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白林:丑陋建筑、奇怪建筑与建筑创新

白林建筑主持设计师白林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丑陋的思想产生丑陋的建筑。当体制机制让建筑师们选择投机时,就会出现大量的丑陋建筑,会让做丑陋建筑者更有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挤压有追求建筑师的生存空间,使其难以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健康创新能力。这是导致我国丑陋建筑层出不穷的一大原因。白林建筑主持设计师白林认为,要从制度、教育、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入手,向丑陋建筑说“不”。

建筑畅言网:作为第一届丑陋建筑的评委,面对全新的评选活动,您当时什么感受?

白林:丑陋建筑评选是一件很好的事,中国确实出现了很多丑陋建筑,我想,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才敢于组织这个评选,你们的评选活动,作为学者我肯定积极支持。

建筑畅言网:去评别人的建筑会不会有压力?

白林:做学者的责任,说实话、说真话能有什么压力呢!本着客观、公平、公正、良知的原则,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事不对人,没有压力。如果以后水平提高了,觉得当时说的不对,再做改正嘛。我自己持开放的姿态,也相信社会的认知水平。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之路的思考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中国建筑界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白林:应该说中国建筑界的价值观和国家的发展阶段、建筑教育、设计体制、传统观念等都不无关系。

我的直观感受:一、建筑师的问题。改革开放,国外的东西进来了,很多建筑师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文化思考和价值判断,盲目崇洋、照抄照搬,也有建筑师为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二、官员的腐败问题。有些官员不懂装懂,瞎指挥;有些官员收受贿赂,将丑陋当创新。三、开发商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开发商文化水平低、知识素养差、不学无术,靠财大气粗说了算,为所欲为。相当多的丑陋建筑就是这样子诞生的。四、体制管理问题。没有高水平理论权威性评价和管理机制。日本的大多数城市规划部门都设置有这样的管理机构。所以,你到日本能感觉到日本的城市景观很美。五、教育及社会观念问题。许多建筑师把建筑当成换取物质生活的工具,不考虑建筑本身承载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和艺术使命。不管好不好、美不美,只要给钱,让做什么做什么,把建筑师职业当成一种工具。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丑陋的思想产生丑陋的建筑。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建筑师选择投机取巧,这种行为又对有追求的建筑师产生影响,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使其难以发展;最终,导致健康正常的创造力和好建筑的诞生土壤被大大削弱,“劣币驱逐良币”使得丑陋建筑层出不穷、四处可见。

怎么解决呢?我觉得:一、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充分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让好建筑脱颖而出;二、打击贪腐官员,彻底铲除滋生丑陋建筑的政治社会土壤;三、在城市规划部门设置城市(建筑)景观评价管理机构。或成立公开运行透明的景观建筑艺术专家委员会,充分尊重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的意见;四、广泛地培育社会大众的艺术审美素养;五、加强建筑师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建筑师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筑观、职业观。当然,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是杜绝或减少丑陋建筑的最关键问题。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白林:有太多的因素,比如,前面提到的评价体制问题,遏止建筑师的创造力的问题,官本位问题、建筑教育问题等等。比如,建筑教育,我们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习建筑设计,缺乏创造力培养训练,多数建筑师都把自己干的活当成低级劳动,在市场上换点钱,把设计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也有,社会对创造性劳动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创造性劳动市场认可度非常低,方案设计费占比不过10%,甚至免费,而施工图这种“体力”活儿占比却很大,使得大家不愿意潜心创作,都去加班加点画施工图。创作了,还有很多艰难的问题要克服:甲方不认可,领导不同意,技术不支撑,甲方不尊重创作,耍心眼拿了图纸不支付费用,等等,造成没人愿意去干非常重要而富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但,最重要的还是体制制约。

建筑畅言网:对于建筑行业内存在的权钱交易现状您觉得该如何改进?

白林:这个状况光靠建筑业自己很难改进。中央正在大力反腐,纠正社会风气,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看到了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方面,推进的解放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努力。2014年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一块钱可注册公司,降低了创业门槛,就是为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建筑业也一样,把行业体制机制做好,给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建筑师机会,让有创造力的建筑师都出来创业,特别是年轻建筑师。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建筑行业也会逐渐构建出比较公平的竞争平台,我们希望有一天大设计院和小事务所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最勤劳的人民,最庞大的市场,不可能一直这样让国外建筑师长期占领中国的高端市场,也不可能让丑陋建筑大量地存在下去。当下体制把创造力给束缚住了,使得好的建筑师不能创新,并不是中国人不能创新,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都能做到。需要我们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靠什么神仙皇帝。

除了权钱交易外,我们也不能否认存在着建筑师本身懒于建筑创作、投机取巧的情况,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体制机制做好了,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克服掉的。

建筑畅言网:您觉得在目前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好建筑?

白林:首先,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建筑是否延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始终认为任何创新都有“它爸它妈”,不可能凭空臆造,一定有其设计灵感的来源,要明确设计中的“根”是什么,“新”在哪里,其中哪些是延续传统的,哪些是创新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搞清楚。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光要知道自己,知道传统,也要了解国外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形式和新的发展方向,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判断建筑的好与不好,是否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更科学、更人性。第三,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建筑所在具体地块的条件,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风土、文化、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政府、开发商的项目最终都是要为当地的市民服务的。这三个建筑评价标准也来源于我经常提及的“三轴理论”(时间轴、空间轴、现实轴)。从方法论上讲,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具体地讲,一栋建筑必须在空间、环境、功能、流线、造型、结构、材料、做工、装修、配饰、造价、运行,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文化寓意、思想理念、精神追求等全面、系统、综合的指标上都“好”,才是一个好建筑。这个标准是不是太高了?

建筑畅言网: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从建筑实践和建筑研究方面来看,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白林:应该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同时,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全球化影响下的新思维、新趋势,顺应时代的要求,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从方法论上讲,就是习大大提出来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才是科学的、好的城镇化。具体的讲,中国的城市化至少还需要解决3亿人的进城问题。不仅要解决进入的问题,还有解决呆住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居住的问题,还要解决就业的问题,更要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等现实问题。

中央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别指明了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全面综合系统地解决城乡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城镇化建设应该走城乡结合、城镇结合、城厂结合、城市(市场)结合的道路,而不是照抄照搬大城市、国外城市的建筑模式。

建筑的美丑与创新

建筑畅言网:当今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丑陋建筑层出不穷的窘境,您觉得“建筑审丑”有何意义?

白林:人类社会坏人自古有之,国内有之,国外亦有之,未来肯定也有。有坏人就会有坏事,丑恶思想就会有丑陋建筑。这些年政治腐败严重、社会思想价值观混乱,社会丑恶现象蔓延,丑陋建筑丛生就不足为奇。丑陋建筑近二十年尤为泛滥。建筑师们受丑陋思想影响胡搞胡来,美其名曰“建筑创新”,结果奇奇怪怪丑态百出。只要有不健康的思想存在,丑陋建筑就会永远存在。我认为,建筑审丑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通过评选丑陋建筑起到“抑丑扬美”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政治清廉,社会正气,规范的建筑评价体制和健康运作是遏制丑陋建筑泛滥的根本保证。

建筑畅言网:国内仿古建筑和山寨建筑层出不穷,您觉得原因有哪些?这与缺乏文化自信是否有关?

白林:可以这么说吧,社会发展刚好进入了这样的时代,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整个社会都在媚俗、媚洋、媚权、媚钱,一时很难扭转。同时,我们的专业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体制原因,教师群体大部分人本身脱离实践,教学照本宣科,内容老套过时,与实践严重脱节;传统的审美教育训练缺乏引导,建筑师职业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伦理教育方面更是几近空白。使学生们在学术上、思想上、理论上、方法上没有判断好坏建筑的能力。

建筑师这个职业本应该是负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我们的建筑师群体严重缺乏这个,只要给钱什么都做。甚至用国外早已过时的东西迎合开发商的低级趣味。一些开发商出国考察,看到国外有某类建筑他没见过,就盲目模仿。造成仿古、山寨建筑比比皆是。

这与文化自信缺失不能说没有关系。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全世界面前都应该非常有自信才对,一些建筑师缺少文化自信是和我们的教育有关,许多大学把设计只当成了一门技能来教,国家也把它当成一种技师在考。而忽略了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思想性、艺术性等更重要的东西。其次,缺少文化自信还因为学者、媒体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弘扬得不够,从学校到社会崇洋之风太甚,对西方的物质文明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而过于崇拜,过于夸大。第三,对现代社会、现代建筑、当代文明也缺乏深刻理解,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要么抄袭国外某大师的风格,要么照抄照搬古建筑。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失败。

建筑畅言网:以前提倡建筑在满足经济、实用下,注意美观,而现在却有“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趋势,要想有所改变,回归科学和理性,您觉得建筑师能做哪些努力?

白林:根据我的研究: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人更重视建筑的形式,功能上好不好倒在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大众选择的结果,也是文化深层的表征。就像不太成熟的年轻人找对象,人长得漂亮不漂亮很重要,人品怎么样倒在其次。我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在于:中国人更加注重“情”的因素。对情感、情意、表象、表征、形式这种表“象”的东西重视度高于西方;而西方、特别是美国,崇尚的是实用主义哲学,讲究实用、理性。西方现代建筑更讲“形式服从功能”,功能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恰恰相反,“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连著名建筑师王澍都说“我的建筑不太考虑功能”。

为什么在中国,绘制效果图这个行业特别发达呢?就是因为中国人特别看重表象,加上官本位文化影响,领导说了算,领导会根据效果图好坏选择方案。为了让领导看好,就出最好的效果图,所以这个行业特别发达。但建造出来的实际建筑往往与效果图差了十万八千里。

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好建筑,应该是有文化的、有诗意感而又不失实用性的建筑。要建造有诗意的建筑就要深入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好能对古诗词有一些研究。否则很难有真正的深层次创新之作。传统文化的修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看世界不是为了去抄袭他人,照搬他人,而是为了更深刻更本质地发现中国,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比如安藤忠雄多次到访欧洲学习建筑,但他设计出来的建筑却非常具有日本风格特色,就是因为他出去之后更加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建筑最根本的来源是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建筑师一定要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深微的观察、深层的思考、深刻的研究。这些都是建筑师必须下工夫要做的功课。

建筑畅言网:建筑创新取决于人才培养,您觉得国内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否适合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如何改进?

白林:我特别乐意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建筑做的不好,很重要的就是建筑教育做的不好,这一点深有体会。阴差阳错我的建筑教育是在日本的——大学、研究生、博士以及毕业后的一段工作。对比之下,更清楚建筑教育存在的问题。总想为此做点什么,但体制的力量太强大,使得我的教学实践没办法在学校开展,这也是我辞掉北京交大建筑系主任职务的重要原因。也是我把建筑教育作为我公司目标之一的重要原因。

白林建筑创始后的这十来年间,我们做了很多建筑教育方面的探索,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由于投入过多导致公司经营有些失衡。教育是一种难有经济效益的投入,仅凭个人力量非常艰难。但让我自觉伟大的地方是公司独辟蹊径地坚持了十几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确实培养了不少人才,例如把一个“门外汉”培养成能规划、能设计、能组织的全才;再比如把成绩较差的毕业生培养成能担任国家大院大型项目的总建筑师总工程师等等。与众不同的业绩也证明了我们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际项目和培养实践,总结出一套非常实用的建筑教学理论和方法,也是我敢于招收非专业生来所的自信所在。尽管如此,还是希望中国的大学教育能有质的改变。

我认为,大学建筑学教育体系应该具备三点,一、扎实的做人做事的基础教育;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尤其是老师必须参与设计实践;三、要与科研相结合,不能光做设计,不搞研究,不写论文。我设想过一种教学模式:让老师半年教学,半年搞设计实践做项目,半年搞科研写论文。将“教学——设计——科研”分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培训教师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学生们跟着老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但很遗憾,这个设想在北交大没有得到实施。却在我的设计事务所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带来的影响

建筑畅言网:中央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各地陆续出现批判奇怪建筑的言论,您觉得将来会不会出现以反对“奇奇怪怪建筑”的名义而反对建筑创新?

白林:我想不会的,要相信民众、相信社会、相信广大的建筑师群体的智慧。我认为奇奇怪怪的建筑也包括丑陋建筑,“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个提法有问题吗?我看没有!不但没有,我觉得它代表社会广泛的呼声,也代表大多数建筑师同行对建筑的诉求,我看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思,也是对丑陋建筑的一种批评性看法。

现实情况是丑陋建筑比比皆是,奇奇怪怪的建筑更是不胜枚举,“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符合当前社会对建筑现实的一种普遍认识,切合当前社会对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倾向的一种担忧和判断,应该说是及时的提醒,可遏制丑陋建筑的蔓延,也可以遏止官员们对建筑创作的横加干涉,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建筑师们比奇、比怪、比异的设计倾向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也会促使全社会对建筑艺术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对广大建筑师、学者和关心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人们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坏事,而是好事。

有人担心是否对建筑创作有不好的影响,我认为担心多余。“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会让更多的建筑师们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建筑创作,对中国的建筑形式美进行更好的研究,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建筑形式。我认为讲话不代表绝对权威,也不会对建筑创新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有人会利用这种提法来反对自己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况不能完全排除。

建筑畅言网:我们该如何评价建筑创新?

白林:建筑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时代在变化,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建筑当然也就有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必须明确的是,创新不等于搞奇奇怪怪,奇奇怪怪肯定不是创新,把“奇奇怪怪”和“创新”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认识。建筑创作需要有严禁的理论指导,而不是胡来乱来。在这二三十年中,一些理论水平低、审美修养差、文化素养缺的建筑师在设计上胡来乱来,他们利用官员对建筑复杂性的无知而还要“装知”的心理,搞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建筑。

要把握“奇奇怪怪”和“创新”之间的区别,就要对建筑复杂性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建筑评论似乎比美术评论还要难一些,复杂一些。中国很缺少建筑评论家,建筑媒体也很不发达。加强基础理论建设,行业体制机制建设,评审专家库建设,严格评审程序,建设学术争鸣的环境等等非常重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国家的法制建设。

建筑畅言网:从根本上讲,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没有触及到奇奇怪怪建筑产生的根源,反而助长了权利过多干预文化生态的势头,这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利弊?

白林:以前罕见有国家级领导人对建筑形式直接讲话,现在出现了,说明建筑奇怪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多的去思考、去研究,这是好事。但难免有人会别有用心。对此,我们要相信中国有良知的建筑师、官员和民众,一定会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也把中国的建筑做得更好,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中国将会迎来建筑创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建筑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创新的方式会变的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社会总体的审美水平会得到提高,权利干预建筑的事情会得到遏止,丑陋建筑、奇怪建筑会大大减少,建筑文化会得到健康发展。

现在的情况是广大民众对社会上出现的大量奇奇怪怪的建筑有意见,畅言网举办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呼声应运而生,这个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批评奇怪建筑也好,评选丑陋建筑也罢,都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都是为了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建筑畅言网:中国的建筑评论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为了不得罪人,结果变成专家漠然、公众抱怨的现状,您觉得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白林:中国建筑出现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因为中国缺少建筑评论,在中国这是一个缺项。建筑师们也应该积极投入到建筑评论工作中去,解放思想,释放良知,对好建筑和丑陋建筑做出客观公正的建筑评论,网站媒体也应该承担起健康评论建筑平台的社会责任,让有学术良知的人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说“狠话”的人有机会说、有环境说,有勇气说,给建筑师、建筑评论家提供可发挥的舞台。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白林丑陋奇奇怪怪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