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把人的活动和感官带入到设计当中
来源:畅言网 2015-09-14
刘鹏飞,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酒店专项研创总监、设计经理(建筑)
刘鹏飞,筑境建筑一位年轻有为的新锐建筑师,谈到如何走上设计之路,当年他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并没有报考建筑学,是通过调剂才学习的建筑专业,可以说成为建筑师是上天的安排。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出对建筑设计的热爱,在设计过程中,他会把自己作为后期配景人物,在大脑中建模,来体会这些空间、界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再去优化设计。他强调,只有把人的活动和感官带入到设计当中,成为设计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建筑作品不会冰冷。
畅言网:您为什么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在您的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刘鹏飞:机缘巧合。高考报的三个志愿里没有建筑学,好在分数还算高,又赶上建筑学专业招生的小年,就把我调剂过去了。倒是没有纠结,随遇而安。学生时代拿了两次全国竞赛的奖项,并且非常有幸能够师从程泰宁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可以说是从学习中培养了对建筑设计的热爱,就此跨进了这扇大门。
建筑设计在生活中处干什么位置,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很难去度量设计和生活的比重。特别是现在专注于酒店设计,更要从生活中体察与寻找。可以说满脑子设计,也可以说满脑子生活。
畅言网: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您对建筑的理解吗?
刘鹏飞:建筑是包容人类活动的兼具物质与精神属性的场所。以前觉得这很虚,但完成了博士学位的论文后,对此理解是实在的,背后的道理是真切的,一点都不虚。可以说,展开又是一篇论文。
畅言网:您是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上述提到的建筑观的?
刘鹏飞:全面地掌握场地条件,深刻地探察使用者需求。直白地讲,就是在做设计时,不时地把自己当作后期配景人物,放在设计中的各种空间中。在大脑中建模,来体会这些空间、界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再去优化设计。把人的活动和感官带入到设计当中,成为设计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建筑作品不会冰冷。
畅言网:目前手头在做什么项目?能否简单谈谈您的创作思路?
刘鹏飞:临安浙西旅游区民宿小镇。以游览线索和空间开合作为规划的结构支撑。换位思考,从游客及管理者角度推敲建筑形式及环境意向,时刻以自然与人文的交互来组织参与者在场所精神中的穿越与回归。
杭州电机厂改造项目。一个面积并不大的厂区,位置很好,距离西湖也只有几公里。功能重新定位为集音乐、创意、休闲等的城市活力引爆点。我们的设计通过一条三维空间中穿插的“时空长廊”,将建筑未来的使用者引向不同的高度,去感知这段城市记忆的碎片,去体悟墙头和树梢的耳磨厮鬓。
畅言网:除了在专业领域,您有没有从其他方式中获得过灵感,比如音乐、艺术等?
刘鹏飞:个人比较喜欢工业设计产品和时装。特别是各种时装秀,服饰的色彩搭配、肌理、质感、虚实关系、层次、线条,太多可以吸收到建筑设计中的灵感。如果去比附程先生所讲述的“通感”,还是段位低了 一点。希望能通过积累,来日能从文学、音乐等出于视觉框架的艺术体系中攫取新的营养。另外,我也试图在自己最爱好的潜水摄影中发掘一下设计灵感。由于水和空气的密度差关系,海洋生物所承受了更大的环境阻力,也就塑造出从力学角度评估更加合理的结构。由此,我们可以拍摄到很多美妙的结构、机理、群组关系。海洋的环境光较弱,反而迫使生物以更加艳丽的方式呈现自己,生物色彩的调和与冲击也让我有把它用在设计里面的冲动。
畅言网:您觉得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应该如何去传承文化精神,又该如何创新突破呢?
刘鹏飞:中国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对其传承的方法用“张弛有度”来形容,是最简单的描述,也是最困难的拿捏。如果真的能有所思、有所成,就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也都有突破,刻意地未加思索的创新并不是目的。回到程先生讲的“意境”来谈文化精神,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也许我们要继承的是一种感觉,可能是尺度、比例、虚实,又不能简单就此概括,但肯定不是用什么手法去传承,也不是用固化的方法去创新。
畅言网:对于“城市更新”,作为建筑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鹏飞:这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节奏问题,到了这个阶段了必然会关注,再过一段时间就会聚焦。而中国城市用短时间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现状,也赋予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对城市过往疏失的修正或是新陈代谢的调剂,一定有别与开疆拓土时期的简单粗暴。每个项目,我们都要面对多元与多重的现场条件,既要发挥西医手术刀般的精准性又要用中医针灸般的系统性来化解问题。未来这是一片广阔而艰难的天地,值得我们从现在开始思考与投入。
人物简介
刘鹏飞
筑境设计酒店专项研创总监、设计经理(建筑)
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业分会理事
代表作品:
龙泉青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宁夏大剧院、千岛湖天屿度假酒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