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树声:中国传统建筑领域根本不存在“跨界”

网络配图

人们谈现代建筑,总是想到西方的建筑事例。但据我了解,很多国内的建筑师在寻找灵感和方案的解决智慧时,希望从中国的传统建筑汲取养料。在现代建筑中发扬本土优秀建筑传统、探索中国建筑的独特语汇,已经是学界、建筑界逐渐达成的共识。

如果建筑师能够发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我根本不担心建筑学会“孤立”地走向枯竭的“死胡同”。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营造中,从来不缺少其他艺术门类的养料滋养,诗歌、书画、哲学、戏剧无所不包。而且,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有机发展的过程。“跨界”一词在中国传统建筑领域根本不存在。

在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治》,开篇就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是“三分匠,七分主人”的成果。也就是说,在建筑的营造过程中,文人雅士所起的作用相当之大。晋代陶渊明就是其中的典型。草屋、菊、南山、桃李、榆柳,共同组成了一组古时退隐文人的理想居所。对后世的传统建筑有着重要影响,开启了中国文人营造风气之先。

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竹林、山水与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环境。一方面,文人要在此居住,安生立命,另一方面建筑和竹林、山水相互依存,满足了王维表达内心人生态度的需求。而从郑板桥给其弟的家信“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等句子中,我们也能窥看出,单一建筑很难适应心思旷远的文人。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花了不少笔墨提到他的文人营造观,以朴实的整体环境营造为美。

当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之后,再来考察中国传统建筑,大到住宅、官署、书院、祠庙,小到楼、阁、亭、塔,都有一种环境营造的属性,都有一种诗性和文学灵性的滋养。文人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精神追求,把对人性的体悟,以及对人生的经验诗意化地带入到传统建筑营造中。这让中国传统建筑得到了无穷的滋养。

在文人思想和境界的影响之下,中国传统营造的体系形成了和西方大相径庭的逻辑。重环境、弱建筑,近人情、贵境界。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建筑本身的创新力正存在于建筑之外,关乎整体环境,关乎天人合一。而且,这种观念也得到了国际建筑界有识之士的肯定。隈研吾在上世纪90年代批评现代建筑的局限性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建筑的问题是把建筑本身作为核心。但是,我决定把建筑作为配角,把环境放到主要位置,一旦把西方的观念转变为东方的,我反而能从过去的建筑中延伸出无限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专业和社会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狭隘。但古人留给我们智慧和经验,我们应该善加运用。中国现代建筑不应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门类,中国传统建筑这种文人“意境”营造的模式,对期望恢复建筑设计自主创新活力的中国建筑师来说,也许会有所启发。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传统建筑跨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