是你想要的吗?那时我已经十分关注国内建筑领域的动向,经常会就国内一些大型项目进行自我挑战和测试。比如当时的金茂大厦,当我发现我完全可以挑战任何局面、任何项目的时候,我放弃了在日本极为理想的状态,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于2000年创建了艾麦欧(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我希望能在中国上海打造一个本土化的专业建筑团队。

建筑畅言网:您主持设计的M.A.O.在中国的许多项目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很多的荣誉,例如“罗浮•天赋”、“上海主角”等。与本土设计机构相比,您认为M.A.O.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毛厚德:我们从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到现在已有十四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国本地项目经验,不仅在中国商业地产设计方面驾轻就熟,已属于公司非常成熟的一块业务以外,也在住宅、旅游、景观等各个领域积极拓展业务。而曾经在日本的工作经验,可以说对于我们的设计无论从思考的维度、还是拓展的方向,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些经验开拓了我的思路,也帮助我逐渐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整个团队的设计和工作方法都很有帮助。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上。M.A.O.重视人才,通过不断的非定势思维挑战,激发出员工持续不断的灵感。我们也给予这些不断闪现的灵感以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鼓励这样的深刻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个员工的价值都能得到实现。

建筑畅言网: M.A.O.最早成立于日本,能否请您谈谈M.A.O.在日本的发展经验?在您看来,项目的体量规模、设计思路、持有方式等方面,日本与中国有何不同?

毛厚德:在进入日本设计并取得一定成绩后,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建筑师朋友于1994年一起创建了一家“不盈利”的公司M.A.O.,当时纯属个人爱好,只是几个热爱建筑,对建筑理念拥有各自独到见解的设计师们互相学习、探讨的地方而已。

至于中国与日本在建筑领域的差异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五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空间的推敲、建筑施工的方法及细节把握、建筑材料的精细度要求等。我认为,中国建筑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20年后,正在逐步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这从设计的分类越来越细化就可看出,

建筑畅言网:您曾经提到“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用了30年或更长时间循序渐进形成的城市变异,中国要在五年内快速完成,这种快速发展会逼迫建筑师去思考和预测未来的社会现象,从而形成有别于世界的中国模式”,以您的经验来看,目前适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与日本模式或者欧美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

毛厚德:事实上,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出现一些不考虑当地环境、一味追求高度或吸引人眼球的所谓“地标性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我们并不提倡,这样的建筑是对当地环境的一种破坏,是阻碍城市生长的毒素。

我相信,建筑永远是扎根在泥土之中的,接了地气,才能更好地延伸、生长。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想法——深入研究使用者的需求,结合当地的根源性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从而使“能量”得到更有效地聚集。

建筑畅言网:能否谈谈您自己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毛厚德:我始终秉持“非定势思维思考”和“广义建筑师”的理念,我们还提倡“能量”聚集的重要性。

举一个例子,原子弹的铀浓度为90%以上,核电站的铀浓度是3%,这两个完全不一样,一个可控,一个不可控,原子弹能形成核爆炸,核电站则不会,因为浓度不一样,你就能想到能量的“有效聚集”所能带来的效益是多高。在我的设计理念中,“‘能’的有效聚集”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和思考方式。城市里充斥了太多的“能”的无效聚集,比如我们办公室在九楼,楼上是工商银行,从整体来看,我们没有业务往来,这种聚集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是不多的,就是城市中“能量”的“无效聚集”。只有相关联者或能带来头脑碰撞与促进作用的聚集才是“有效聚集”。

有效聚集带来的巨大能量,真的很难预估。M.A.O.现在的思考是,先不确定方向,先引进一些“能”,制造有效聚集。然后再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业态,这种颠覆性的思考也打破了很多产业链上的传统思考。只有理解、研究这个城市的核心,“能”的趋势变化、聚集方式的变化,才有能力把“能”有效地聚集在商业地产项目这个平台上,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产业和商业价值。

建筑畅言网:在面对一个项目的时候,您通常会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能否用您近期的项目案例加以说明)

毛厚德:我们的罗浮·天赋项目近日获得了金盘奖广州赛区最佳别墅第一名,这一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对土地使用的基本规律。我们过去在做别墅规划时习惯于根据土地的特点情况分别做规划安排,例如平的土地做建筑,斜的土地做景观,这些是建筑师在做规划时一种常态的考量。但其实这样的常规在我看来不一定要作为定式执行。

罗浮·天赋作为高端住宅,选址在距市区很远的地区,“人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如果照往常的建筑规划,将崎岖的土地面夷为平地,砍掉有碍视野的草木,那么这样盖出来的房子与城市中的又有何异?所以罗浮·天赋这一项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每一栋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形成个性化的融合。每一栋房子由于周遭的不同都会形成姿态各异的造型设计,给住户以平时所完全感受不到的居住体验,让他们觉得有趣,愿意待在这里。

而我们所面对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中的高收入人群,即所谓的高端人士,他们对这种高端住宅的要求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几句话描述,就是:“裸露的身体,没有被偷窥的危险,还能晒到太阳。”(笑)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顶级住宅应该给予到客户的体验,让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释放,还能保证绝对的隐私。罗浮·天赋就是这样的房子。

建筑畅言网:您提倡建筑师要做广义的建筑师,要了解市场和使用者心理。那么,是否建筑师个人风格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克制?您认为建筑师在设计中,理性和感性的表达应该各占多少?

毛厚德:其实我以前也算不上是一个广义建筑师。在90年代的时候,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在一些报告中要求我做一些项目,那时候我发现我的想法与方案并不能与它们的要求达到一致,慢慢的我就发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合作方式很难让人接受。我时常告诫M.A.O.的设计师们,把老板们的任务当做圣旨,唯唯诺诺,其实是在约束建筑师的思维。老板说:“不对!重做!”然后建筑师就灰溜溜地回去重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建筑师就是一个很悲催的职业。

自那时起,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就是要莫名其妙地被主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在M.A.O.身上,第一阶段我们的确还是在接着任务去做。但到了第二阶段,开发商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做。通过我们对社会的判断,我们来对明天的市场做预测,以期主动出手去把握市场。这个前提就要求你作为一个建筑师要足够优秀,要达到你说到的那些要求,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建筑师就不是绘图匠了,而是一种未来与现实的描绘者。

建筑畅言网:最后一个问题。您怎样看待当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和国内建筑师? 如果要形成您说的中国特色模式,您认为建筑设计从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毛厚德: 国内当前的市场是相对比较紧缩的,这一定是和房地产市场共同脉动的结果。不过,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如果对自己所处的行业都不抱希望,那真的就无法继续下去,何谈创新与变革。

国内建筑师现在也都见多识广,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海归,拥有丰富的专业学识及宝贵经验。我认为建筑师的使命就是去营造一种现象。我们将自己融入到社会的价值观中,或者说某一个群体、客户的价值观中去,挖掘他们的需求,力求让他们成为我们的粉丝,然后我们再深入研究该开发什么、在哪开发等一系列的规划。

因此,建筑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份,不应只是单纯地做个绘图匠,而应把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选择,预测明天甚至后天。做市场的主导者,做现象的描绘者,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我鼓励优秀的建筑师在创作中争取更多的决策权,同时,各个设计公司也在自己的专项上有了较为固定的发展方向。在经过了一个量的飞速增长以后,不仅业主方、设计方在呼唤更具有积极意义的建筑产生,业主方也希望设计方能更多地提供高瞻远瞩的设计。这些社会的需求以及设计师的觉醒,今后会在越来越多的作品中显现出来。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在逐步为世界所关注。

 

人物简介

毛厚德,生于中国福建,1988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1992年获东京都立大学建筑意匠学硕士学位后,在日本设计株式会社任首席设计师,1994年在日本成立M.A.O.一级建筑士事务所,2000年创建艾麦欧(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有日本东京国际时装中心、日本东京品川新干线大厦、日本东京迪斯尼海、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上海主角、大连万达中心、花桥游站、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MAO毛德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