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周榕:建筑评论的价值在于知识创造

 人类的生活中需要建筑,但建筑是否需要建筑评论?

就像水需要鱼一样,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看来,建筑评论这条“鱼”就是搅活建筑知识这片“水”的重要存在。甚至对整个社会来讲,建筑评论者队伍的壮大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复杂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建筑文明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助力。

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建筑评论的价值是指向知识创造的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目前国内的建筑评论领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周榕: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内的建筑评论总体上呈现越来越活跃的态势。前几代建筑评论队伍中的人还很少,最近已经逐渐增多,我觉得将来还会越来越多。

不只是人数越来越多,许多评论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刻与精微,评论的触角深入到了以前很少涉及过的地方,突破了宏大叙事的泛议,也远离了业余感触式的杂议,变得更加专业化,也更富有启发性,触及到建筑更本质的东西,这些都说明了建筑评论的进步。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建筑评论的价值是什么?

周榕:传统的观念把建筑评论当成建筑历史或者建筑理论的一部分。

我最近在研究知识组织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建筑学里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分为三种:一种是阐释性知识系统,它属于价值论的范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理论;第二种是陈述性知识系统,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历史;第三种是功能性知识系统,属于实践论的范畴,是与建筑设计、建筑营造有关的知识。

 对于建筑评论,以往人们会想要把它定位到这三个知识系统中去。这样建筑评论也就被划分成了三种不同的评论模式:一种是套理论,就是用理论的规律性框架去解释建筑现象,将建筑评论视为建筑理论套用于具体案例的微型操作;第二种偏重历史,用历史的知识来跟当下的实践进行关联,试图从中找到因果性的脉络;第三类是功能性的,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虽然现在建筑评论界的主流已经抛弃了这样的评论方式,但是仍然会有人沿用这种方法去评价建筑。

然而,我个人认为以上三种定位都不足以体现建筑评论(建筑批评)的价值。因为这些归类让建筑评论沦为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功能等知识系统的一种附庸。我更愿意把建筑评论定义为第四种知识组织的方式。它实际上把建筑知识从阐释、陈述、功能这些已经相当僵化的结构性的知识体系里面解放了出来,让这些知识变成了更加具有活性的知识。建筑批评很大的特点是差异性、持续性、有往还、有回合、有碰撞的,类似头脑风暴。只有这样,才能让建筑知识为建筑创造所用。否则大家学会了建筑理论、建筑历史以及建筑实用知识,但是仍然不会做设计,仍然不知道创造的真正秘密在哪儿。也许可以去简单的画个平面图、立面图、盖一栋房子,但是真正激动人心的有创造性的、有魅力的作品却无法通过知识学习而设计出来。

所以我认为建筑评论的价值是指向知识创造的,而不是现在网络流行的简单的“吐槽”。 

媒体是专业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重要渠道

建筑畅言网:有一些建筑言论专业性比较强,不太容易理解,而吐槽等方式传递的信息却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周榕:从学术的角度讲,吐槽并不属于建筑评论的范畴,它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是既然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意义。老百姓会吐槽,就说明老百姓无法跟他们吐槽的建筑作品建立感情关系、达到认同。这代表了文明内部的一种断裂。说明文明的创造形式和文明内部的大部分人无法产生认同性的链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一些言论不能算是建筑评论,权且把它称为是对建筑的议论。这种议论很重要,因为老百姓多数没有时间看学术文章,也看不懂。但是他对建筑的好坏有直观的认识。

另外,建筑评论也需要在普及的层面上多下功夫。以前我们的建筑评论在学术的角度讨论的比较多,而在普及的层面讨论的少。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怎样应该提高建筑评论的社会关注度?

周榕:建筑评论如何能像那些普通言论一样,在大众层面跟老百姓建立一个沟通机制,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新媒体的方式,比如像你们一样的专业网站,微信、微博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沟通渠道。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是观点的沟通,也许是感情的沟通,也许是信息的交流。它拓宽了建筑批评的视野和范围。通过建筑批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情感交流能够有一个通畅的反馈机制。

例如你们网站举办的“丑陋建筑评选活动”就达到了这种沟通效果。 

让建筑评论参与到定价机制中去

建筑畅言网:您认为应当怎样为建筑评论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土壤?

周榕:建筑评论现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建筑评论对建筑生产的能动作用比较弱。如果把建筑评论与艺术评论做一个比较的话,你会发现艺术评论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极为重要。因为艺术评论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定价——评论家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令作品的价格能够相差几十、上百倍。再比如,影评也可以直接影响到电影的票房。但是建筑评论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影响建筑作品的定价。

如果要为建筑评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要让它参与到定价机制中,至少要通过评论让人们知道建筑师处在什么样的级别上。因此,首先建筑作品应该有一个相对公允和普遍认同的评价机制。现在有一些建筑师挣了点钱就进行自我炒作,动不动就自封大师,这些现象是对建筑行业不利的。大师不是由学历和职称决定的,作品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现在国内建筑业的情况更像是一群人混战,并没有真正的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我想,如果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建筑师队伍想不好都难。

建筑畅言网:您怎么评价现在国内建筑师的设计水平?

周榕:如果历史的看,我觉得现在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对比一下90年代的房子,这个结论就很明确了。但是如果横向比,跟成熟的发达国家比,我们确实还有很多问题。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建筑业的问题,比如结构选型、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与质量等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建筑师的能力和眼界的问题。

总的来说,一方面要肯定国内的建筑师现在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相当大的成长空间。因为我们的建筑产品在大量产出情况下,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弱的,与惊人的建筑量相比,出现高水平、高质量作品的比率是非常低的。虽然我们的建筑业也出了一些好的设计师、好的作品,但那是在比别的国家多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产出的基础上选出来的。 

建筑畅言网:据我们所知一些高等学府都开设了建筑评论方面的课程,清华是不是也有相关的课程?

周榕:关肇邺院士从1980年代初开始就在清华开设了建筑评论课,据我所知在国内高校的同类课程中是开设最早的。我有幸跟从关先生讲授建筑评论课也已经十二年了。从课堂情况看,这门课还比较受学生欢迎。但是选这门课的同学里有多少人真的准备去做专业的建筑批评,我觉得是很大的疑问,在中国当下的建筑生态环境中,设置专业去定向培养建筑评论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难?这与文明结构有关系。评论家给人的印象是一种“闲人”,是没有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闲人。但是戴蒙德教授(编者注:贾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枪炮、细菌、钢铁》一书中的研究表明:闲人的出现才意味着文明的进化。也就是说,闲人的出现说明社会文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能够供养得起不从事直接劳动生产的人,而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承担了很重要的文明组织的工作。在我看来,建筑评论就有这个能力。建筑评论者虽然不是一线的建筑从业人员,但是没有建筑评论意味着建筑组织结构处在一个低下的水平。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复杂化,我想我们将来是有可能养得起一部分专门从事建筑评论工作的闲人的。但是就我国现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来说,还不太可能出现这么一个相当成规模的建筑评论队伍。我们很难找到单纯以建筑评论为生的人,至少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是没有的。这就造成我国的建筑评论会带有一定的业余色彩。也许有兼职,比如像我一样在大学教书的老师。建筑评论的业余状态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建筑评论者们的专业训练不够,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专门针对建筑批评的理论思考深度、眼界高度还不够。所以,国内的建筑评论界的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差异性很大。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评论周榕知识创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