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梁克刚:民营美术馆要守住非营利运作的底线

民间收藏的热浪、国家政策的倾斜催生了第三轮的民营美术馆建设热潮,而身兼4个美术馆长之职的梁克刚可以算是这次热潮的见证者。对于过热的市场,梁克刚说就让它们去发展,大浪淘沙之后总会剩下好的。

那如何做好?梁克刚给出了一条基本原则——严格遵守非营利的运作模式。

把美术馆经营成一个美术馆,这个看似基本的要求却在中国实现得有点困难。

梁克刚,国内知名策展人、美术馆长

先让民营美术馆充分发展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梁克刚:最近出现了一个民营美术馆的建设热潮,这跟艺术市场的发展、民间收藏的升温有关系。因为人均收入开始提高,进入到了一个全民收藏暴涨的时期。

另外跟政府支持也有关系。从2010年开始政府就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惠倾斜政策,所以催生了很多民营美术馆。

建筑畅言网: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功能区别在哪?

梁克刚:两者的分工不一样。美术馆的职能是要展现最新的东西,负责传播世界最前沿的艺术发展趋势,全世界的当代美术馆也都是这样的。而博物馆负责管理、展览文物、研究传统。

比如法国的蓬皮杜和卢浮宫。蓬皮杜永远都是在告诉公众最前沿的艺术家在干什么。卢浮宫则负责把文物看管好,定期策划选题向公众开放、接受参观。

当然不是说前卫的展览中就不涉及传统。我最近策划的《无常之常》的展览就是把传统资源转换为当代艺术。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这些民间美术馆的水平怎样?

梁克刚:跟国际上的一些美术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平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差的。

但是我的观点是,先充分发展,不要限制,鼓励民间多多开办美术馆。这个过程中一些管理不善的,方法不对的,等等自然会被淘汰。如果一开始就限制发展,那么这个行业肯定就发展不起来了。多次淘汰后剩下的,一定就是好的、适合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外的好的美术馆也都是经过很多轮淘汰剩下来的。欧洲的公共美术馆概念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的,他们的美术馆至少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 

遵守非营利运作的底线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经营美术馆“对的方法”是什么?

梁克刚:严格遵守非营利的运作模式,把美术馆当成一个筹措专门资金去专门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公共艺术的场所。通俗点说,就是不要把美术馆当做画廊去卖东西,不要为了赚钱随便出租场地。因为一旦在艺术与钱之间进行权衡,就会有可能干扰到对艺术的判断和选择。例如,如果馆长为了卖画而做展览,肯定会选择展览容易卖掉的画,学术判断就会出问题。

美术馆是一个需要非常高的专业化水平的机构。如果设置的是经济导向型的运作模式,就会很难保证专业水平。我认为这是美术馆必须要守住的底线。这个底线在国外是美术馆运营的基本原则,但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做好。有时候连国家美术馆都出租场地。

建筑畅言网:会不会有些美术馆为了守住这条底线,却因为缺少资金而运营不下去?

梁克刚:会有这种情况。因为能否运营下去的一个关键是看资金的来源情况。在国内,如果投资美术馆的企业家生意好,美术馆运营就没问题,但是一旦生意不好了,美术馆就运营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很多。最早倒闭的成都上河美术馆就是因为投资的地产老板破产了。

建筑畅言网:为什么中国的民营美术馆这么脆弱?

梁克刚:因为目前中国社会文化艺术赞助的体系没有形成,大部分是私人在出资。如果换成社会赞助就会不一样。

在欧洲,政府一般都没钱,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目的是让公众的钱进入文化发展领域。所以他们的美术馆不会过度依赖于某一个出资人的资金。比如纽约MOMA美术馆,出资人赞助只占到30%,剩下的70%都来自社会捐助,来自各种基金会。

在中国,针对美术馆的免税制度、社会资助体系都不够完善,只能依靠出资人的一时热情。出资人钱多、生意好的时候,可以每年拿几百万几千万来做美术馆,一旦生意不好了,首先撤资的也是美术馆。不稳定因素就在这。

建筑畅言网:现在元典美术馆的定位是什么?

梁克刚:第一,非营利的当代美术馆;第二,聚焦当代艺术。

元典美术馆

建筑畅言网:从大的方面讲,当代美术馆可能都属于您说的这两点定位,但是从小的方面讲,美术馆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梁克刚:美术馆之间的学术导向会有所不同。而学术导向与美术馆的馆长、执行层、学术委员会等的趣味有关。如果馆长比较喜欢现代主义绘画,那么这个馆大部分展览的方向就会偏向这个领域。现在的元典美术馆跟我的趣味关系就比较大,因为所有的展览基本上是我在取舍判断,我在进行整合,所以我不喜欢的东西我肯定就不太会去做。

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规模是比较小的,所以一个馆不太可能同时兼顾到很多方向。这就需要保持一个一致的风格,类似专营店。

建筑畅言网:经营美术馆至今,您遇到过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梁克刚:最棘手的问题是意识形态管控。我刚刚被查封了一个展览。因为那个展览涉及到一些北朝鲜的问题。

建筑畅言网:这个尺度很严格吗?

梁克刚:时紧时松,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明文规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做,什么样的不能做。

因为这类管理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所以监管部门可能会刻意避免出台一些有可能会被指手画脚的规定。这就造成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在控制,这个人在职期间管得紧,换了下一个人可能就比较松。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审美教育缺失

建筑畅言网:元典美术馆的主要受众群体是什么?

梁克刚:我们面向最高端的艺术人群,也包含不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比如收藏家。这些人虽然不从事艺术工作,但是有足够的素养,很精英,人数比较少。

建筑畅言网:如果高级知识分子算是精英,那应该人数不算少。

梁克刚:我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跟一个北大的博士生导师谈艺术,他一窍不通,是个完全的“艺术盲”。可以说,他是高级知识分子,他已经在他的领域里很精英了,但是他的文化水平和他的艺术修养却不匹配。这样的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这不怪他,这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审美教育缺失的结果。

建筑畅言网:您觉得真正的艺术离老百姓有多远?

梁克刚:艺术是一个大领域,你很难去说艺术怎么样,应该说艺术的哪一部分怎么样。严格地说,艺术分很多层,分别面向不同的人群。

最前沿的艺术肯定是与老百姓无关的,最前沿的艺术家就像科学家一样。欧洲最顶尖的科学家在山里研究正负离子对撞,跟老百姓家里的洗衣机、电冰箱没有关系。但是他在为人类工作,他的工作有可能在一百年后影响人类的生活,比如火箭上天。所以,同样不能要求这个层次的艺术家去迎合老百姓。

还有一些艺术家,比如以画为生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可能不是完全的原创作品,但也不是完全的临摹模仿,而是带有原创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可能被老百姓当做装饰品买回家,最终进入到普通人的家里。这一层次的艺术家就会跟老百姓的生活直接相关。

建筑畅言网:元典的客流量怎么样?普通老百姓来参观的多吗?

梁克刚:展览不同,人流量也不一样。现在来参观的普通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以前很少,很多老百姓看到了却不会进来,他们觉得这件事跟他们没关系。

针对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元典的位置在社区里面,我们会跟街道联合办活动,这样老百姓就觉得跟他们是有关系的,就会进来看。慢慢的愿意进来的人就多起来了。而且现在年轻人受的教育使他们有渴望走进美术馆。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办法一次两次就解决问题。一个美术馆需要很多年去慢慢地影响周边。

但总体上讲,我们的美术馆定位是面向行业,兼顾大众。如果只是面向大众,很难做专业水平较高的展览。

建筑畅言网:您的微博里有这样一句话“热爱有力量的艺术,有品质的设计。”您认为什么样的艺术是有力量的?

梁克刚:艺术是艺术家的一种个人表达,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体现生命的能量,给人强烈感受的作品。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打动我。那些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的我不太感兴趣。比如那些小资趣味的、装饰性的艺术我就不太感冒。当然这只是个人好恶。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现在艺术家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如何?

梁克刚:如果单纯的混日子,艺术家在国外更容易混。但是现在中国毕竟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相对来说机会要比国外更多。另外,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讲,国内艺术家的比例是很小很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艺术家竞争不会像欧洲国家那么激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美术馆梁克刚运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