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电视塔为城市带来了文化辐射
来源:畅言网 转载自: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2016-04-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播和电视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途径。作为广播电视的载体之一,广播电视塔建筑应运而生,位于城市的重要地段,建筑体量巨大,高度超高,造型个性化特征明显,成为城市不容置疑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形成城市天际线的核心,统领着城市的制高空间。日前,建筑畅言网采访了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主任建筑师叶欣先生,他认为广播电视塔为城市带来了文化信息的辐射,是城市文脉、城市历史、城市人文环境的体现,是任何普通建筑都不能与之媲美的。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主任建筑师 叶欣
建筑畅言网:广播电视塔一般都位于城市的重要地段,建筑体量巨大、高度超高、造型个性化特征明显,您如何看待此类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叶欣:从西方传说中的巴别塔开始,人们就把塔当成从平行城市往垂直空间上跟地心引力做较量的某种人类行为模式。我国古塔形式众多,有宗教意义的实心砖塔和楼阁式的木塔等,古时对塔的选址位置是非常考究的,包括了风水以及对周边区域景观环境的考量等多种因素。
国内修建与广播电视相关的塔始于五十年代,如北京电视台楼顶建的一座高为70多米的塔,还有月坛180米的中央台铁塔,这类塔只用于节目发射,功能单一,是纯粹作为节目发射覆盖功能意义上的一种建筑。
中国建设现代化塔起步比较早,真正的混凝土塔出现在80、90年代,这类塔强调建筑造型的形式美,先后建成有221米的湖北龟山塔、405米的中央电视塔、415米的天津塔,此类塔可看作新时代混凝土塔的杰出代表,尽管当时各种技术水平还并不太完备。
到了90年代后期,国内随着热镀锌、防腐技术的提高,钢结构塔应运而生,包括有泰州、德阳、石家庄等地的钢塔。由于钢的柔性防震特征、结构构件加工制造当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类钢塔开始盛行。
到了2000年以后,以广州塔为代表的钢结构塔不仅在高度上超过了加拿大多伦多CN塔,同时在功能上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用途,除观光、餐饮外,还出现商业购物、文化演艺,甚至一些娱乐体验项目也有出现。
随着国家对楼堂馆所项目建设的限制,一些城市管理者把视点放在了高塔上。不少城市出现一些或奇奇怪怪、或平平庸庸的建筑,把城市搞得没有可识别性。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城市的内在尺度和肌理被割裂开来,塔变成了另一个维度的标识物。就从决策层来讲,往往希望通过建塔让人们记住这座城市,比如我们到达西雅图,第一印象就是被人们称为“太空针”的西雅图电视塔,虽然它在西雅图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建筑,但是其标志性意义巨大,造型独特,让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座城市。我觉得这类具有优异标志性的高塔,会出现在一些城市中,甚至随着城市尺度的扩大,还会出现好几座标志性的塔,比如北京就有中央电视塔、奥运塔、玲珑塔等等,这样的塔会给区域环境带来相应的文化信息的辐射作用,是任何普通建筑都不具备的。
建筑畅言网: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开始大量兴建广播电视塔,城市之间兴起一股“高塔攀比热”,如何看待塔建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意义?
叶欣:一些城市确实很需要这种塔。标志性的塔,尤其是跟这座城市文化特征相关联的塔,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加深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但如果只是盲目追赶潮流,缺少自身的特质,建高塔就失去了意义。
塔从创作的角度可分两条线:一种是取形,一种是取义。在创作设计的时候,由于它具有标识性,又是大型现代化建筑物,所以需要采用全方位的美学标准来衡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赋予它太多的城市、文脉和历史意义,使其不堪重负失去特质就不好了。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最关键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建筑畅言网:电视塔建筑的形式随着功能的需求以及建筑技术的革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多功能化为设计师带来哪些挑战和难点?
叶欣:随着时代的变化,塔的功能也得到了延展,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现在我们的电视已经采用光纤、数字或者有线的信号,甚至在很偏远的地方,大都不会再用无线的方式去收视节目。
电视塔天馈线部分由下至上是微波天线、调频广播电视的米波和分米波,用于节目发射天线有的100多米,需要根据所要覆盖的范围和海拔高度,来确定整个塔身需要的高度。
从广播电视工艺来讲,电视塔塔身以下位置可赋予更多的功能。如:北京的中央电视塔,北京因旅游资源多,很多人把注意力投向颐和园、故宫等名胜古迹,中央电视塔虽从行政意义上来讲级别很高,游客参观数量却并不太多。上海的东方明珠就不一样,它有极佳的地理位置,虽不是最高的建筑,依然有大量游客选择东方明珠,并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而广州新电视塔又不一样,除城市观光外,还具有商务宴请、科普、极限运动等功能。
我觉得这种多功能给设计师带来的挑战,就是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城市的文脉,了解城市的历史,了解城市的人文环境,千万不要仅仅着眼于某一座塔,而需要各种思维方式的启发。
建筑畅言网:在您曾经主持设计的电视塔建筑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技术值得分享?
我们在内蒙设计过一个塔,当时做了很多方案,甲方为了追求民族特色选择了一个比较具象,我们并不看重的方案,这并不一定是我们建筑师的初衷。在一些民族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尊重他们想法的同时,也要有设计师自己的责任感。我们在重庆设计电视塔的时候,就充分根据山地地形地貌特质进行本土创作,还尽可能保护了山体的原生态景观,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设计中也采用了很多好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便捷,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技术,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闭合性以及各种专业学科的综合,只有这样,项目的完成度才会更高。
建筑畅言网:随着BIM在国内建筑业的普及与发展,您如何看待这种技术对电视塔建筑设计的影响?
叶欣:我觉得一方面是建筑师的理念问题,我们想用科技手段和形体逻辑,去深化、细化、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于这种特殊建筑的结构比较复杂,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需要依靠这类的软件,为我们建立结构概念,同时也要考虑国家的节约问题。完成一个项目,除将它快速推进,还要想到节约成本。我们在依靠这些好的软件的过程中要有自身的专业立场,这两者需要微妙的调节。
一座塔建设的成本动辄7000到8000万元,有的甚至上亿,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建筑师团队,尤其应当用心去对待,从塔的规范上着手,包括结构规范、消防规范,以及一系列的超高超限规范。
一座城市不可能建设很多这样的建筑,因为这些项目投资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建筑师需要更加重视对这些项目的优化和闭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