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刘少瑜:以设计改变行为,共创零碳建筑时代

刘少瑜

LWK + PARTNERS 设计研究董事、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人物介绍

刘少瑜(Stephen Lau)教授出生于香港,曾在香港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他在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建筑设计、环境技术和可持续设计方面的教学,曾三次担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课程和MSc Integrated Sustainable Design课程主任。他是一名活跃的建筑研究人员(H-Index 26,Research Gate 2021),以首席研究员完成了60多个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共资助项目。他于2019年底从新加坡国立大学退休,在担任香港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名誉教授的同时,还是注册建筑师、声学家、碳审计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副会长和香港建造业协会(CIC)环境专责委员会成员,并担任LWK + PARTNERS 设计研究董事。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前副院长、现LWK + PARTNERS 设计研究董事,刘少瑜教授拥有三十余年建筑实践及教学经验,研究涵盖建筑声学、照明、可持续设计和绿色建筑评估。与建筑畅言网的访谈中,刘教授谈及了后评估技术理念,认为零能耗建筑是未来绿建趋势,并分享了新加坡在营造绿色建筑方面可供中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1.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近22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您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有什么见解?

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将各个功能空间充分衔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是所有建设者面临的问题。在老旧住区改造过程中,要对“新”和“旧”进行抉择,保留既有建筑“灵魂”,对其进行更新提升,以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求。如何让原住民与新模式、新技术以及物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互相磨合与适应,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更新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要避免“人去楼空”。

中国成都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总体规划期望再度拉近社区河畔的关系

(图源:LWK + PARTNERS)

中国香港和昌大押经活化后,连带周围的街道一并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

(图源:LWK + PARTNERS)

2. 请谈谈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建筑设计如何促进实现生态城市?

刘: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在过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先于对环境的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认知的逐步提升,人们发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发展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环境的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日趋重要。建筑业中的节能减碳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技术创新是根本,建筑设计是引导建筑用能行为的关键,是减碳的基因,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本手段。LWK + PARTNERS 一直以设计改变行为、创造新时代文化,因此可持续建筑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香港荃湾体育馆为楼梯空间营造翠绿氛围,配合优美海景,吸引人们使用 

(图源:LWK + PARTNERS)

3. 针对中国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您提出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以人为本的建筑后评估技术理念。能否详细阐述这一概念?

刘:中国已在 2019 年颁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国家标准,为迈向零能耗建筑提出了 “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可再生能源最大化” 的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的建筑后评估意在收集使用者对建筑物体验的主观感受,评估建筑物在人性化体验方面的表现。这些实时数据让运营方了解如何调整他们的操作,为用户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同时提升节能、减碳和成本效益。建筑师也可以善用这些数据来完善未来设计方案。

4. 在“碳中和”背景下,建筑工程相关设计人员如何适应大趋势?

刘:建筑工程相关设计人员的未来角色在碳中和背景下有了新的担当。建筑是实现净零未来的关键一环,零能耗建筑作为未来绿建趋势,不仅对环境负责,更对推动健康、智慧的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人们健康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人工智能持续发展, LWK + PARTNERS 也致力引入相关科技以建立全面响应式环境,助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群不断转变的需求。

中国广州南天名苑二期因应岭南气候加入半开放空间,引入阳光及自然风

(图源: LWK + PARTNERS )

5. 据您了解,近年来有哪些创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技术工艺?

刘: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施工、低碳工艺和绿色建材将会得到鼓励发展,例如对创新型木质材料的使用,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使用者更加亲近自然环境。建筑的节能减排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从墻体、门窗、屋面等多个度考虑节能减排,才能达到建筑整体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中国珠海天恒 ‧ 湾景的景观设计结合可持续材料和海绵城市的原理,

设有集水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在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发挥过渡作用

(图源:LWK + PARTNERS)

6. 您在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地有丰富的建筑实践经历。在这些地区做设计有什么不同感受?

刘:在建筑实践中,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设计条件和需求。最主要的设计考虑因素可有四个方面,分别是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strategies(策略)、passive(被动的)、climatic(气候)的有机结合。而且,建筑要与自然相联系,不可以脱离与自然的联系。建筑设计因地制宜,才能在不同地区打造其所属的绿色可持续建筑。

新加坡善用 “组装合成” 建筑法(或称模块化建筑)的建房模式值得其他亚洲城市参考

(图源:LWK + PARTNERS)

7.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标准制定、花园城市营造方面,是否有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刘:新加坡塑造和重塑绿色建筑、绿色花园,甚至绿色城市,在应用外部环境和室内空间的生态设计方法都值得中国城市的借鉴。例如中国南方城市的建筑形态及布局,建筑的外型和座向直接影响热能接收、采光和通风,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指出,制冷相关的能源需求是建筑物最终用途之中增长最快的。传统的矩形建筑多由一系列彼此分离的封闭空间组合而成,不但阻碍天然风进入建筑,也妨碍内部空气流动。相反,如将建筑体量分拆为多个虚疏叠起的水平面板块,便可产生对流通风,同时每个平面也为下面的楼层提供局部遮阳。以 LWK + PARTNERS 来说,团队会因应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势和气候,以及当地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作息,构建有利自然通风和采光的空间,加上环保的绿化景观设计,鼓励低能耗、低碳生活的同时,又兼顾到使用者的便利、健康和舒适度。

LWK + PARTNERS 在一个办公楼设计竞赛项目中,拓出明亮开阔的中庭空间,

抬头是层层叠叠的绿化景观和体验式场所。

(图源:LWK + PARTNERS)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LWK刘少瑜梁黄顾建筑事务所零碳建筑时代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