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何镜堂:建筑应以人为本 解决社会问题

 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突飞猛,在城市建设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得到日益更新。但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在当代如何为激变的中国做好设计,是值得每位建筑师思考的问题。

建筑离不开社会,建筑如果离开社会,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为社会服务,那么我认为这个建筑肯定做不好。激变的中国面对很多问题,各种文化交流大发展,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传统建筑怎么办?在不丢弃传统的同时如何搞好创新?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建筑师应该积极应对,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回馈社会、回应社会的需求。建筑师不要追求个人的表现,而是应该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建筑师应有的宗旨。

我认为一个建筑师如果仅仅埋头于工程,不从理论上去总结去深入思考,那么很难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世界上没有一百分的建筑,建筑受很多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建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舍,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两观三性”的建筑理念。“两观三性”中的两观分别是指建筑的总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是指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建筑受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这点不容置疑,而文化则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建筑是一种文化。时代体现建筑精神和发展,建筑必须和时代结合,反映时代的要求。

中国馆

建筑的答案很多,同一个命题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答案,但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条件、地形、主题,要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任何建筑,我都是拿“两观三性”的理念去做的,运用这个理念针对不同的项目形成不同的建筑。建筑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根源和理念是统一的。 

就建筑设计而言,从整体来说第一步是定位,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定位,以此为依据展开后续设计。中国馆的定位是我们泱泱大国站起来之后给世人的一种中国的符号、中国文化的象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则是从战争到和平的定位,设计中注意突出遗址主题,塑造整体氛围,展现特定的场所精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除了一些与重大事件相关的建筑,我还做过二百多个大学的设计工作,在做学校建筑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大学的定位。我们认为:过去大学培养的人才,是考试型人才,这种学生出来之后最大的优点是听话,但是他的适应性和创新思维都比较差;而现在的大学培养的是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大学校园的规划如何满足这些学生的培养需求?我的观点是“交往”,互相交往,增加互动,让大学的所有学生之间、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师生之间,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交往。我提出了“环境育人”的概念,注重校园建筑的设计规划,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有湖光山色的场所感的校园里交流互动。这就是我对大学设计的定位。

关于建筑学教育,我始终认为建筑不是用来自我欣赏的,不是一种高楼广厦的艺术,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从学校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们明白这一点:建筑不是一种用来静置欣赏的纯艺术,而是要面对大众、为大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艺术,是一门让人们能够使用同时又具有美感的学科。这些年我培养了很多博士生、硕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建筑教育模式,因此我的学生不光是理论学习,而且必须和我一起通过创作实践来提升能力,通过实践真正解决问题,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和我的研究生一起共同完成的。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结果是既出人才,又出作品。我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师,既要有数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要有对时代、对社会的热忱,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的好的建筑作品来。(整理自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学术交流探讨会发言)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何镜堂以人为本两观三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