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建筑创新与文化传承

8月20日下午,上海科协大讲坛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座在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开场。上海市反邪教协会办公室主任林巍主持讲座,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发表题为“建筑创新与文化传承”的主题演讲。

传承与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

何镜堂认为,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巨大的生命力。

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谐人居环境在社会层面体现的是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世间万物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起协调共性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创建城市和建筑整体美的前提和基本原则。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是检验一个建筑好不好的基本点。何镜堂还强调,我们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做到既中国又现代,使传统的东西体现生态与技术的进步,进而引领时代的精神。

建筑的“两观三性”论

“两观三性”指建筑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何镜堂指出,“两观三性”论是建筑创作的一个普遍性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现天人合一,合而不同的思想。我们的建筑是双重性、综合性、多元性的统一,各有特性。建筑没有绝对正确的,同是一个题目可以有不同的手法,谁都可以提意见。

接着,何镜堂分享了自己近年设计的建筑作品。第一个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如何在一个建筑里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是一个难题。所以他和他的团队从中国的文化符号、造型艺术,特别从中国的传统建筑里获得启发,这种启发是抽象的,最终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审美观点,形成了现在的中国馆。

第二个作品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何镜堂将这个纪念馆定位为祭祀亡魂,重现历史的场所,最终目的是引发反思,把人类带上和平之路。这个建筑很长,一共有700米长,连成一个整体,从战争到屠杀惨剧到战后反思,形成一个空间续点。

此外何镜堂还介绍了泰州(中国)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钱学森图书馆、映秀震中纪念馆、宁波帮博物馆、七三一部队遗址及罪证陈列馆、澳门大学横琴岛新校区、天津博物馆等作品。

对谈与互动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琪参与了对谈环节,两人和观众进行了热情互动。

何镜堂:展馆都是有主题的,我们必须想办法,从整体陈列入手,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个主题。法国的一些建筑就是用自身和陈列共同体现主题。现在国内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陈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计很有张力,会让人感觉里面的展品弱了一些,现在许多建筑里边的布置里面确实是个问题。造一个建筑的外观很容易,但里面的文化陈列常常跟不上,这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观众:您设计的中华艺术宫有一种简洁的美,但是内在也蕴含很多细节的美,同时中国的一些古典园林面积非常小,但是里面有很多复杂的美,我们如何欣赏建筑中的简洁美和复杂美?

何镜堂:现在总的趋势就是简洁大气,中世纪的时候建筑往往很烦琐,但比例还是很好的,注重很多细节。那个年代的宫廷建筑手工的地方比较多,可以做得很细,现在不可能都这样做了。中国馆主要是空间设计不一样,空间的连通非常重要,但其实也很简洁,也没有什么复杂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创新文化传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