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戈:内容重于形式 功能胜过外观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王戈

当今大江南北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落成,文化建筑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但文化中心建筑体量和实际功能之间的落差、投入资金与产生效益不成正比的现象也遭受了民众的诟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王戈从自身的设计经验说起,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建筑畅言网:文化中心天然具有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特性,在选址上更受重视,根据您的经验,您觉得文化中心的选址应注意哪些因素?

王戈:文化中心的选址确实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一般也都会被安排在地理位置较优的地方,交通便捷、视眼开阔,以我最近设计的安徽省美术馆为例来说明。

安徽省美术馆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是合肥市文化中心六个馆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百戏园)建设项目之一,由我们负责设计并参与选址讨论。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一轴一带”,把相对“正统、端庄”的建筑摆在轴线上,如:图书馆、博物馆、政府办公楼和渡江纪念塔,而把形式相对自由的美术馆、科技馆以及音乐厅摆在“带”上,即靠近水的地方,这样摆放的好处之一是便于交通疏导,方便市民停车。

滨湖新区面积很大,在设计初期我曾提出以小中心、多中心的方式分散建设,但从政府层面来看,单个建筑难以形成中心。因此,最终选择了集中建设。

建筑畅言网:您最初建议分散建设的依据是什么?

王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中心指的仅仅是文化宫、少年宫这种大众化的、和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建筑,近些年来,文化建筑开始“高大上”,脱离群众,你可能天天从文化建筑面前路过,但绝不会想到要进去看看。我希望文化建筑像人一样转变“作风”,变得更亲民、更人性化,别太“端着”。而使文化建筑“去高大上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建筑做小、做散,分散在居民住宅周边,这样有利于使这些建筑深入民众。

政府选择集中建设也有它的道理,首先,构建一个大中心从操作上比较容易把控;其次,集中建设可以使一个区域显得更有活力;第三,集中建设可以形成集群效应,老百姓既然到了音乐厅,也可以顺便看看美术馆、科技馆。

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建筑师,我感觉,政府选择集中不单纯是一种政绩行为。巢湖的湖岸线长达几十公里,滨湖新区的中心区选址最好,区位优势最明显,用来建设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政府在建设新区时速度太快,交通布线还没跟上,把公共区域放在一起,可以降低交通不便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未来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使交通有一定的弹性,比单个项目建设要好得多。

建筑畅言网:新建的文化建筑量大而多,它们的运营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您有什么建议?

王戈:我们都知道,国内的博物馆很多都是“零馆藏”,啥都没有,日本则是“文字博物馆”,人都不去,馆内只剩下文献资料。不管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只有运营起来才能拥有活力,否则就失去意义。而运营确实是一大难题。

在做安徽省美术馆项目设计之前,我们专门去参观了台北市立博物馆,它建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建筑扩建和更新持续至今。这个馆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运营得非常好。参观过程中我恰巧碰到一个上了年纪的游客在跟馆方工作人员交涉,说文字太小,建议馆方改进,工作人员则认真听取意见。可见,不管是馆方还是市民,都觉得博物馆是为市民服务的机构。我们的文化中心普遍运营不善,与体制有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厅,所有收入都归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分配,馆方对场馆运营不上心,不去花心思搞活动。

我在设计安徽美术馆时与安徽省文化厅和滨湖指挥部都有接触,前者管运营,后者管建设,这种管理模式在国内美术馆建设史上比较少见。为了保证美术馆建成后的运营,在方案设计上,我们将美术馆分成了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艺术中心(创作中心),含办公区,把雕塑、考古、美协、文联等部门都集中在这一区域,既可以就近交流,也可以吸引粉丝前来参观、学习。第二部分是美术馆(展览区),附带一个咖啡厅。第三部分包含一个文化厅(艺术mall),一个拍卖厅和一个报告厅,纯粹面向百姓进行商品展卖和艺术品拍卖。这3部分虽然是在一个建筑里,但相互独立,艺术mall的开放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不受美术馆闭馆时间影响,首要任务是先吸引人来,希望在众多的文化建筑中,让美术馆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我坚信,只要把老百姓欣赏和喜欢的东西放在心上,总会想出运营的好办法。

建筑畅言网:目前多数博物馆在设计时还不知道所摆放展品的式样、大小,这对您的空间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挑战?

王戈:首先我们不可能像贝聿铭为日本MIHO美术馆的一件展品专门设计一个展厅,这在国内绝大多数美术馆都做不到,在国际上,一般都是先设计大而通用的空间,再根据展出内容做内部空间调整,即使是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也是展一段修一段。设计师在设计展厅之前,至多能知道是否需要恒温恒湿,需要什么样的光线。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但还不是主要挑战,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后勤,可能大多数美术馆都不太注意这点。所谓的后勤是指支撑系统,运一头大象和运一只猴子的支撑系统完全是两码事,在不知道展品的情况下,支撑系统只能设计得特别大;另一个让我们为难的,就是要尽量设计一个无柱的大空间,从结构上看这样的设计很老套,但是没辙,因为你不知道将来会摆放什么,只能考虑通用型的空间设计。另外,中国的美术馆还有一项特殊的展出任务——“革命题材展”,展出的作品多数都是超大型的,从侧面上要求展厅要有足够的高度和长度。

建筑畅言网:建筑设计往往追求与众不同,您在设计时更注重外观还是更注重功能?

王戈:中国的展览基本上是看着不错就行了,不像国外还考虑人的观感,比如巴黎的奥赛美术馆,由一个废旧厂房改造而成,我去参观的时候特别受震撼,那些油画好像都是能直接触摸的,没有设置门栏,直接挂在墙上,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他们做得真好。国内设计师有些更注重外观,而我更注重建筑的功能体验。我认为,任何一个普通人(非建筑师)到一个美术馆来参观,并不仅仅是冲着外观来的,外观好看固然很好,如果建得一般他也不是那么在乎,但如果内部空间布局混乱,让人感觉别扭,他很可能下次就不来了,所以我对功能体验的要求比别的要求要高得多。

我对馆内的安检处、出入口、卫生间及参观路线都做了合理的设计。国外的美术馆规模相对较小,我们的美术馆特别大,游览路线特别长,我很少看到有谁在美术馆里从头逛到尾,所以我希望在路线设定上是引导性而非强迫性的,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观路线,随时可以退出,并尽量多设置座椅供游客休息,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游客走累了没地方休息的现象。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类似的设计,但中国的情况非常特殊,中国的建筑师只负责建筑主体设计,室内设计交给另外一个团队,可能造成主体设计与室内设计出现落差。

建筑畅言网:文化建筑一般都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对建筑的外形有一定的要求,这点您是如何处理的?

王戈:我想安徽省政府会选我的方案,就是看中了我的设计与安徽当地的地理地貌和建筑纹理更加贴近。做这个项目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从外观上能让人一眼辨认出这是中国的美术馆,然后能很快确定这是安徽的美术馆。抱着这种想法,我将建筑顶层设计为三角形,建筑外墙则围着一圈玻璃格栅的廊子,这个廊子从正面看是透明的,从侧面看是实的,这种视觉效果与徽派建筑相像,存在一种山水呼应的关系。

建筑设计讲求尊重环境,如果你不尊重环境,最终出来的作品也好不到哪儿去。只不过有的人尊重的方式比较巧妙,让人觉得舒服,有的人尊重的方式差点,使人感觉生硬、尴尬。

与安徽美术馆类似的另一个项目是宁夏银川艺术家村。该项目建在黄河边上,远处是青山和湖泊,建筑内分了很多个单独的小房间,每一间都可以作为艺术家的独立工作室。项目所在地周围都是村庄,为了让建筑与周围地脉贴近。建筑墙体用的都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砖头,没有一块新砖,整栋建筑就像是从地下长起来的。我希望艺术家可以在这里定期举办讲座、画展,让这个建筑以及建筑里的活动与社会发生联系。

建筑畅言网:您对我国文化中心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

王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我想象的困难,与国外项目相比,最大的差距体现在意识方面,即真正做项目的人的意识。苹果得以诞生是乔布斯有先进的意识,而能否让美术馆诞生并变成有益于大众的建筑,则取决于决策人的意识。同时,我认为资本很重要,如果继续以国家投资为主导,情况很难改变。国家投资都有时效性,从项目确定到执行再到建成,时间太短。而一个美术馆从前期策划到最终建好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但政府投资往往等不及,最后出来的作品自然良莠不齐。另外,我觉得也许将来文化建筑的规模会逐渐变小,现在的实在太大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北京王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