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农:用心做设计
来源:畅言网 2013-01-15
李亦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A8工作室主任
在风云变幻的建筑市场中,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被外界一些因素所影响、所左右。真正能够坚持自己设计理念乃至信仰的建筑师为数不多。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够真正脚踏实地,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的建筑师更是凤毛麟角,其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A8工作室主任李亦农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业界知名建筑师,李亦农在办公、科研项目领域取得的成就广为业界所称道。在她看来,设计一个项目首先不能愧对甲方,另外就是对自己问心无愧。
发展历程
畅言网:
首先请谈谈您的工作室情况,包括、工作内容、发展方向等。
李亦农:
1997年,我从清华毕业后,当时的想法是准备去西藏旅游,没有心情去找工作但在那时候是很困难的。那时候找的工作单位也不错,工作是做住宅,而且都是六层建筑,但这样的工作根本满足不了自己当时那种旺盛的精力。后来机缘巧合来到北京院六所工作,刚来到这里时,公共建筑基本没有设计师喜欢做的,后来我有机会做了几个公建项目,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成立了工作室,每年努力有一定的新建筑问世,所以基本上算是良性发展的。后来组建了院属6A8工作室,我们在文化建筑,办公建筑以及科研实验建筑的等领域做项目并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团队。
产、学、研互动
畅言网: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建筑师,您对建筑设计有何心得体会?。
李亦农:
我在北京建工学院的带研究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设计团队的构建需要有生产、学习、研究这三个方面的人员,它应该是一个产、学、研互动的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产生互动,这个互动是可以激发大家灵感的,是可以让人耳目一新的。
畅言网:
办公、科研这样的项目对设计师有哪些要求?
李亦农:
办公项目在我看来是简单而富有生气的,在高效办公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交流空间、休闲空间,目的就是要从方便项目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但实验室项目的流程就会相对复杂,比如校方在整体角度出发要增加一些内容,这些就需要设计师做深入探讨,这是一个延展的过程。再比如博物馆,它又是一个延伸,博物馆的公众性很强,由于它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所以设计工作乐趣无穷。造型空间有时会很自然的整合、迸发出一些特点,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确实需要设计师穷尽自己的想象。
畅言网:
在我们曾经采访的过程中,有设计师也提到,一些实习生实践能力比较弱,在学校时可能动手能力也不是很强,您觉得对于学生而言,应如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李亦农:
根据实际情况看,应届毕业生来自不同的专业院校,比如一些美院学生,他们的实体模型能力比较强,和建筑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但是美术院校中的建筑系统都很弱,现在我也慢慢习惯了,来我这里实习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也不采用手绘的方式了,基本都采用电脑绘图。但是老一辈的建筑师都是手绘,随着时间的推移,手绘可能会慢慢退化。在我看来,只要能把设计思维表述出来,采用什么方式都无所谓。
李亦农作品: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顺畅沟通
畅言网:
您做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工作,各种各样的甲方都有所接触,在与甲方的沟通过程中是否也会心存抱怨?
李亦农:
抱怨是必然的,但我觉得能够沟顺畅通的人还是很多的,因为大家都是萍水相逢,比如我们中标了,双方根本不认识,这就像相亲一样,开始的时候肯定存在抵触情绪,而一旦项目开始合作后,一合作就是五年只要双方具有共同的目的就会发展得很顺利。在工作中出现一些互相不理解的情况是很自然的。只要双方的利益出发点一致、有着相同的目标和理想,再加上有效的沟通,那么就会排除一切问题。作为设计师,你要坚信是可以与对方顺畅沟通的,否则就是自寻烦恼。
畅言网:
据我们了解,您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是非常重视的,请您谈谈自己对材料选择方面的一些看法。
李亦农:
材料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进步上,材料的技术进步非常快,并且在审美角度讲,材料也会有很好的表现。在材料的选择方面,首先要选择与项目相符的材料,然后尽量选择成熟的材料,而且要有勇气尝试新材料。材料的选择是设计师慢慢积累的,某种新型材料只要有一点优势就可以使用。比如某种材料在审美方面有自己的亮点,那么就可以向甲方建议选择这种材料。当然,很多甲方还会关注材料在经济上的亮点。再比如,做绿色、低碳建筑就需要采用新型材料,它也在体现一个项目的综合价值观。
中国建筑师的习惯是尽量少为甲方推荐材料。记得当时我推荐了一个非常好材料,可能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但甲方当时很偏激,认为我从中获利了。当时我知道没必要去解释,我们的建筑行业鱼龙复杂了,建筑师只要做到自律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是做设计的。
用心做设计
畅言网:
您设计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等等,在这些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您有哪些设计理念和心得体会?
李亦农:
我觉得设计一个项目最关注的必须是人。对于建筑思潮而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同的,建筑师首先要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做到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不是空话,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去,模仿人的行为、探究人的心态都很重要。我们工作室设计大量办公建筑,同样我们自身也是使用方,因此我的切身体会非常多,相关资料也非常充足,了解人们的行为大致会发生什么变化,另外就是个人的审美取向以及环保、可持续性等等。项目的艺术性就要满足我们的团队的审美取向,比如我们做的第一个项目——燃气集团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就像是在北京的城市夹缝里做建筑,表现手法肯定与其他项目不同。再比如房山博物馆,因为它难得具备特异的用地,所以它的表现手法就是另一个样子。人类现在都非常崇尚自然,这就需要设计师充分理解环境。城市里的环境理解起来是很客观的,建设难度也很大,周围都是密集的房子,首先就要解决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他不止于完善一个区域的规划,也会改变这个城市局部的经济,交通,进而改变人与人的关系。看它的周围是人还是景观,需要建筑师提升服务水平和审美水平。
总而言之,我觉得建筑师应该阳光一些,前景很光明,过于悲观是无法展开工作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给年轻人些希望,给自己些希望,这样才能坚定信心继续前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