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构建“人适应水”的城市景观
来源:畅言网 2015-01-20
“人与自然和谐”这个词汇被党和政府提过多次,每一个生活在当今雾霾浓重、内涝多发的城市里的人都希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通过多年的坚持与实践,为人们综合全面地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对构建“海绵城市”有着独到的见解。
建筑畅言网:请谈谈何为“海绵城市”,它具有哪些特点?
俞孔坚: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是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2014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很多学者用“海绵”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因此,“海绵城市”、”城市海绵”“绿色海绵”、“海绵体”等这些非学术性概念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应用,尽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早在2003年,我就使用了“海绵”的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并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之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一起,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
建筑畅言网: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对“海绵城市”建设会带来什么影响?
俞孔坚:“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多围绕着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来展开,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体系,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工程性措施”的依赖。
在我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远不止如此,它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启了希望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建筑畅言网:可能多数人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还不熟悉,对其实施更是不知,您对建设“海绵城市”有哪些建议?
俞孔坚:在我看来,建设海绵城市并不难,简单说就是让水回归自然形态,只不过我们依然热衷于通过构建单一的“灰色”工程来解决这些复杂、系统的问题,结果却使问题日益严重,进入恶性循环。狭隘的、简单的工程思维,也体现在(或起源于)政府的小决策和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功能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水本是地球上最不应该被分割的系统,可是我们目前的工程与管理体制却把水系统分解得支离破碎:水和土分离;水和生物分离;水和城市分离;排水和给水分离;防洪和抗旱分离……这些都是简单的工程思维和管理上的“小决策”带来的弊端。所以,解决诸多水问题的出路在于回归水生态系统。
我们都知道,大量的雨水并不是落在河道里,所以防洪不必死守河道;主要污染源非水体本身,所以,水净化的解决之道也不在于水体本身。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精神服务,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水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构建“海绵城市”的核心。
建筑畅言网:您提出了“水适应性”景观,这种景观具体是指什么?
俞孔坚:城市应该是一种“人适应水”的景观,即“水适应性景观”。通过研究,我发现,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许多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具体的经验和智慧,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在“人定胜天”的年代,传统而有效的人水关系被逐步忽略,各项水利工程措施企图迫使水系统适应人类的活动,结果事与愿违。更加严重的水危机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人与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下,应该重新调整人类活动,树立城市建设适应水系统的新的价值观。
完整的土地生命系统自身具备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聚焦到“水问题”上,则表现为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建筑畅言网:“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否很困哪?该怎么建设海绵城市?
俞孔坚:首先必须说明,建设“海绵城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在方法上,可借助景观安全格局法,判别工程的景观要素及空间位置,围绕生态系统服务构建综合水安全格局。其意义在于:一、明确现有的水系统包含的重要元素、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通过保护水系统的关键空间格局来维护水过程的完整性;二、将水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区域的生态用地和城市建设的限建区,限制建设开发并逐步进行生态恢复,可避免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进一步破坏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水系统可以发挥雨洪管理、水质净化、水生态和文化休憩的功能,作为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实体“海绵系统”的建设奠定空间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要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并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中,综合性解决规划区域内的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打造等方面的问题。
“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区域集水单元的建设,在这一尺度对应的则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包括:保护自然的最小干预技术、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
举个例子,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占地34公顷,是我国首个以解决城市内涝为目标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该公园通过整体景观设计途径进行生态化的雨洪管理,解决了常规市政工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与水相适应的城市。从2011年建成以来,有效发挥了其解决城市雨涝的功能。设计中关键性技术要点包括:1、以雨洪安全格局为基础,划定由“集水城区-汇水湿地”组成的、具有镶套式结构的“绿色海绵综合体”;2、填-挖技术形成“海绵地形”。既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的地形基础,又为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与游憩空间提供环境基础,而且造价低廉;3、构建“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多级多功能湿地系统。该多级湿地系统主要是整合潜流和表流湿地技术,进行土壤和生物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汇入中央低洼湿地,补充地下水。按照“水质净化人工湿地-蓄滞人工湿地-地下水回补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这一顺序,依次构造三类湿地系统,产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4、充分利用地形及水量分布特征实施特色生境修复,并与乡土生物保护、游憩与科普教育功能相融合。
建筑畅言网:请谈谈您对建设海绵体城市的愿景。
俞孔坚:国家高层对“海绵城市”的重视是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重大契机。我希望,社会各界围绕这一概念,通过广泛的讨论来关注城市洪涝问题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重新审视工业时代治水思路的利弊,深刻认识生态雨洪管理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方法和技术,对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
只有从水问题出发,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海绵城市”,才能最终综合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包括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文化遗产网络和游憩网络构建等,真正实现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