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柏青: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
来源:畅言网 2014-08-27
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他们是城市规划的批评者和创造者。每每对比起来,这种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让国人望尘莫及,国内很多规定更是一纸空文。我们你追我赶的城市建设,我们快速强劲的城镇化大潮,正像一位建筑师说的更多成为权力和资本的“合谋”,大众诉求的声音微乎其微。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设计,仝柏青没有提出新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他认为真正的创新在于决策层要充分关注与有效体现公众的诉求,只有公众成为设计师的业主,或者公众能够左右设计师的业主时,才能体现公众的诉求。
仝柏青,CCDI悉地国际深圳设计业务发展中心景观规划室主任设计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畅言网:您所理解的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样的?
仝柏青:第一,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城镇空间的营造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真正使居于其中的人们生活更加舒适便利,而不再以单纯的经济数字去评判城镇发展的未来。
第二,公众参与的决策过程。当地居民是城镇发展过程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创造条件并形成机制,让当地的人民大众去决定自己生活环境的成长与变迁,这种市民行为本身会成为历史文脉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增强乡村活力的目标落实。城、乡是城镇化建设的两极,两极错位竞争、平衡发展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关键。以往出于以点带面的战略需要,发展的重点过多放在了城市,乡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新型城镇化亟需激发乡村的活力,有效缓解当前较为突出的经济、社会及人口问题。
畅言网:在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了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的背景下,结合过去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城镇规划设计将面临哪些改变和挑战?
仝柏青:公众参与机制对规划设计方式及成果的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让人们大众成为城镇建设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这是城镇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反馈到城镇规划设计上:
第一,规划设计成果要更加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便于公众的理解与判断;
第二,各部分的专业性要更强,可以经受住公众各个角度的质疑;
第三,规划设计周期会加长,充分保证的公众参与的深度和有效性。
畅言网:在这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应该是怎样的?
仝柏青:知道什么不能做——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更多呈现出一种“反规划”的特质,就是说不需要去设定一个地区可以做什么,不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资源禀赋的解读、周边环境的分析来判断不可以做什么。比如不可以破坏的生态体系、不可以拆除的历史建筑、不可以突破的交通承载力、建设强度、特定地区建筑高度、不可以进行的重发建设等等。这样一方面易于达成共识,避免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的扯皮,节省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
畅言网:新型城镇化对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特色、弘扬文化、更加人性化等,从设计角度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创新的设计策略?
仝柏青:多关注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这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更多是从公众角度提出的。其实规划也好、建筑也好,好听的概念可以提一大把,以上这几点更不是什么新的要求,而是规划及建筑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有意识去遵守的。之所以一直有声音在提这些字眼,不外乎以往的建设实际呈现的效果大多是没有特色、没有文化、不够人性化的,这跟设计为谁而作、评判者是谁直接相关。业主是政府,体现的就是政府意志,业主是开发商,体现的就是开发利益,再让公众去评判的话当然会有偏差,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资本去频繁扮演抗争者的角色。只有公众成为设计师的业主,或者公众能够左右设计师的业主时,才能体现公众的诉求。因此如果要说创新的设计策略,那就是充分关注与有效体现公众的诉求。
畅言网:缺乏特色、“千城一面”是许多人对于中国城市的一个印象。我们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打造不同城市、城镇真正的“城市特色”?
仝柏青:城市特色无法人为打造,让当地公众有效参与规划决策,自然就有特色了。城市特色的形成更多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就是当地的居民根据自己生产生活需要,依据地域特征对相关环境进行有目的的改造,由于地域环境、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改造的方式不尽相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特色,是一个派生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打造城市特色”比较像一个伪命题。如果要实现“城市特色”的目标,就参考特色派生而成的过程,让当地公众去决定自己生产生活的环境,所谓的“打造”,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及引导,使公众更有效率的进行决策。
畅言网: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让很多领导者意识到历史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从设计角度来讲,我们如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内涵?
仝柏青:明确什么不能动——深入分析构成城市脉络的环境要素,通过与各方的研讨协商,判定必须要保护的内容,而后通过法制化手段将要保护的内容明确下来,形成法定文件,稳固地区发展建设的基础,避免过于随意的规划条件变更。
畅言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哪些严重的问题?城市决策者层面和设计领域该如何解决?
仝柏青: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主观意识占据过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在宏观层面,行政的主导力量过大。很多规划的决策依赖于领导的意识,而领导意识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和个人局限,使得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较为欠缺;
到了中观层面,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合理控制。有时为了满足领导想法而牺牲的企业利益,开发商会在其他方面提出补偿,使原本的不合理情况雪上加霜;
这样的前提下,落实到围观层面时,呈现出来的实施效果是怎样的就无需赘述了。
解决的方案是城市决策权向市民公众开放,城市建设的决策影响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进程,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决策过程中,政府的组织、专家的介入必不可少,这些是保证决策有效性、科学性的前提,但决策权本身应该属于市民公众。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兼顾社会各阶层的诉求,体现决策的公平性,和谐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民众的智慧,从而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畅言网:合理规划是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设计乃至实践过程中,建筑却常与规划产生隔阂甚至矛盾,新型城镇化如何避免规划和建筑专业脱节?
仝柏青:合理明确必须保证的空间要素,达成共识后各归其位各司其责。
空间要素的梳理是规划与建筑衔接的锚点,需要规划、建筑提前达成共识。以往虽说要兼顾规划的刚性和弹性,但实践效果不要说基本不顾弹性的指引,连刚性的控制都会想办法去突破。原因是多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专业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如何达成共识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更多还是要在“刚性”条件上做文章,明确好必须要保证的、不可突破的空间要素,作为设计方案的前提条件,其他的就交给方案主创去发挥、利益相关群体去制约即可。
规划师、建筑师都应该意识到,城市的发展建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规划师需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空间智慧,建筑师需要有更多的宏观视角和社会责任感,各自明白自身的专业特长和边界在哪里,换位思考的同时不要越俎代庖。
畅言网:国外一些成功城镇规划设计中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吗?
仝柏青:日本造村运动中,人才培养的重视、民族特色的坚守、放眼世界的格局,是增强乡村活力的关键。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中,注重发挥政府和村民组织的引导作用,也可以作为我们现阶段规划的借鉴。
畅言网:当前不少专家对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产业园区化”倾向表示担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仝柏青:产业园区化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有智慧的落实。
合理规划——梳理适应当地特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类型,科学判断产业园区的规模,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协调好与生活区、休闲区、商业区的衔接关系
依托现状——多利用已有的建设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并有效规避大规模建设的风险
谨慎推进——切忌盲目跟风,真正从长远经营的角度推动产业园区的建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