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黄俭:建筑师要对设计细节多一些执拗

 北京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项目占地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是举办2014世界葡萄大会的重要场所,也是一座集葡萄品种展示、观赏采摘、生态体验、景区游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占地规模最大,展示品种最多,展示内容最丰富的葡萄主题博览园。项目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的阿克雅公司合作完成设计。

畅言网近期采访了“延庆的世界葡萄博览园”的设计者——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黄俭,访谈中他讲述了延庆的世界葡萄博览园的设计经历,分享整体设计思路和设计亮点,畅谈与境外设计公司的合作感触。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黄俭

建筑畅言网:请您介绍一下个人的从业经历和公司的背景?

黄俭:

我在1989年加入中建总公司,最初从事管理工作,因为对设计的喜爱转入设计部门,之后一直坚持从事设计工作,如今算来也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公司项目类型比较多,相对来说住宅类比较多吧,代表项目有早期的莲花小区,赢得了一些设计奖项,当时我们在用地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采用了高密度的设计策略,现在来看是不可复制的。到近期,北京东西区域的两个万达广场也是由我们公司设计的,建成之后效果很好。我们在外地的项目比较多,我主持设计的天津奥城项目,建成后成为当时天津最贵的楼盘,这个项目是配合2008年奥运会建设的,是与境外事务所合作设计,在当时也是比较成功的项目。 

建筑畅言网: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的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设计过程,项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什么?

黄俭:

最初承接这个项目设计时候,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此类设计,所以非常感兴趣,但在设计过程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项目最终的实现效果与设计初衷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个项目在延庆选址,是举办2014世界葡萄大会的重要场所,也是一座集葡萄品种展示、观赏采摘、生态体验、景区游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在葡萄大会举办过后建筑承担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功能,所以有很多大尺度的景观设计。我们针对项目具体情况,也去和农业研究部门了解葡萄种植的知识,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这个项目设计周期非常短,这也给设计带来很大挑战,我们是与意大利的阿克雅公司合作设计,他们主要负责概念设计。葡萄博览园项目的建设仅持续300天,前后约为一年半,其中还包括项目的概念设计阶段。对设计师的挑战在于是否能够将意大利葡萄酒自然文化、设计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并将其打造为中国领头的葡萄酒产业经济。

项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葡萄的自然几何形状,主次路像葡萄的主干和枝蔓一样穿插在一起。核心主轴线是一个蜷曲的葡萄藤蔓抽象延伸而成,整个园区多以圆形元素为主,道路和建筑都可以看作一个生长围绕葡萄形态而展开的元素构成,建筑物作为这一元素,构成与景观道路一起能够在空间上延伸起伏,形成高低绵延而又相互连接依存的艺术效果,灵活多变而又满足功能需求,并且突出园区主题。 

 北京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效果图

 北京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实景图

建筑畅言网:在与境外事务所合作中,给您最大的感触什么?

黄俭:

在与意大利事务所合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国外的建筑师的敬业程度,他们的建筑专业性非常强,相对于我们国内做设计那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他们的认真和专业更加突出,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大规模的设计生产是一种犯罪。建筑设计也保留了一些个性化的设计,这个园区中建筑的规模不是很大,整个园区设计的高潮点在科普馆,人们可以站在科普馆的屋顶俯瞰整个园区。 

境外事务所的设计模式可能在国内很难推广,国内设计师往往被各种条件所制约,不敢突破一些限定条件,国外建筑师不太考虑这方面,都是先把自己的概念设计出来,之后再去考虑规范。

中国建筑师如果这样做就会发愁如何上报规划部门审核,敢于突破规划的限定是很少的。我反倒认为遵循了各种条条框框,一味的妥协是出不来好设计的。 

境外设计师对设计细节的要求也非常严苛,意大利阿克雅事务所最擅长的是设计酒庄,他们曾经设计一个酒庄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之后这个项目成为了世界十大酒庄之一,他们的这种对细节的追求让我非常震撼。在葡萄博览园方案调整阶段,我们已经觉得可以了,但是他们仍然会认真地做出近10个修改方案,对于设计细节的局部推敲非常详细,致使甲方都起急。 

建筑畅言网:境外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方式与国内有哪些不同?我们与国外设计师还存在哪些差距?

黄俭:

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都有自身的特点,国外设计师通常都很敬业,这可能跟他们的职业化教育有关,对细节的要求非常的执拗。国内的建筑师在细节上往往倾向选择标准图,使得标准图成为一把“双刃剑”,结果是我们的设计过于粗糙,这和我们规模化生产和快速造城有关,很多设计细节没有仔细推敲,这种“设计”只能称之为是一个符合工程要求的构造,直接引用标准图上的设计,没办法用心设计,因为这是被允许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实际上这无法控制和延续设计的初始理念的,境外建筑师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细节“没完没了”的研究,这确实也感染了我们,作为中国的建筑师这方面确实需要向国外学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偏执”一些,也许这就是所谓工匠精神吧。 

向深层次分析,我们的差距根源在于建筑教育的问题,我曾经参加国外建筑师的沙龙活动,听他们之间的讨论,他们很多人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中国的建筑设计任务,并不像舆论所说的把中国当成试验场。虽然有部分是抱着商人的心态来中国圈钱,但是我也接触过一些艺术型的国外建筑师,他们扎根在北京的胡同里做设计和研究,而且做得非常不错。商人型的设计师会照搬国外的设计直接移植到中国,即使在国外建筑师的圈子里,这种商人型建筑师也会被边缘化。 

中国的建筑教育水平非常落后,国外建筑师从中学阶段就能够接受艺术教育,到大学在研究设计,而我们国内很多高考学生在报志愿之前可能完全不了解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更谈不上真的喜欢,这种差距显而易见。 

建筑设计实际上非常复杂,建筑是大尺度的“艺术品”,从设计角度来说很难把控,做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很不容易,这就是很多国外的建筑大师一辈子就做几个作品,中国建筑师可能一年就做了他们一辈子的设计,我认为这种“设计”真谈不上是设计。相反近年来,我接触的一些非建筑设计专业的设计师却非常认真,景观或者室内设计专业也开始做建筑设计,他们从自身对建筑的喜爱和理解出发,做出的建筑设计也非常好。 

建筑畅言网:您如何看待目前设计市场的形势以及未来发展?

黄俭:

我从1999年开始担任了10年的设计所所长,对设计院的经营深有感触,市场上存在各种低价竞争的行为,许多做法只能说对混乱的市场雪上加霜。要想保持自身的运营,有的设计公司只能采取迎合甲方,降低设计费用,简化图纸质量,不断的加班来弥补,同时把设计人员变成设计工人,安置在设计制图流水线上。我算过这个账,实际上这种方式仅能够维持一个公司基本的生存,采取滚动的方式让资金链能够稳定不断。实际上这种企业最后只能“呵呵”了。 

对于未来市场形势的预测,目前设计企业的效益都在下滑,大批量设计生产的前景不被看好,我认为市场中会出现一些定制化的产品,一些有想法的甲方,尊重艺术和设计,他们会与设计师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实现好的设计作品。另外,一些私人性质的建筑设计也会越来越多,这类项目不涉及土地出让,在宅基地上建设,成本比较低,可以采用当地的材料,设计这样的建筑非常有意思。现在有的开发商推出“美丽乡村”等乡建的项目,进行村落改造,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发展方向。

未来设计市场的竞争也会淘汰一批设计机构。建筑设计的组织模式也有小团队化的趋势,这有设计成本控制带来的压力,也是建筑设计自身的行业特点造成的。

我认为不能把原创设计搞成一场“运动”,大家都像完成指标似的去做,设计终究要受到其他门类的艺术和技术的影响,原创设计的优劣在于设计师的艺术水准,对建筑本身的理解,以及对技术发展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商、领导是否尊重建筑师,给予建筑师更多的可操控的权限。我在和香港建筑师交流的时候,他们的建筑师权限非常大,与之而来的责任也承担的更多。国内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要达到那种程度,行业情况会好很多,设计师的态度就会有很大改观。 

建筑畅言网:在您多年的设计经历中,如何做到与甲方的有效沟通?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吗?

黄俭:

目前甲方的水平和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他们的角色决定了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在项目前期会花大量时间去做考察,甚至有专门的部门对建筑产品进行研究,而很多设计师根本没时间去考察,所以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差距。设计师不应该认为与甲方是对立的关系,这样的想法非常不专业,要想“征服”甲方就要让自身更加专业,从专业角度让甲方信服,抱怨只是凸显出自己的不专业。

我接触过很多政府项目资金控制非常严格,控制造价是中国建筑师非常欠缺的地方,很多建筑师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设计院大多有相关概预算专业,但是和设计结合的并不紧密,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和非地产行业的公司不了解造价定额,完全管理不了施工,也控制不了造价。我们和境外事务所合作中觉得,越是个性化的设计越难控制成本。建筑材料的使用能够表达建筑思想,但很多设计师对材料的研究太少,甲方希望用便宜好用的材料,国内建筑师在建筑肌理的把控、材料对比等方面和国外还存在差距,建筑做出的效果相差很多,而国外设计师在选材方面很轴很认真,当然这也造成造价上的难以控制,这点我体会比较深的。现在有一些70后建筑师留洋回来,对材料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研究,对建筑质感的把握有一定的提升。 

建筑畅言网:您如何看待BIM、3D打印技术的发展,这些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是不是未来建筑师会失业了?

黄俭:

我认为建筑行业会出现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和软件,但是谈不上建筑师会失业,越是个性化的东西越需要专业的建议,才能够顺利实现最终的设计效果。比如3D打印实际上是一种更容易标准化模块化的东西,应用的范围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它可以实现自主建设,低成本建造,但如果要打印或者加入个性化的东西,保证安全的建造和使用,就需要有专业的指导。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房屋必须要对建筑技术有所了解,术业有专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建筑师。技术发展也许会淘汰一批建筑师,但可能对大型的设计机构冲击更大。 

建筑畅言网:您如何理解建筑师的角色定位?

黄俭:

作为一名建筑师要真正喜欢设计、理解设计,富有责任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专业,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在工作中,我也从事项目主持和管理工作,想要做到主持建筑师的层次,就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师角色,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管理者,会涉及到与很多专业公司的协调工作,要想做出一个良心的建筑,就要协调好所有的方方面面,要管理自己的团队,还要和甲方处理好关系,更要组织好建设中的各个专业,真正的建筑师是这样一个整合的角色。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细节执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