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闻浩南:中国在绿建节能领域浪费了十年时间

慕迪设计创始人、董事总监闻浩南

来到中国已经整整15年的闻浩南博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的中文好得惊人,在上海成立的慕迪联合设计公司也做得风生水起。慕迪设计倡导“迈向低碳未来的一体化设计”,团队由多国资深建筑师、设计师和规划师组成,在节能和绿建领域有着诸多代表作。作为最早在中国倡导绿色建筑的德国专家,让我们走近闻浩南听一听他和他所创立的慕迪设计的故事吧。

建筑畅言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绿建和可持续设计的实践和研究的?

闻浩南:十五年前,当时我还住在慕尼黑,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部委托我做一个关于中国建筑节能情况的市场调查,我因此来到了中国。那个时候我到处找可采访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对节能建筑这个题目有了解或者感兴趣的人屈指可数 ,全中国大概只有几十个人对此稍有一点了解。我前后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中国进行采访调研,期间还和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建筑系展开过合作,对一栋中国和德国的标准住宅楼进行能源方面的比较,最终报告出来之后,有曾经到过中国的德国建筑师和我联系,认为中国非常需要绿建方面的技术和我们已有的经验,于是我和德国几个专门做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建筑师在汉堡成立了一个中德建筑节能合作协会,德语名字叫SINOBAU。

由于汉堡和上海市是友好城市,该协会2003年建议汉堡政府在上海举办一个生态建筑展,过了一年多后汉堡政府委托我们组织ecobuild Shanghai。2005年汉堡市政府派我到上海负责建筑展的筹备工作,因此我搬到上海与上海的建设委员会和德国商会开展具体的工作,2006年底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正式开幕。建筑展上的主要内容是要给大众看什么是节能建筑,但那个时候上海几乎没有节能建筑,所以一个参与建筑展的开发商上海鹏晨也要求我们同时做设计,我们就和汉堡的合作伙伴一起设计了闵行区“浦江智谷商务园”的第一栋节能办公楼。这是上海第一个低能耗的办公楼,这个项目正好2006年底竣工,可以算作是我们公司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第一个作品 。但慕迪真正的起始是2003年到2004年期间,我和德国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的设计团队在杭州上虞新区做了一个很大的总体规划项目,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德国建筑师并不了解中国国情,他们在中国做项目一般会遇到很多沟通上的问题。我和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中国建筑师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觉得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平台,帮助德国的建筑师在中国更好地做项目,促进两国在建筑领域特别是节能建筑领域的合作。就这样一点一点发展,2007年我们在上海正式成立了慕迪联合设计公司,到今天我们在亚洲和欧洲共设立了9个工作室,和我们伙伴一起拥有由160位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人员所组成的国际团队。仅在中国,我们就累计完成了逾百个项目。

建筑畅言网:中国之前对节能和低能耗、绿建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慕迪在创立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闻浩南:遇到的困难有很多,我们在德国有很多绿建节能领域的合作伙伴,当时也建立了一个网络,但是没有资金和投资人,只是中德的几个建筑师一起工作,所以公司开始规模很小,通过几个项目才慢慢建立起一个团队。

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中国拿到项目比较难,中国的开发商、甲方虽然对绿色建筑感兴趣,但一旦涉及到成本、费用、投资等问题,往往就放弃了,或者只采用绿建环节中的一小部分。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做事情的速度太快了,绿色建筑需要在前期阶段留一点时间来认真研究,打好基础,然后再开始做,但中国的很多事情都太匆忙,要求快速设计、快速施工,没有时间让你思考怎样做好绿色建筑,这是最大的障碍。

这是中国的国情,甲方会要求尽量减少时间成本,但在德国不是这种情况,德国建筑师的要求一般都很高,你跟他们说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出设计,他们会觉得你疯了。还有一点,在中国我们往往得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就开始工作了,这种情况很普遍,但在德国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德国建筑师必须要有合同才会开始工作,律师还会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核。我们当初想为中德双方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和平台,后来发现纯做平台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团队。

建筑畅言网:慕迪作为一家知名的设计公司,主要擅长哪些类型的项目设计?最大的优势在哪方面?

闻浩南:慕迪拥有一个紧密合作的国际团队,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可持续设计和前期策划。我们最大的优势在可持续、绿色建筑这方面,在这一领域我们拥有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而且十分了解中国市场和甲方的各种要求。

慕迪同时具有强大的国际网络,因为我们最初是准备做平台,所以很重视网络,重视和其他公司的合作。我们的结构和很多公司的结构不一样,合作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工作理念,我们最早是和德国的几家公司合作,现在与两家大型的荷兰和比利时公司的合作也很紧密。这两家公司一家在建筑设计,另外一家在规划领域卓有成绩,做过很多项目,包括伦敦奥运会的规划、奥斯陆世界有名的滑雪跳台和俄罗斯的一系国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英国一家全球知名的景观设计公司也和我们一起合作了四五个项目,最近一家德国很大的设计集团也要和我们合作,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等领域都有非常固定的优秀的合作伙伴,在承接项目时,我们会具体针对每个项目的性质来选择最好、最适合的团队,找到项目与团队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成本比较低的同时能够确保设计速度和设计质量。

建筑畅言网:有没有案例可以阐述一下慕迪在绿建方面的设计理念和主张?

闻浩南:有很多,我们的第一个绿建项目在上海,设计时间很早,2006年就建设完成了,那个时候我们所运用的包括地热、埋管、外遮阳等技术并不太复杂,在国外比较普遍,但在那时的中国没有人了解。我们很幸运地遇到了这位开发商,他和我们共同推进了这个项目,当时他很大胆地想做这个项目,并不知道能否成功,但最后项目建成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我们最早的成功案例。当然这个项目也稍有瑕疵,甲方在建筑过程中没有百分百遵循我们的建议,但整体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比普通建筑节能70%多,我们也通过这个项目学到了很多。

关于绿色建筑,大部分国内的甲方或者设计师不太理解的是,绿建其实是一个体系,不是一种技术,不是安装完一个空调系统就完事了。作为一整个体系,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的运作可能就不正常了。上海的夏季比冬季长,制冷的负荷比采暖的负荷要大很多,如果用土壤去供应制冷和采暖的能量,必须要非常小心来保持它的平衡。有的项目我们会建议甲方不要全部用地源热泵,不要全部使用土壤,要为夏季的高峰负荷加一个制冷塔。因为地源热泵的应用要注意地域性,如果聚集的热量不能散发,会导致地面热量不平衡。所以做项目之前必须了解土壤的成分,必须进行土壤勘察,但在中国的很多项目中,这个环节是很潦草的,没有在设计之前做很好的研究。

我们在世博会的一个项目是用竹子做的,我们做过很多年的竹子设计,竹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可再生的建材。在设计中我们通常会注意尽可能多用自然采光,这样 需要灯光照明更少,不光从外观上好看而且节能。我们在2010年中标了一个零碳排放的项目,设计师为此花费了很多精力,整个设计像空中花园一样很漂亮,但甲方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决定不建了,非常可惜。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做节能、可持续的建筑,还要打造比较有创意的设计,把绿色、节能和设计感结合在一起。做一个节能的盒子很简单,但是做一个好看的、大家都喜欢的节能建筑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建筑畅言网:您如何看待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意义,以及中国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前景?

闻浩南:我认为可持续是大概念,绿色建筑是小概念,可持续的范围要广很多,可持续是要考虑到人类的未来。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对子孙后代都有影响,雾霾让孩子每天呼吸的空气质量都得不到保障,二三十年后很可能会致病。如果我们不倡导可持续设计,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将面对什么样的生存条件?

就像我们建了一个建筑,但不考虑采暖、节能,不考虑材料等问题,那么在将来几年会有很大的能源费用要付出。这不单是个人行为,还会妨碍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了一个不节能的建筑,国家要供应很多能源,而生产这些能源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会造成很多环境污染和雾霾,所以这是一件大事。

在中国做可持续设计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一旦要用到成本比较高的设备,甲方就会拒绝,从设计师的角度而言只能尽量建议,但往往无法说服甲方。特别是有一些甲方对于施工质量如何完全无所谓,因为他盖好建筑之后是要卖掉的,使用者是谁、后续有什么问题他根本不关心,所以对建筑的质量和耗能问题也无所谓。

建筑畅言网:如何利用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更好地发挥建筑本体节能的特点?

闻浩南:中国现阶段90%的建筑都是用混凝土,有时候用钢结构,以前几乎绝大多数是木结构,现在几乎没有了,要在目前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建筑的节能特点,必须考虑到气候条件和建筑本身的功能。建筑的功能属性与它的可持续性是有很大关联的。气候方面,北方和南方有很大差别,做节能建筑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还有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建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必须先搞清楚。

例如在上海,关于保温有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做法,究竟该做哪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大家的看法都不同,有的人说外保温好有的人说内保温好,但是都没有科学的依据。在国外我们有研究所,涉及到这么多建筑的一个问题,肯定要先做好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但是现在在中国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还是极少的,包括政府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方面的欠缺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例如在住宅方面,要是研究最终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用内保温比用外保温效果好很多,那么就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更科学的做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节能效果,同时还可以省很多钱。这些工作都应该由政府来主导,中国政府目前也在逐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还是做得太少了,中国的建筑市场巨大,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

建筑畅言网:做节能绿建是不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才可以?

闻浩南:数据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验。国外有很多节能方面的研究所和专家,已经累积了二三十年的数据和经验,所以中国在做节能绿建时其实很多工作是不用再重新做的,可以和国外的机构合作,借助他们的经验在中国找到比较好的、适合中国的解决方法。但目前中国没有人愿意花这个钱,上海和北京、深圳都有建科院,据我所知他们是做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机构,但是经验不够丰富,他们现在才开始慢慢研究被动房。而在国外同样的项目研究已经开展很多年了。我认为中国对于节能、绿建、可持续设计这样重要的问题现在才开始进行比较深的研究真的很可惜,因为很多建筑早就盖完了,我们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弥补。在上海新建筑会越来越少,将会有大量的改造工作要进行,这样无疑会浪费很多钱。对于建筑事务所而言,我认为未来一个很大的市场将会是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

建筑畅言网:您对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有何看法?

闻浩南:中国的建筑市场发展很快,但我认为中国的房产市场是很怪异的,和欧洲一些比较健康的市场相比,中国的房产市场很不健康,所有我了解的国外市场中,或许就迪拜的房地产市场和中国差不多。中国老百姓花非常多的钱买房子,但买到的房子很多时候却是非常差的,这样的性价比太差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的房产市场都不正常。这种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几年,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我希望中国房地产市场可以早点去掉泡沫,因为在泡沫之下,房地产不会有很健康的发展。要想大规模地改变市场局面,只能依靠政府大量调整目前的政策。

建筑畅言网:中国当前的既有建筑规模在400亿平方米以上,而其中仅有不足1%的建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您认为针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该如何正确开展?目前还存在哪些阻碍因素?

闻浩南:我们谈可持续和绿建问题,要考虑建筑的建材从哪里来,水泥是怎么生成的。现在中国雾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水泥厂和钢铁厂,中国各地建了很多超高层,建超高层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和玻璃,这些建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才能生成。超高层本身就是一个大耗能的东西,所以现在一些超高层虽然拿到了绿建的认证,但从实际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在推广绿色建筑方面,中国政府有补贴,有的开发商并不是以做绿建为目的,而是打着绿建的招牌做宣传,用各种方式去获得政府的补贴。

从全世界的统计数值看,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一个国家全能耗的三分之一,包括建筑物的采暖、制冷等。这方面其实是可以改善的,欧洲许多国家现在都采取节能建筑来降低能耗,德国有一个目标,从2020年以后所有的新建筑必须达到或接近零能耗的指标,也就是说基本上不消耗能源,这个目标预计在五年之后实现。

国外20年来能源的消耗一直在下降,但中国还在相反的路上前进,因为新一代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中国人对能源的消耗也会越来越高,除非政府采取革命性的政策,现在的措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中国范围内的能耗问题,对大趋势没有帮助。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倡导节能。

在交通方面,我的老家慕尼黑1/3的人选择自行车,1/3的人乘坐地铁,少于1/3的人开汽车,我认为政府要多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尤其是自行车和公共交通。而建筑与出行比起来,意义更加深远,因为一栋建筑一旦盖起来,不可能因为它不是节能建筑就拆掉,这样更会本末倒置。一个建筑建成后至少存在几十年,所以建筑领域的节能至关重要,建筑的改良迫在眉睫。但中国的整体经济对建筑市场的依赖非常大,政府想要把这种现象调整过来是很难的,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国外在绿建和节能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很多技术三十年前就有了,问题是现在中国极少人使用。我从2000年开始关注中国的节能市场,2000年~2005年这五年中国对于节能绿建就像是一个学习期、过渡期,当时中国从国外参考了很多绿建案例进行学习,2005年其实已经有了好几个绿建的示范项目,但后面几年,绿建在中国反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2005年到现在这十年间被浪费掉了。中国的节能和绿建之路其实起步并不晚,但是一直不受重视,实际案例很少,有些单位即使做绿建,也是为了评选星级而去建设的,不是真正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的。

我认为中国政府可以调整激励政策,对于绿建的最终消费者进行补贴,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不管购买的是住宅还是商用建筑。许多欧美国家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德国节能绿建项目就是在政府开始这种激励政策之后才有了明显的改善,节能建筑的市场被激活。这些工作德国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中国现在开始已经迟了很多,但政府一旦对消费者有这种激励政策,市场局面马上就会不一样,绿色建筑的未来也会比较乐观。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节能绿建闻浩南慕迪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