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刘晓钟:装配式建筑需要有序发展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刘晓钟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激励政策,以首都北京为例,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点推进地区之一,到2020年北京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以上的目标,使装配式建造成为重要的建造方式之一,并且在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中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可以预见,装配式建筑即将迎来全面发展的蓬勃之势。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式建筑相比有何优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了让更多业内人士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脉络,本期建筑畅言网有幸采访到在住宅设计和规划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著名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晓钟,请他和我们谈谈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关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刘晓钟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远近两个轴线来看,近的是指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开始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几年之内要实现产业化30%的目标。这一指示精神,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首都北京,最近提出了关于装配式发展的更高要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18年要达到20%、2020年要达到30%。

从比较远的时间轴线来看,其实早在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北京已经建造了很多装配式建筑,简单地说叫“大板房”或者“预制板房”。当初的装配式建筑是学习苏联和欧洲的一些先进技术和设计、建筑、施工体系,确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建筑的方式,建造速度很快,但是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这种建筑方式到九十年代后期逐渐淡化,后来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材料及施工工艺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导致这些建筑在使用几年后逐渐出现了漏水、保温性降低、隔音效果差等问题。后来经过维护之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对用户及开发商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影响。

2015年年底,住建部为了推广装配式建筑,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做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调研我国目前构件厂的生产线、生产能力、存在问题,以及全国构件厂的整体情况。刘晓钟介绍说,八十年代北京有十几个构件厂,发展速度很快,但后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减少,这些构件厂绝大部分都停产或者转型了,九十年代末只剩下一家,主要承接的也是市政公建项目。但随着近几年装配式建筑的热度复苏,预制构件厂又逐渐增多了起来,包括一些开发企业、施工企业都在做构件厂。像万科等企业虽然没有大量使用,但也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课题和研究。对于一种新技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企业是乐于尝试的。不过经过标准院的调研发现,相比还不十分旺盛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构件厂的生产能力已有过剩迹象。

提到装配式建筑,刘晓钟认为要从整个体系上去理解,因为装配式涵盖的面很广,涉及很多工业化体系的内容。而我们目前谈到装配式,常常还只是局限于建筑本身,一面墙或者一块板。刘晓钟指出:“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装配式只是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有其自身的明显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事物本身不能被绝对化。传统现浇式建筑经过很多年的发展,目前材料、技术、工艺等各方面已经很成熟,它与装配式建筑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不是只有一种建筑形式存在。建筑类型和功能不同,适合的建造方式也不同,需要客观、全面地去看待。例如高端商品房项目中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这时就无法标准化,很难应用装配式,而保障房、一般性商品房项目没有特别的需求,就比较适用于装配式这种方式。”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优势及存在问题

谈及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的优劣势,刘晓钟表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保节能。预制构件在工厂中加工完成,运输到现场吊装组合,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

二、施工质量有保证。预制构件在工厂中生产加工,可以做到更加标准化,构件质量的把控可以更严格。

三、未来效率的提升。如果产业化达到一定程度,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会比传统现浇建筑的速度高很多,但现阶段还达不到,因为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流程更加复杂,所以耗时更久。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在环保、绿色、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将使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空间。

首先是造价方面的问题。现阶段装配式住宅比传统的现浇式住宅每平米造价要贵500元左右,因为装配式主要适用于保障性住房,所以这一建安成本的增幅还是比较难以让开发商和消费者接受的。与传统现浇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手续更多,成本也自然随之升高。传统现浇式建筑中,混凝土从工厂直接运输到工地,在现场浇筑做成墙体,程序只需要经过工厂——工地,而装配式建筑则不同,要经历工厂——预制构件厂——工地这一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采买的税费、运输的费用等都会增加,即便政府降低税费,装配式建筑的总成本现阶段仍然高于传统现浇式建筑。

此外,我国目前的预制板在工厂中的机械化加工的程度还不是非常高,在清模的过程中、在构件的摆放、加工过程中,仍旧需要很多人工,这也是一笔不能忽略的费用支出。

预制配件在加工过程中还涉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构件的氧化成型需时较长,与流水线的生产速度不匹配。而产品在工厂的堆放也需要占用很大空间,需要时再从工厂运输到工地,还要做二次运输二次搬迁。特别是预制构件通常体型比较大,要用特殊的车辆进行专业运输和装卸,很多时候还要在夜间运输,这一系列工作都增加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

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人通常是仅仅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化工人,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细节问题,如竖向构件的衔接等。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必须要加强对工人的培训,使其能够达到所需的技术水平。但这种工人整体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一个有序、渐进的过程

新兴事物的发展,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以前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被察觉的问题会逐渐浮出水面。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大板房”,经过十几年的使用问题才渐渐显露。刘晓钟说,今天的装配式建筑,虽然比二十年前有了技术、工艺、材料等各方面的提升,但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技术水平,要按照这样一个有序的节奏去发展,不能拔苗助长。

计划经济时代住房都是统一分配的,户型和标准都一样,北京各大构件厂生产的产品也都是按照标准图生产的,所以规格尺寸都很统一,需要时到任何一家构件厂直接订购即可。现在市场经济则不然,更加多元化,竞争也更激烈,有多种户型和大小可供消费者选择。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各个构件厂生产的产品尺寸、标准都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很多模式与做法不匹配,而且由于生产规模太小,很难产生效率。刘晓钟表示,产业化需要标准化,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效益。要想使装配式建筑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层面需要出台更多的规范和标准,出版一些图集指导工作,把产品尽量标准化,例如外墙的性能指标如何、强度如何,层高多大、开间多大,大概有多少种规格等等,把这些问题都形成体系,后面的事情就会顺畅很多。只有使构件的品种更标准,更简洁,适用范围更广,让产品实现标准化,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效率的提升。

谈到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刘晓钟在以往的工作中观察到,一些建筑师的设计思路有些问题,他们常常是先按照既定模式和市场需求做完设计,然后再去“标准化”,这与从设计之初就开始用标准化进行设计的方案有很大不同,设计师在做设计时要尽量避免这种“先设计、再标准”的做法。

对建筑师而言,做装配式设计的设计费用会有一定增加,因为它与普通的设计体系不太一样。以前设计师只需要做好设计画好图纸,工人在现场就可以直接施工,而现在在设计之初,建筑师就需要与开发商、预制构件生产厂商进行反复沟通和确认,一步步深化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个过程费时费力,需要耗费设计师很多心血。

目前政府对于做装配式建筑有一定的奖励措施,但这并不足以激发开发商的热情。因为对于开发企业而言,项目的进展速度、资金的流转率至为重要。由于大部分资金都是贷款来的,所以开发商在前期斥巨资拿到地之后,需要立刻进入开发建设阶段,马上让钱流传起来。而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情况是:设计师在做设计时与构件厂的沟通过程、预制构件从生产到运输的过程都比较繁复,从而导致整个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周期比传统现浇式要长。但如果设计图纸出来之后,所有的构件都是现成可用的,这样整个周期就会缩短很多。所以只有当产品全部标准化之后,装配式建筑速度快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也才能够被更多开发商所接受。

刘晓钟总建筑师强调,任何一种新事物、新技术,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有节奏地发展、壮大。希望装配式建筑能够在国家的倡导和扶持下,稳步发展,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采访嘉宾简介:刘晓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主要代表作品有:北京市恩济里小区、北京市望京新城A4区、北京市颐源居、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华亭嘉园、大连锦绣小区、福州江南水都、远洋山水等项目。在住宅设计、小区规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业务成绩突出。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刘晓钟装配式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