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郝琳:属于人、自然与社会的绿色都市与建筑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执行董事、博士  郝琳

相信没有人不希望拥抱这些从绿色、环保、生态出发的建筑。但这样的好建筑和正面的出发点,再往下走的话,非得是群众路线不可。更为自然与开放的民间群众路线,是要引起普罗大众对生态、环保、健康,乃至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的认知、反思和共鸣,进而在基层中汇聚前行的力量。

在社会上,当下绿色建筑的困局,也几乎是可持续发展的软肋,在于单一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特征是,片面而非整合,单一而非多元,因循而非创新,隔离而非参与,短视而非永续,分离而非交叠,强制而非影响,孤立而非伙伴,控制而非引导。这是现代主义机能论的老套思维,反映在在绿色建筑上,就是单一的唯技术论特征,忽略了人的因素、建筑的社会性设计,也不融入城市设计和社区营造这样的广阔思维。

我们不否认,绿色建筑的主要技术拓展和创新研发,大多是工程技术界的成果,事关科学。那么,建筑师的角色是什么?何去何从?我认为,是推动培育软实力的动力、责任与领导力。比如,从策略发展和应用整合的角度,我们得从大政府、大政策、大机构、大崛起、大发展、大市场、大马路,过渡到小政府、微策略、小社群、小进步、细发展、小市场、小马路、小生活。小,是大家伙儿都能够参与的尺度,是兼顾了生计、生动、生态、生产、生活,乃至生命的尺度。绿色,以及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关键,就在于具体而微的城乡基层和社区整合,也就是所谓绿色建筑的社会性设计(social design),而非单一的孤芳自赏的建筑本身。

在自然上,绿色建筑的想象,参照物是“树”。我们喜爱“树”,是因为这样的形态回答了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环境的问题。“树”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夏天浓密而遮荫,冬天疏落而加强日照;“树”总是惹人愉悦,常常自然地演变成为社会性的聚集空间,比如,南方人常说的“榕树头”,就具有社会性的意涵。这是一种融合生活样式的营造并兼行环保之效的思维,她启示着人与建筑景观有形和感官的互动,以及已建环境主导微观气候结果的观点。建筑如同“树”一样,如若健康地成长,需要很好地掌握与方位有关的日光几何学、季风以及地形水文的重要性。

“树”组成“林”。一个建筑或几个建筑的环境问题, 如何避免成为个案而具有广泛的都市、社区、社会和产经的价值与意义,并耐得经久时间的考验, 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文化与文明的更为永续持久的引擎? 绿色建筑的未来之道,更在于以大众参与、动态、非标准化的合成,来定义属于自然状态下的城市与乡野,以及提升由此形成的以质量和经验为基础的环境意识。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想象-未来世代的都市中大量种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如野生花草、树丛、水花园、生物沼池、甚至是种植当地水果和蔬菜,沿街种植树木和植被,提供多种类型和尺度的户外空间,共享的中央公园、空中走廊、绿色屋顶和庭院,以及相关联的假日农墟市场、街区活动、创意手艺,这不是一幅繁荣而环保的都市景观吗? 这样逐步建立起来的社区使人感受自然,并重新创造自然景观散发的感觉和愉悦的生活样式。

武夷山生态屋

在文化上,绿色建筑的拓展,是需要去激发地点的意义,帮助重新发现被忽略的自然、社区、历史和文化;需要激发原生活的荣誉感,珍惜并激活现有的文化资产;需要试探新活力的可能性,借以活化老区。像纽约“高线”(High Line)这样的项目,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从一开始零星几人的“铁路之友”的组织,到现在全球最夯的永续创意地标。High Line凭借着开放都市的理念,创造了巨大的都市更新和社区共享的价值,也是人见人爱的场所。

在中国成都,我与设计团队和太古地产、远洋地产一道,在新近落成的太古里(Taikoo Li Chengdu)长达六年的探索中,跳脱了单一永续建筑的思路,而从都市更新和中心创建的角度,落实更具开放性、公共性和聚落特质的都市计划,并尝试回答可持续都市的诸多发展要义,整合性地思考集约城市、营商模式、适行城市、多元化混合发展、公共与共享参与空间、慢活社区、文化遗产的保育和活化利用、创意街区、地域场所感这些因素。这个项目围绕着古刹大慈寺,是成都市中心最令人激动的大规模综合更新发展计划,其中嵌有六座古建筑需要妥善修复并重新使用。设计之道,是在于把大众生活、人文雅致、历史资产和自然哲学升华为街巷的氛围,并转化为营商机遇,对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具有启示意义。设计过程的关键方法,也在于从社会互动、经济活力和环境共创的综合角度,赋予脉络、创造情景、重组价值、分享串联, 让不同界別的人交流和合作,让创意可以在一个快乐的都市社区中发生。所以这样的项目,是更属于人、自然与社会的绿色都市与建筑,也是着重于优化都市公众环境和毗邻的公共空间,重新确立中国都市中心的形象和定位,致力推广区内的本土特色,把现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成现代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吸引居民社区、游客和商业发展等。 

我认为,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意义上,片面而自我独立的绿色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的敌人。置于广泛天地的可持续发展都市与建筑计划,需要拓展基于自然创新的策略,事关可以促进众多参与者共同建设的多元及低风险的新点子、有效方法和培育社会创新的机制与过程。

 

郝琳简介:

博士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执行董事

Oval partnership 董事合伙人

乡村营建社RCDG创始人

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绿色自然城市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