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Yassar Khadour:一路向东 从叙利亚到中国的建筑梦
来源:畅言网 2018-06-11
叙利亚建筑师Yassar Khadour
一个明媚的五月天,记者在三里屯见到了中文名字为高龙的叙利亚建筑师Yassar Khadour。作为我们《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系列访谈的第一位采访嘉宾,高龙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种种经历。
高龙出生于工匠世家,爷爷、父亲两辈人都是做建筑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他在上大学时也很自然地选择了建筑专业。在拉塔基亚的Tishreen大学(十月大学)学习五年之后,高龙在叙利亚开始了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主要负责乡村规划方面的工作。四年之后,他得到一个来中国学习深造的机会。他说自己从小就很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村子到县城,从离家20公里的城市到离家300公里的大马士革,这次他希望再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希望作为建筑师在更宽广的舞台上生活和工作。
高龙说自己和中国还有一点特别的缘分:五六岁的时候,他看到一本摄影杂志,里面有很多中国各地的美丽图片,让童年的他印象非常深刻。他曾经临摹里面的照片画了很多画。也许建筑师的梦想,当时就扎根在仅仅只有几岁的孩子心中了吧。
就这样,在叙利亚工作了四年之后,高龙来到了中国。他还记得具体的日子,2003年9月16日,他飞到武汉——一个当时他完全不知道、只在地图上查到位置的中国城市,从这里开始了他的中国生活。经过基础的语言学习后,高龙进入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城市规划的硕士和博士课程,辅导他的老师是后来给予他很多帮助的余伯春教授。“高龙”这个中文名字,也是来中国后一位老师帮他起的。他说以前在新闻中知道中国一些城市的名字,例如首都北京、经济中心上海、千年古都西安、贸易交流兴盛的广州、冬天有冰灯展的哈尔滨、佛教和旅游圣地拉萨等等,但是当时关于武汉这座城市却一无所知。不过他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武汉的生活,他笑着对记者说:“我觉得第一好吃的东西就是热干面,冬天可以吃热干面,夏天可以吃凉面,都非常美味。”
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中国和叙利亚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例如在家乡,高龙从来不吃白米饭,但是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米饭几乎是每餐必备的主食,鸡爪等食物也常常出现在餐桌上。高龙记得有一次在饭馆就餐时喝的鸡汤很美味,但是突然之间用勺子捞出一只鸡爪,当时就被吓到了。高龙觉得,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生活时好像与周边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只有有勇气打破这道墙,才能真正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也才能更好地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于是第二天,他特地到前一天就餐的饭店点了同样的鸡汤,店家还很奇怪:为什么昨天不能吃今天还要点?高龙说自己当时鼓足勇气尝试吃了鸡爪,终于打破了心里那道看不见的隔墙。从此之后,他就能很融洽舒适地在武汉生活了。听高龙开心地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各种有趣的小故事,我感觉到正是开放、尊重和包容的心态,让他非常好地融入到了异国的生活之中。
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后,高龙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博士后,在秦友国教授的辅导下做绿色建筑、夯土建筑和乡土建筑方面的研究,秦友国教授对他的帮助也非常大。毕业后他到北京建筑大学任教三年,现在在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同时也兼职在孙国立建筑师的工作室做一些设计工作。高龙很喜欢自己作为教师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他说建筑教学很美妙,可以用三种“语言形式”——建筑语言、绘画语言、中英双语的解释性语言来向学生们阐述建筑之美。
三亚-亚太之眼民宿
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他惊叹,尽管国外的媒体也会有一些相关报道,但是只有在这里生活,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种速度。中国各方面“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高龙说14年前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武汉没有多少外国人,一些人在路上或者学校里看到外国面孔还会感觉很惊奇,但是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老外”。在北京的这几年,他周围的很多外国人都开始能说流利的中文,有时候你和对方说“hello”,对方会回答“你好”,很有意思。高龙现在所在的北方工业大学的建筑系就有四位外籍教师,学校里也有数百名留学生。
问及作为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做设计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过一些困难时,高龙爽朗地笑道:“我昨天还在电话里和甲方吵架呢。”因为甲方突然更换项目负责人,已经敲定的方案全部作废,要求他们推倒重来。让高龙郁闷的是,这明明是对方内部的问题,最终要却让设计师来买单。他坦言在工作过程中的确遇到过不少困难,特别是近三年以来,感觉整个行业中建筑设计的工作少了很多。而且一些甲方对于建筑师的工作并不太了解,个别甲方会认为,仅仅是让你提出一个想法、一个概念而已,是非常简单的事,对于这部分的工作要收费,他们难以理解。高龙说,一些大型设计公司接项目时,因为连后面的施工图都一起做,所以前面的概念设计部分有时就会像打折优惠一样赠送给甲方,不单独收费,但其实后期的收费也包含了这部分费用。但是像他们这样的小型工作室,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否则根本无法生存。
还有一个不论中外建筑师都会遇到的比较苦恼的问题,就是设计费的拖欠。他曾经参与的一个项目已经完工五六年了,可最后的尾款到现在还没有支付。这个项目还是他和中国的一个大设计院合作的,设计院没有拿到尾款,他自然也就没有拿到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工资。高龙无奈地表示,他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好在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
有时候甲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遇到这种情况设计师也会比较头疼。一次他们为一个项目的外立面提供了五六种方案,但是甲方仍旧无法定夺,导致后面的一个月时间一直在讨论外立面的问题。他还遇到过甲方拿着一张照片给建筑师,要求盖一个一模一样的建筑这样的情况。高龙坦言,他无法做这样的工作,因为这不是建筑设计,而是简单的抄袭。高龙说:“作为建筑师,必须要有保护设计的想法,这点很重要。”
虽然有种种困难,但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还是比较蓬勃的,项目的体量大、机会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美洲,这样的机会都相对比较少,因此有很多外国设计师选择留在中国工作。不过由于对中国文化以及建筑条例、消防规范等专业领域知识了解上的不足,很多外国设计师会选择与中国同行一起工作。
银川清真寺
高龙说自己在中国做的很多项目都是规模不太大但非常有意思的项目,有时是源于中国同行的推荐,有时是甲方通过设计公司找到他。他做过一个位于内蒙古多伦的玛瑙城,是他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玛瑙城的外部做了镂空设计,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采光效果,二是镂空图案采用的是内蒙古本地的绘画,很有当地特色。项目于2011年完工,整个过程中和甲方的沟通也非常顺利,对方很尊重设计师的想法和建议,最后的效果大家也都很满意。他还和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过一个清真寺的项目,是宁夏银川西北部地区最大的一个清真寺。这个项目的完成度很高,内部很漂亮。目前他在和承德的一家公司一起做当地的老厂房改造,高龙表示这个项目有点类似于北京的798,但完成后效果应该会更好。
高龙在多伦玛瑙城项目落成时接受采访
作为建筑师,高龙游览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参观过各式各样的建筑。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比起富丽堂皇的皇家建筑,他更喜欢接地气的“老百姓的建筑”,喜欢和“人”关系更加密切的建筑。他说在旅行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以及一些夯土建筑,像这样的很多民间建筑都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是做得非常漂亮、非常有特色,这是因为老百姓了解居住地的环境和建筑材料,也清楚自己对于建筑真正的需求。
工作的闲暇之余,高龙很喜欢待在三里屯,因为这里混合了所有的元素,让他感觉很舒服。他常常坐在三里屯的咖啡馆中放空思想,一边喝咖啡一边做设计。在中国的十几年生活中,他结识了不少好朋友,有曾经教过他的老师,一起学习过的同学,也有合作过的中国同行。他说正是有了这些朋友们的热情帮助,自己在中国的事业才得以逐渐展开,生活也更加幸福开心。
谈到未来,高龙希望五年之后能够回到叙利亚,开一个自己的建筑工作室。他在上学时做过很多关于夯土建筑的研究,以后希望回到叙利亚去做这样的建筑。他的祖国叙利亚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战争之殇,现在需要大量的战后重建工作,高龙期待未来回到家乡后,能够用自己的建筑所长,为叙利亚的重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