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素影也是一种设计视角
来源:畅言网 2015-11-30
素影设计师品牌策划机构创始人 王蔚
王蔚:
“素影设计视角”公众微信号创立者
素影设计师品牌策划机构创始人
素影设计顾问事务所(SIMPLEIMAGE DESIGN STUDIO)设计主持
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会员
上海建筑学会(ASSC)会员
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SDDA)装饰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设计师通讯》/上海EDC设计师联谊中心特约顾问
“上海十大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嘉宾评委
“中国上海建筑装饰设计大赛”初审评委
“全国未来之星青年设计师大奖”特约评委
“国际空间设计大奖--Idea-Tops艾特奖上海赛区”评委
荣获“上海十大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称号
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师”称号
入选“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杰出青年百人榜”
用减法做设计,用简单的黑白灰构筑有深度的空间体验,这就是素影主持设计师王蔚的设计追求,他认为一个作品能不能打动人才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
建筑畅言网:请谈谈你个人及素影设计的发展轨迹、企业文化以及素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蔚:我自己前半段的设计经历跟大部分设计师的轨迹差不多。我是同济大学第一届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学校为我们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当时从课程设定到上课内容都处在探索阶段,专业课程很受校领导关注。我毕业于1990年,当时建筑行业正处于低潮期,工作也不好找,一开始去了一家非常小的公司,每天只是烧烧水、打打杂,没什么事做;后来应聘到了一家在上海排名前三的港资装饰设计工程公司工作,那个年代国内的港资公司设计装修水平比较高,内地很多高端项目都是由港资或者广东装修公司的施工队来做;此后我又陆续分别在中韩、中美、台湾等多家合资和独资设计公司工作过,这些公司代表着完全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企业,我从各国设计师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特别在设计专业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逐渐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公司的管理架构。
到了2000年,我已经毕业十年,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时有一家公司在上海筹划成立分公司,老板是做工程管理出身的,当时他聘请我去当总经理助理,我的工作内容涉及到从上海分公司筹建、人员招聘到日常管理、运营等方方面面。后来由于总公司的原因撤销了上海分公司,我也正好借这段时间考虑接下来是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工作还是尝试自己做。也是机缘巧合,台湾有一家设计公司正准备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希望找一个本地的资深设计师合作,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派来的主持设计师没有公司管理经验,而我刚好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他们不太了解大陆在待人处事方面的生活习惯,而我又是上海本地人。双方在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一拍即合,我作为合伙人进入了这家新的设计公司。
公司在运行了大半年后由于与公司投资方在对公司运作、发展等大方向上理念不太一致,最后我和合伙人决定选择与投资方和平“分手”,由我先独立成立设计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初期就曾通过竞标获得为一家世界500强排名第13位的外资在沪投资的公寓楼盘样板房项目做设计,项目的设计得到了日方的高度评价,他们很意外像我们这么小的一支设计团队竟能提供那样高品质的专业服务,所以第二次他们又委托给我们一个更大的别墅群项目。但在这期间我的合伙人由于其个人自身的原因而退出了工作室,这对我来说是很受打击的。自那时起,“素影设计”成为了我自己独立运行团队的新名称。我希望我的团队是以纯设计作为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定位“素影设计”既是团队名称也是我们设计的品牌名称。我希望“素影”经手的每一个项目最终是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甚至材料方四方共赢的结果,能给大家同时带来愉悦感、成就感和商业上的利润。
“素影”这个名字来自我的外婆,我从她的本名和艺名中各取了一个字,以此来纪念她。我妈妈帮我把“素影”翻译成英文的“simple image”。从英文角度来讲是“简单,不追求奢华”的含意,这也是我个人设计的偏好,喜欢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灰关系来处理设计。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空间里如果住着一个内心很丰富的人,这个空间本身就已经充实了。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情怀的设计师,很难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设计与艺术有交集也有区别。设计毕竟是属于服务型行业,一旦涉及到服务,就要符合人的相关需求,因此要提倡“人性化设计”,怎么让人使用起来舒适、简便是设计师要考虑的。艺术则不同,例如一个画家,艺术的价值是体现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激情释放以及艺术美感在画布上的展现,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这二者的区别。设计师在创作构思时也需要一定的“天马行空”,尤其是刚入行的年轻设计师,但最终要能够收回来,使设计能够落地。
“素影设计”目前除是一个专业的室内设计团队外,同时也是一个由国内设计师首创的设计师品牌策划团队。
建筑畅言网:在您设计的众多作品中,您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个?为什么?
王蔚:相比于是否有最满意的作品,我倒更愿意谈谈遗憾。其实每一个案子做下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遗憾,不是亲历者很难知道其中的遗憾在哪里,只不过这些小遗憾是在设计师可控的范围内,还不足以使案子有品质上的差异,使外行几乎看不出差异,哪怕是得奖的设计作品也还是会存在遗憾的。在我看来,项目有遗憾可以说是设计行业(当然也包括其他类似行业)的“特征”,再大牌的设计师其作品也会有缺陷,很难有十全十美的作品。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来说,遗憾恰恰正是其前进的动力。任何工作流程中,只要多一个环节,多一个人手,就有可能多一个犯错的可能,有的必须追究要追究到底,有的则要坦然地接受某种遗憾。
建筑畅言网:您强调设计要回归本土,您觉得设计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本土文化?
王蔚:国外的建筑设计师一般都会对项目完成建筑和室内设计,他们不允许割裂外立面与室内的关系,否则很难实现建筑的完整性。关于设计的“本土回归”话题是这样的,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设计很多都是“拿来主义”,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设计人员,都意识到了原创设计的重要性,追求原创也成为设计专业人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由于我们把自己的本土文化丢失得太多、太久,当某一天突然醒悟过来,想急于找回和重视这些“宝贝”的时候,我们大多采取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在设计作品中堆砌一些简单的本土文化符号,这样的设计决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文化“回归”,只是一种表象复制。
上海的海派文化在建筑上最明显的标志是石库门和ART DECO。从某种角度看,海派文化是中外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效果,显示出海派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可以对各种文化进行“再加工”为我所用,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特点。
建筑畅言网:听说您有两大收藏爱好,一个是爵士乐碟片,一个是国际名师设计的产品,您还把这两种东西运用到了您的设计作品上,请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经验。
王蔚:早年间我比较喜欢听现代流行音乐,后来是受一位与我共事多年的台湾设计师影响,他常常会边听爵士乐边工作,因为爵士乐的节奏和所带来的氛围与设计工作的调性非常一致,之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爵士乐,并开始有目的地去收集不同时期的碟片。其实把爵士乐运用到我的设计工作中是件很顺利成章的事情。
为什么会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呢?我年轻时接触过戏剧表演,懂得舞台上场景、灯光和背景音乐对戏剧作品表现的重要性。在做一些案子时我会思考如何去塑造一个有意境的空间,于是我决定在不同气质的室内空间中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
优美的音乐是会感染人的,当人受到音乐感染时,整个空间的完美度就会大大提升。并不是说在那个空间里不能放其他的音乐,而是说某些音乐和这个空间氛围更契合。后来在其它的案子里我会主动帮助业主为更完美的塑造空间而特别挑选一些背景音乐,甚至还会为一些空间配上不同的插香。在不同的空间中,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五感都可以被调动起来,用触觉可让人感受空间的不同材质,用视觉可让人感受空间的造型与色彩,但很少有设计师会去考虑调动人的其他三个感官。
而收集国际设计大师设计的产品则是出于偶然,也是为了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品味。我非常喜欢一些国际设计大师所设计的品牌产品,它们往往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际品牌,每一个产品背后都凝结着一位设计大师的智慧,产品背后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如果我很喜欢某位设计师的某件产品,我就会去深入了解和收集他的其他相关产品,而恰恰把这些精致的产品放在某些室内空间里,所形成的气场会非常独特。部分业主不是很懂,我就会慢慢地解释和引导他们。
很多设计师在空间中选择摆放的产品仅仅是看中其造型独特,至于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则所知甚少,自然无法与业主分享这种搭配的乐趣。设计师完全可以让业主了解到产品的独特价值,来提高业主的生活品味。
有一句话叫设计来自设计之外而非设计本身,只局限追求设计本身,视角就会变得狭窄。所以设计师的学习能力越宽越好。
建筑畅言网:外界说您是一个“较真的人”,您的执着追求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钦佩,作为一名较真的设计师,在接案子时是否会遇到困难?您怎么解决?
王蔚:用平常心看待每一个案子,不管是新认识的客户还是老客户,老客户比较了解我的设计原则和做事方式,会再次请我为他服务说明他应该可以完全能接受我的作品。设计师也是性情中人,在跟客户打交道时必须真诚地告诉他你对于案子的期望以及你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助他达到的项目效果。当你的诚恳得到业主的认可,更要尽力去达到自己到对业主的承诺。
不管业主有多少身价,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大都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我们则是专业人士。不管贫富贵贱、社会地位高低,来找我们就是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专业的帮助。当然,无论是站在设计师专业的角度还是对项目负责的角度以及从职业操守上来说,设计师也必须这么去做。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跟业主的第一次见面就像谈男女朋友,第一次就能谈拢的话,接下来的合作自然会较为顺利,如果一开始双方在大方向上都谈不拢,那绝对不要勉强。一个项目并不是适合于任何一位设计师。这些工作都不能拖到项目启动后再做,而必须前置到项目启动前,否则对项目本身、对自己和业主都是一种损失。当你尽了一切所能,剩下的就是靠“天命”了。
执着是指认定方向之后的执着,而不是盲目执着。以我这种挑剔的状态,可能接到的案子也不多,但同时碰到糟糕案子的几率也就不大。设计师中除有部分是艺术型设计师外,还有商业型设计师,他们通常会说“我学会了妥协”,我并不认同!妥协是有底线的,适当的有条件的妥协是可以的,无底线的妥协是让自己成为别人手里一支绘图的笔而已,对业主来说毫无价值,对项目来说更没有任何意义。
建筑畅言网:生活上您是一位环保达人,那么您是如何将环保融入到设计中呢?
王蔚:在设计手法上,我喜欢用减法。我希望在一个空间里你所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如果一幅画挂在墙上,使这面墙多了一个视觉的焦点,那这幅画就有存在的意义,空间设计绝对不要纯粹为了装饰而装饰。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其实也是一个最佳的材料组合者。在一些高大上的空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普通材料的身影,这些普通材料在合适的搭配组合设计中所体现的价值远远超过材料本身的价值,这就是一种很聪明的设计。
如何在室内设计中使用价廉物美的材料搭配出超值的感受?假设某一空间的实际装修价值是10万,经设计师的巧手设计之后空间的价值提升到15万,这就是超值的设计,多出来的5万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价值;相反,如果某一空间的实际装修价值是100万,经过设计师设计之后,所呈现的价值只值50万,那就非常糟糕了。“环保”这个词被使用得比较频繁,但我们也不必为了环保而环保,环保本身就是一个职业设计师应该去做的事,目的不是纯粹为了环保但项目结果却实现了环保,这样更好。
建筑畅言网:您会如何看待对旧建筑保护设计的?
王蔚:我希望既能够保留旧建的历史价值又能赋予它新的生命,新与旧的的结合在当下旧建的改造中非常重要。我不太建议项目全盘恢复,因为项目已不是处在当时的时代而正处在当下21世纪,要考虑的是现代人进入这个空间内的感受已不是当时的人进去时的感受。我们既要保留当时建筑的文化脉络,也应该融入新的设计概念。
建筑本身也是在告诉观者你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它,把它做成复古的空间,那么它最多也就是个假古董,而如果在旧建改造中加入了新的设计元素,则代表了设计师试图告诉观者他想要表达的眼光,同时也希望观者能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旧建改造。
建筑畅言网:近年来你多次作为重要室内设计奖项的评委,您对后辈有哪些叮嘱?
王蔚:当今很多优秀的室内空间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场景,成熟的设计师在作品表达力和技术层面上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如果大家都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到底谁才能最终胜出?我认为应该看作品有没有打动你内心。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你是因为它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而不在于纯表现设计手法而已,空间设计的情绪与意境的塑造虽然不可言喻但最显设计师的功力。
在我认识以及我带过的学生和同行中,有相当部分把从事设计工作仅当作自己赚钱的途径,目标是未来能拥有豪车豪宅,甚至有的已经达到这个目标,这是这部分设计师的追求,没有对与错,最主要是要找到对自己适合的、要走的路。有的设计师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但设计水平一般;有的设计师则怀着执着的设计情怀,对经济方面反而看得较淡,在作品的设计上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只要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状态就好!现在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自己应该尽早看清楚自己想要走什么样的路,不要留下遗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