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宋晔皓:建筑要从源头更多地进行一些有意识的绿色思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生态建筑专家宋晔皓

近年来,住建部以及一些地方省、市陆续出台有关绿色建筑建设的通知/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绿建行业的发展,然而,一些政策出台是否过于仓促、绿色建筑构建和设计是否过于复杂、绿建运行标识认证是否相对滞后、建筑师应该在绿色的建筑里面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等问题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我们畅言网就以上几个争议性的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生态建筑专家宋晔皓。

建筑畅言网:近日,住建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宁夏自治区、昆明市、大连市等也相继出台了绿色建筑实施方案/意见。请问,这些政策的出台,会对国内城市的大型公共性建筑、国企建筑、政府建筑、商业建筑以及农房建筑有什么影响?

宋晔皓: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我国未来建筑大发展方向,是有一定的导引性作用的。因为很多政策是强制执行,意味着未来各种建筑,均会采取一定的绿色技术措施,以期达成各地可能不同的要求。

建筑畅言网:近年来,建筑设计界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国家和地方有关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出台得过于仓促,或者说是并不完善,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议?

宋晔皓:从绿色建筑发展的角度探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其必要性。当然,绿色建筑最关键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设计问题,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建筑使用和运营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真的想设计初始预判的那样,达到绿色建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健康、环保等的要求。因此政策和法规也是要严格落地,要从设计初始到建筑表现的性能测评,全面跟上。如果仅是在设计前期达成了各种政策或者法规的要求,但是到了建筑建成以后实际的使用和运营这一真正对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目标有重大影响的阶段,反而有所松懈,那就是政策和法规执行层面的遗憾了。我个人认为应该齐头并进,既关注设计前期的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更要重视建筑使用后的性能评价,二者都应该把指导性政策和法规做到踏实落地。比如说,你告诉我这是一个绿色的建筑,前期除了要符合国家的一些必须满足的指导性条件外,你后期还得用一些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告诉我它怎么节能、怎么绿色、怎么改善人居环境、怎么让人健康舒适地成长。这样一来,既能给建筑设计师的创造性进行适当的松绑,还能让这些建筑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绿色建筑。

建筑畅言网:近年来,业内围绕“绿色建筑”有着不少的争议,比如说“绿色建筑就意味着高投入”、绿色建筑的构建和设计过于复杂等,对于这些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宋晔皓:近期对于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研究,越来越充分。总体来说,倾向于一个结论:如果按照目前国家颁布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体系执行的星级认定, 增量成本并不是那么大,如果考虑到远期运行的节约,更加不能简单地用高投入来形容。比如说你盖一个房子,预计每平米投资2000块钱,为了专门达到一些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例如我国的绿色建筑星级认证,或者其他国家的一些绿色建筑标准,你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绿色技术措施,这个费用显而易见,是那些没有考虑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不用考虑的成本,因此每平米造价也会相应有所增加。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比想象的要小。而且增量成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成本。就拿住宅说吧,绿色建筑要求的住宅必然要加入一些绿色的东西,比如对空气系统、遮阳、通风、采光以及环境友好的绿色建材等,那它必然会造成一个成本的增加。但是这个成本的增加,如果会带来一些绿色的表现,相当于获得了更好的服务,或者在长期建筑运营过程中,由于节能表现好,很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初期的投入。这一特性,对于自持或者自己进行物业管理的公共建筑或者住宅,尤其有吸引力。

另外,如果说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过于复杂,可能是指系统、设备等有些特殊的考量,如果仅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设计的复杂度还不够,还不能充分体现建筑师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目前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现在到底什么才是绿色的建筑这个问题,节能是个抓手,所以节能方面的专家话语权多一些,而我国飞速的发展导致建筑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是一直处于忙碌并且疲于奔命的状态下。相对于建筑师而言,可能有意识地从源头上对什么才是绿色的建筑这种思考远不如对形式感的追求、对快速地处理好甲方的项目等这样的需求来得迫切,至于建筑师应该在绿色的建筑里面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就更加需要进行专门的深入思考了。综合这些情况,可能有人就会觉得绿色建筑很复杂。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抱怨绿色建筑设计复杂,而是要反问自己:自己心目中的绿色建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建筑师把很多工作都简单丢给其它工种去完成,最后就可能会变成“两极分化”的一种现象:房子、平面布局是什么样,建筑师说了算;房子怎么绿色、怎么节能,工程师说了算。我认为,绿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筑师与工程师通力合作,进行整合设计,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优秀的绿色建筑。

建筑畅言网:据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王有为在2012年底一个学术论坛上透露出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存在着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的现象。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应该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宋晔皓: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原因可能在于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对于业主和设计方存在着认证的难易问题;另一方面运行标识有一定的条件,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或许这也导致了运行标识认证的相对滞后、相对被关注得少。这也是我在前面提到的要全过程落地,不光是建筑设计阶段,还有建筑的建成使用的实际表现。

其实,认证标识与运行标识的区别在于:运行标识相对费劲,设计标识相对简单、省力气并且有更多的回报。如果运行标识从图上来说话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需要持续监测的相应数据,而这恰恰又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那么谁来负担这些成本呢?首先,从开发商的角度上看,它获得运行标识认证的红利不如简单做一个绿色设计的标识认证,那么考虑到运行成本以及它的必要性,就未必会有人愿意做后面的运行标识认证了。其次,老百姓有几个知道绿色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的区别呢?在买一个绿色三星建筑认证的房子的时候,如果有老百姓问起这个认证是设计标识认证还是运行标识认证的话(实际上这个房子基本上可能是认证标识),那这个人在绿色建筑认证方面也算是在行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绿色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