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伟:新型城镇化需把生态规划放第一位
来源:畅言网 转载自: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09-18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这样充满诗意的语句背后是政府对生态格局的保护和重视。决策者的意识逐渐开始转变,生态规划已经被很多地方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镇化在生态文明和城市建设方面,规划师能够做什么?土人设计副院长轰伟带领的生态城市设计中心正在实践着。他们在每个规划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研究如何实现生态安全的一整套体系,在体系指导下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并总结出生态规划的九个要素,轰伟称之为“生态九宫格”。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生态城市设计中心院长
新型城镇化中“生态规划”至关重要
畅言网:您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
轰伟:新型城镇化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前30年是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变化。强调城市的扩张、人口的迁移,是一种机械型的膨胀,资源漠视型的发展方式,城镇化过程中缺少科学发展的引导。
新型城镇化要有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和之前城镇化的最大区别。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来源于我们土人设计俞孔坚老师提出的学术名词,主张把生态安全逐渐法规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不能破坏乡土文脉,要延续生态价值,在新型城镇化中“生态”是放在第一位的。之前 “反规划”理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城镇化过程中漠视对自然与生态的尊重。而新型城镇化时期的到来,应该逐步把生态规划变成“正规划”,先构建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再考虑发展规划。
现在我们强调城市设计中,首先要做一个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含自然、人文、社会等三种生态。未来,新型城镇化中“生态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畅言网:土人设计创建了生态城市设计中心,采用哪些设计方法和模式实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轰伟:我们成立生态城市设计中心目的就是传播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把生态的理念做到位。从规划层面讲,我们中心承载生态规划中系统研究的一些任务,研究如何实现生态安全的一套体系,在体系指导下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我们总结出九个要素,称之为“生态九宫格”。九个要素包含:非生物自然系统——水源、水质、雨洪,生物自然系统——生境、植物、动物,人文系统——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休闲体系,采用“九宫格”的模式落实生态规划的理念。
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有很多具体措施,绿色与生态建筑设计不强调使用高科技的方式,主张使用低耗能、低技术以及被动式生态措施。比如贵州的水屋顶,因为当地比较干燥,在房顶放置水能避免石材开裂,起到保温隔热的功能,还能养鱼种菜。比如挑空的吊脚楼能够解决潮湿的问题,这些都是传统的做法。我们尽可能避免主动式的高节能技术,因为高科技节能设备通常会 受到生产过程中能耗的质疑,因此我们提倡使用传统的、自然的被动式节能手法。
在景观设计方面,我们大量使用生产性的景观,具备生产功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不是仅用于观赏的园林式景观。相反自然景观是不能被取代的,能维护自然系统平衡,这是在未来城市中必须被保留、被尊重的景观,恰恰园林式景观未必是我们在未来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所以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减少对自然和能源的破坏,这是最核心的理念,提倡绿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低耗能的城镇化概念,这是一种新型的模式。
物质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要进行系统综合研究
畅言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空城”、“鬼城”,您认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避免?
轰伟:这是个关于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相关的问题,之所以出现空城,是政府盲目寄托于人口的机械增长来进行的城市扩张,没有认真研究人口机械增长与产业发展的有机关系,对人口的来源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忽视社会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互动的规律所造成的。只建城不造市,自然留不住人,变成空城。实际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除了物质生态以外,我们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都要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
现在我们又面临人口内迁的大问题,沿海城市的企业很多受成本影响向内陆迁移,可能之前的空城会有所弥补,但是沿海城市可能会出现新的空城,东莞已经出现这种趋势,很多生产企业倒闭大量外来人口流失,出现了很多废弃的工厂,这就是“工业空城”的概念。这也是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考虑的城市负增长现象,政府要重视“逆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包含了“正城镇化”的过程,还存在一个“逆城镇化”的过程。大量的中产阶级产生,更多人将会走向农村,农村未来也是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新型城镇化未来会更多关注到乡村规划,城乡统筹的规划。目前提出的“美丽乡村”等也是逆城镇化需要研究的问题。
畅言网:我们的城镇化率是否需要达到西方国家那样高?
轰伟:城镇化率还是要提高到一定程度,去乡村的人还是少数,未来农业用地还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上,通过规模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需要城市人去改变。有的专家说农民要留在当地发展,这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有能力改变农村的农民可以留在当地。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改变农村的能力是很弱的,因为他们还是缺资金、缺见识、缺教育。往往他们对待农业的态度是短期行为,利益导向。他们内心更趋向于城市发展,获取更多机会,不愿意留在当地受穷。其实除了农民本身以外,我们谁都没有权力来要求农民的去留,关键是给农民在去留自己土地时一个公平的选择环境,这是社会生态需要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土地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农民从土地上得不到想要的收益,所以不愿意放弃土地。国外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在一个体系中,我国是分国有和集体土地,在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这个利润都被当地政府占据。如果这个利润空间让给农民,农民自然愿意让出土地。我们的土地受到政策的制约,如果政策上面能够有所改变,是发展农村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
未来政策上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农民会愿意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目前我们接触的项目中,很多政府领导都很有思想,有的地方提出了“同地同权”的概念,在土地政策上尝试改变,研究一产与三产合并同地。目前虽然小产权存在质疑,国家也在重视解决其中的问题。
真正能够科学改变农村面貌的还是需要有能力、有资金、有远见的新型农民去改变,来源于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抱负和理想的人和群体。而这正是目前大批都想改变农村的面貌的城市人群的缩影,而他们却又被政策挡在了进入农村的大门外。因此合理疏导,有机利用城市人群进农村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新鲜课题。
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国外的做法,政府依靠收取地产税受益,而土地交易的收益由农民或出让方获得。国内很多政府也在尝试转变,这是未来的希望。保证农民收益的基础上合理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把城市的生活模式引入农村,在农村开发新的产业,让农民自己选择生活方式,这是未来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内容。
畅言网:缺乏特色、“千城一面”是许多人对于中国城市的一个印象。我们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打造不同城市、城镇真正的“城市特色”?
轰伟:千城一面的出现,其实源于我们政府在过去飞速城镇化过程中片面的强调城市建筑特色,强化三通一平、七通一平的单一开发理念。通常人们一谈到城市特色,就首先想到的是建筑风格,曾几何时政府领导就只看建筑好不好看。其实不然,因为建筑本身是可以复制的,而且我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强,所以沿海抄国外、内地抄沿海,北方抄南方。天下文章一大抄,就成了千城一面,这是追星族的后果。另一方面几个通几个平就把地整成了一个模样。哪里的工业园和开发区都差不多,这是模式化的后果。
而我认为真正城市特色应该根植于一方山水、来源于一方人。我们要保留与尊重一个地方的山水结构,地貌肌理,人文风情,历史遗迹,乡土文化,优势产业才能保得住城市特色,其实地方特色是物质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谐的产物,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内容,而不仅仅只是建筑风格。
构建好一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就打造了一个真正特色的城市。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是特色的核心内容。
生态设计写入法规指日可待
畅言网:在和政府甲方接触中,他们对生态规划方面的意识有哪些转变?
轰伟:我们将生态景观的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是一种方法和途径,在做各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都引入这种思想。目前来说政府领导对生态规划接受程度是百分之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生态治国的信念,核心是生态健康之美,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这件事情。
我们最近签订了一个河北赤城整个县域的生态规划,河北赤城是北京的水源地,京津冀一体化后就要具体研究每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整个北部地区都是生态涵养区和保护区,实现协同发展的概念。我们要从大流域的角度研究城市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性的理论建设城市。原来城市建设提倡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的“三规合一”,赤城县提出“四规合一”,并明确提出生态规划作为其他三个规划的龙头,其他规划都严格服从生态规划,当地政府的意识和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畅言网:土人设计的俞孔坚老师长期倡导把生态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法规化”,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吗?
轰伟:生态设计写入法规应该是很快的事情,从十八大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俞孔坚老师提出的学术名词“生态安全格局”和“秀美山川”(后来演变为“美丽中国”)已经被吸纳进去。俞老师也递交了学术建议的函件,首先生态设计从理念和纲领上已经进入国家体系,接下来相信也会逐步进入执行阶段,逐步实现法规化。“反规划”的核心理念已经写入城乡规划规范里,并对内涵做出界定,未来在细则方面应该会有更多认可。
今年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六盘水分论坛,以“水生态文明与水生态基础设施”为主题提出行动纲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行动纲领,未来也会指导我们法规的制定。生态资源最重要的就是“水”,整个生命系统都是依靠“水”来维持,如果做生态规划不考虑“水”,就没有研究到整个生态系统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水”在城市规划中仍然被重视的程度不够,“水”是我们在规划设计层面需要重点控制的东西。
关注生活 活用规范
畅言网: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规划师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我们设计思路、意识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轰伟:首先,作为设计师要更多去关注生活方式,我们要重点去研究,不能墨守成规。我有个自己的观点:“规范当他颁布那天就已经是落后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束缚在规范中,要有自己的突破和改善,这就基于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对时代的思考,甚至对时政的思考。目前国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的主导方向就代表了我们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设计师关注时政很重要。同时设计师要关注生活,设计因生活而改变,不能只关注规范。就像学书法,就有“入贴和出贴”的精要,“入帖”是临摹学会写这个体,而更重要的是“出帖”,创作自己的体。 “入帖容易出帖难”,如何脱离原来传统的架构和格局创造自己的风格,对生活的思考非常重要。
现在是千变万化的网络时代。我看杂志了解到美国已经开始研究空中汽车,已经投入军用,希望在20年之内普及到民用,如果实现,整个道路规范都会发生巨大改变,我们之前的规范都没有用了。另外,大家从未想到物流业会如此发达,随着电子商务出现物流业成为巨大的产业载体,我们还没有人去研究城市物流的产业格局,这方面未来有巨大的用地需求。我参加的很多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到物流方面的因素,未来我们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有所关注。包括未来物流点和加油站实现结合,物流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有报道说已经有物流公司和石油企业签订协议共同打造快递的服务点。这些模式的实现都和城市规划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加油站布局的时候就会把物流点考虑进去。
新型城镇化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针对原有的模式要去改变和修正,实际上很多新生活方式的建设需求都会挑战规范。比如休闲业进入农村,都市农业在城市中悄然兴起,城中村作为乡土文化代表的去留?都给我们土地二元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实同样一块土地具有多种使用模式的潜能,都有集约、复合开发的潜力。
城市建设中为什么会大量破坏农用地,因为规范与标准告诉我们必须把集体土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才能去用。之前做规划时,某些专家曾说周边的山林绿地不能计入城市建设规划用地中,不属于建设用地,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建设用地中还要开辟过量的绿地,其实周边的山就可以当绿地来用,中间的土地就可以集约发展。而目前用地分类功能单一化标准了导致土地丧失复合效能,把土地用途粗暴的割裂开了。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属,虽然看上去强烈的保护了农业用地,但在急功近利实际城市化操作过程中,反而造成土地的破坏甚至浪费。
因此当代设计师,一定跟上这个飞速变化时代,要灵活运用规范,懂得合理的改善规范,不要变成规范的奴隶。要明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干,并在干什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