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毛厚德:城市发展要重视量,更要重视质

城市文化中心建设都需要建立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需要考虑与周围建筑肌理的和谐,上海M.A.O创始人毛厚德认为,城市发展固然需要标志性建筑,但文化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文化功能,为市民提供文化生活便利,不能为了发展而抛弃传统的文化脉络。

建筑畅言网:城市文化中心建设离不开城市肌理,你认为我国各地城市特征鲜明吗?

毛厚德:目前我国城市都有一个特点即“千城一面”,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觉得政府大道不错,同时又会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这里有个音乐厅,那里有个体育馆……),这都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和城市肌理环境相协调的结果,这和我国的快速发展也有关系,很多地方都在拆除各种老建筑,旧城区面貌难以得到保留,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气息也被破坏殆尽。在古城区保护上,上海算做得好的,但仍然有很多石库门被拆除。还有那些古镇开发,以前说“十大古镇”,现在估计超过100个了吧,这些所谓的古镇很多都是新修的,老的在前些年都已拆毁。

现在有特点的城市已不多见,上海有外滩外国建筑街;广州有上下九步行街;北京有故宫这条主轴线;此外苏杭也很有特色,南京的城市特色也比较鲜明,只是大部分都在军事区内,普通人看不到。至于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就太过雷同。

建筑畅言网:造成城市肌理被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毛厚德:要保留完整的城市肌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一座城市的市中心通常都会有一些遗迹,这些老的肌理需要保留,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就会受到限制,不能用得太厉害,但由于政府财政主要来源靠卖地的收入,为了发展经济,政府会将市中心的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则不会考虑是否要保留这些遗迹,统统拆除。所以,保护遗迹主要还要靠政府,政府不能太过功利。尽量多保留一些有特色的旧城建筑。这些旧城建筑不单单是为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提供相关的“语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建筑师的立场上,我个人也希望能部分保留这些老的历史印记,现在也有一些老专家站出来要求保护遗址,这种做法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现在每一届的政府领导会有政绩考核,他们难免都会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城市有大变样,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好的,会推动城市发展,不好的一面是会导致城市肌理受到破坏。我认为,政府的眼光应该放得长远些,应该有一个长期规划并严格执行这个规划,等精力和经济条件都跟上之后再去开发。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财力不够又想速效,往往就会追求“大干快上”,要求城市建设能很快看见成果。甚至有些小城市还会要求必须建造多高的大楼,只要房子修得高,一眼望去全是高楼大厦,让人有种置身现代化大都市的错觉。

这种现像在中小城市尤其普遍,很多大城市的建筑项目受到限制,在小城市没有,于是就出现以高层建筑换地的现象,导致现在很多很好的地方,比如张家界、云南,本来风景很好,突然出现几个高层,一下子就破坏了当地美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非常令人惋惜。

当然也有保护得好的,比如桂林,桂林整个城市都限高,没有太多高层,给人感觉城市肌理十分协调。环境虽然好了,但桂林当地的市民又不乐意,认为国家管得太多,没有可开发的土地,经济发展缓慢。这就是两面性。

建筑畅言网:城市文化中心作为标志性建筑,虽然建造得很好看,但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活有一定差距,这个现象该如何解决?

毛厚德:文化中心作为标志性建筑,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因此不论是建设规模还是建设投入都不可谓不巨大,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设施建成后空置率很高。脱离了文化设施原本应有的属性。我们认为真正的文化设施就是要让普通市民能够参与,真正地把文化设施用起来,比如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如果这些设施无法得到利用,只是做做样子放在那,体验性不强,就失去了建筑本身的意义。

我觉得标志性建筑不在于在外形上的标志性,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大家口中的标志性,如卢浮宫前面的金字塔设计,刚开始巴黎市民觉得都没啥意思,甚至认为是冲突的,时间久了就慢慢觉出点意思,到现在成为巴黎的新标志,成为文化象征,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金字塔设计能实实在在地用起来,这是它的伟大之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文化中心毛厚德MAO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