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依谦:做建筑设计的“高级定制”
来源:畅言网 2015-03-25
畅言网:对于工作室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目标和设想?
叶依谦:2005年北京院推出工作室模式以来,我们工作室是发展最慢的之一,最初是十几个人,十年之后现在也就四十多人,已经改成设计所。到现在我们依然是一个建筑专业的团队,没有发展综合专业。从规模上在院里设计所层级上也是最小的,这和我们几个团队负责人职业定位有关系。我们认为作为设计团队的领头人,理所应当要做设计,不能做单纯的管理,这和我的职业方向不一致,我们的负责人全都在一线设计。
在未来,我们希望工作室能够逐渐壮大,但是这个行业受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很大,近一年多我们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我不追求所谓规模,不崇尚越大越美,做强比做大更有意义。我们团队在院里有知名度,人均产值比较高,期望能够继续做强、做精,成为一个真正在行业里面有技术含量,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团队。希望在某一个市场范围内、设计项目类型内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不是简单的生产,希望融入我们的思考和对设计的理解。
同时,我们团队也是院里研发建筑设计中心,这方面也会多投入更多精力,在和国际设计团队接触后,必须承认我们的设计技术水平、对行业的理解还是存在差距的,我们希望能够逐渐缩小这种差距,打造一支拥有国际化水准的设计团队。
畅言网:您如何应对大院中追求产值任务带来的压力?遵守大规则必然是以牺牲一定的自主性和个性为代价,在创作理想和经济利益之间如何平衡?
叶依谦:压力时时刻刻都有,不一定来自于产值的压力。院里给我们的产值任务都是底线,完成目标并不是很难。我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市场态势不好我们的忧患感非常强。另外是来自发展的压力,别人在进步而自己停滞不前就会落后,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如影随形。这是职业的本质决定的,建筑设计属于技术服务行业,永远是乙方,永远不会觉得安全,无论多么知名的设计公司都要接受市场的选择。
建筑师存在不同类型,明星建筑师可能会把职业作为个人艺术创作的途径,有些特定项目可能甲方就追求艺术创作,但绝不是主流,大部分建筑师是服务型,不会拿着甲方的钱搞艺术创作。如果这种定位,不会觉得创作理想和发挥空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所谓的职业理想、艺术追求和具体的市场、经营、生存等不存在矛盾,建筑师做的就是设计服务这件事。
设计作品: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畅言网:作为一位长期在“大院”工作的职业建筑师,您如何看待这一工作环境对于自己的设计、思考等所造成的影响?
叶依谦:可以说在内心深处我已经被大院的价值取向深深刻下烙印,从开始工作后就在这样环境里接受训练和熏陶,认同这种团队的工作模式,认同建筑设计是讲究技术的行业,更认同建筑师在市场中作为服务者的姿态,这些都是大院给我磨灭不了的烙印。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有积极也有消极一面,大院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建筑师个人的表达,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工作室的模式既继承了大院良好的“血统和基因”,又摆脱了一些束缚的东西,这是目前我认为比较理想的一种工作模式。
畅言网:您对工作室里面年轻的建筑师是如何培养的?
叶依谦:我们比较强调建筑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希望所有建筑师,甚至实习建筑师,能够接触到设计全过程,贯穿到方案设计、施工图、工地配合,这才是建筑师比较好的发展途径,我们并没有归类,让人专门做前期、室内、工地服务等。
我们团队趋近于欧美的事务所形式,希望建筑师有成长的过程和机会,我们也在按照这种模式在培养人。所以我们的建筑师很累,因为要求很高,建筑师都会压力比较大,关键我们要求高他们会比较焦虑,但是成长速度会很快。我们团队的梯级是清楚的,实习建筑师、建筑师、项目建筑师、总监到负责人,组成这样一个团队。
畅言网:您的建筑理想或者设计理想是什么?作为在体制内的职业建筑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建筑理想?
叶依谦:我年轻的时候就在设计院开始设计作品,大概30岁不到就能做一些大型项目全程的主持人,也拿了很多设计奖项。对于我来讲,有些事情需要不断超越。我现在的理想与这个团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希望带领这个团队一起成长,让他在行业里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团队超越个人建筑师所能达到高度的可能性,这个才是我的关注点,如果团队足够精锐的话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挑战的事情。超越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我的理想,发展就是不断超越的过程。
市场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再往后市场越来越小,反倒对行业从业者本身水准要求更高,如果我们不想被淘汰,希望走的更远,其实这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这个和我们的理想是一体的,这两件事就会成为一件事,想要生存就要优秀,不优秀就会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